



中国外销画(Chinese Export Painting)作为一个术语,是由西方艺术史学者在使用中国外销瓷器(Chinese Export Porcelain)之后所派生出的一个专业名词,其目的是将这类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进行区分,表明这类绘画是为出口西方而专门定制的艺术品。从外销画的发源地与时间来看,初起广州和澳门,后移至香港及上海。因此,该专业术语特指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国南方艺术家为西方市场绘制的“中国绘画”。这些绘画作品又称“中国贸易画”(China Trade Painting)或“西洋画”(Western-Style Painting)。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大量中国外销画得以修复与维护。然而,将外销画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仍然有限。对于文物保护工作者来说,保护实践通常聚焦于保护与修复文物及艺术品过程中所积存的各类问题及难点的研究。积极的干预措施,例如加固(consolidation)、衬托(lining)和重托(relining)、清洗(cleaning)、补色(retouching)和上光(varnishing),都是基于修复与保护的必要性,以及全面理解文化遗产保护内涵而实施的行为。遗憾的是,商业利益或其他因素导致保护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的跨学科研究,这也可能造成非必要的人为干预而产生二次损伤。因此,本书将绘画本体(painting object)的材料与技术信息的阐释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切入点。在当代遗产保护框架下,通过对物质材料与技术的调查分析,进而将外销画作为物质遗存进行一次全面解构。
在中国绘画史研究中,外销画并没有引起中国艺术史学者的足够关注,其中涉及绘画技术史的相关研究更是无人问津。然而,文化遗产保护的跨学科研究已将技术艺术史(Technical Art History)纳入物质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并成为学术界的研究范畴。另外,从文化遗产研究的角度来说,人工制品及其手工制作技艺的研究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的一项重要议题,例如绘画与彩绘装饰(polychromy)、纺织品与服饰、陶器与瓷器、金属与青铜、玻璃与镶嵌彩色玻璃(stained glass)等。保护学科中的每个专业门类都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审视历史遗产的保护工作。例如在设计绘画保护与修复方案时,保护师需要依赖于各种原材料(如色料、结合剂)或其他材料的特定信息,包括早期修复的信息,以及材料与制作技术的详细知识。但是,大部分的保护从业人员(practitioner)往往从自身的角度进行考虑或依赖经验行事。而“经验主义”会产生各种曲解,有限的知识或认知会导致错误的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涉及对人工制品的制作技术(或方法)的解读不足,其中包括材料与绘画技术分析,以及对颜料(层)状况的年代评估、所用材料的来源追溯,甚至艺术家创作意图等问题研究的缺失。然而,与其他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及其制作技艺不同的是,中国外销画自20世纪下半叶才进入艺术史学者的研究视线,即使至21世纪初,也只有少部分西方学者从事相关主题的研究报道。鉴于上述研究的不足,可能导致对绘画材料及其结构理解的偏差,从而引发错误的干预或不当的修复行为,因此,本书所关心的问题是:从材料与技术的角度来说,中国本土画家是如何绘制外销画的?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研究者需要从这些绘画中所使用的材料展开调查,解释艺术家是如何应用这些材料的。换言之,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研究作为保护师(conservator)以及保护科学家(conservation scientist)应该如何构建一个框架—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中国油画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