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临床医疗的社会认同感大多对西医学“看病治病”的理论和方法容易理解和接受,而对中医学“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特点认识不深、理解不够。在临床上,即使是按中医辨证论治思维治好的疾病,包括许多中医临床医生也只能解释为病情缓解,而不是“辨证”准确,往往导致中医特色被埋没,辨证论治被冷落。其实中医临床医生清楚按病分型难以反映疾病发生发展的复杂性,相同“疾病”的临床症状、体征等会因疾病个体不同、病因差异、过程变化等呈现复杂多样性,相同“疾病”经过辨病后只能获得一个病名,不可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因此,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思维指导下,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得出准确“证候”的过程,临床疾病的单一辨病治疗,代替不了临床辨证论治“证”的多样性的结果。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是一病辨多证,自然也就是一病用多方。而中医证候要素辨证的数字化原理要求解决临床辨证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确保临床的疗效。
中医证候要素辨证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科学地发展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更加准确地揭示了中医辨证的普遍规律,提高了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而证候要素辨证的应用推广集中体现了中医数字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成果。当然,要全面实现中医数字化表达,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证候要素辨证也只是实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数字化建设的第一步,但这足以证明中医数字化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性。中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主要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关键取决于对人体生命体征和证候表现等大量信息的采集、存储和使用。中医数字化研究工程正是运用计算机技术采集与处理、解读与表达、规范与使用这些中医数字化信息。中医数字化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是传统中医学研究人体复杂巨系统的方法、思路及数字化重现,它的研究与建立必将对系统科学与信息科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开展中医数字化研究需要有能够支持多学科人员长期深入合作的平台,以中医药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主要研究目标,加快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市场化进程,提高中医学社会认同的普遍性和广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