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要素分析是中医数字化的第一步,是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模糊部分或者是在当今科学技术条件下能精细化分析的部分进一步剖析,从而达到细致化、同一化的目的,或实现工程化。中医要素分析能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缩小诊疗过程中的灰色地带,从而优化临床用药效果,提升中医学的可信度与科学性,更好地为中医数字化服务。中医要素分析涉及多种途径。
中医十分重视对症状和体征的深入挖掘与剖析,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尽其所能地挖掘患者的每个细节变化,为诊断提供依据。如头痛,我们除了需要区分疼痛的性质(如胀痛、刺痛、重痛、空痛等)外,还需要进一步了解疼痛部位、范围、诱因、加重或缓解因素,疼痛与饮食、活动、情绪乃至季节、时辰的关系。又如在患者提及口渴时,我们还应继续追问患者是否口渴欲饮,对冷饮或热饮的偏好以及饮入后的反应等。这种认知方法考虑了人的体质、对疾病的适应能力及身体调节能力,通过对症状进行精细的要素分析,有利于中医精准辨证。
例如风寒湿三气相合导致痹证,临床称为风寒湿痹证。如果没有深入具体地分析中医病因的主次顺序,就会将其诊断为风湿寒痹证、寒风湿痹证、寒湿风痹证、湿风寒痹证、湿寒风痹证等。在进行中医病因要素分析时,可将风寒湿痹证的三个病因变量进行试验研究。在受试对象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控制风速、温度、湿度、持续时间四大因素,进行不同程度的排列组合,观察其对同一机体产生的不同影响,如在相同温度、湿度、持续时间的情况下,以不同风速作用于同一机体,可测量其皮肤紧张度、肌肉松紧度、关节活动度、血流速度及风湿全套分析等数据,再结合其生物反应,探索致病条件的具体特点及其排列组合后条件的“序列”,可以基于试验探索得出致病条件的特点,再与传统中医理论整合,这样既能印证中医的基础理论,又能为诊疗的精细化提供具体量化依据。
中医的病机常常存在互为兼夹、互为影响、互为转化的关系,某个笼统的病证概念又可根据病因、病性、病位等进一步划分,如血瘀证,可根据病因病机不同划分为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热结血瘀证、痰凝血瘀证、阴虚血瘀证等,不同证型使用的方药也会相应不同;又如阴虚证,根据病机的变化程度不同,可分为单纯的阴虚证,而阴虚证会进一步出现阴虚火旺证、阴虚阳亢证、阴虚内热证。以常见痰瘀互结证为例,痰浊与瘀血是互为影响的两个病理因素,痰浊可阻滞气机,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血,而瘀血反过来又会加重痰浊的程度,因此两者往往互为兼夹,难以分开,甚至有气虚、气滞等重叠的病理因素存在。有关痰浊与瘀血的研究仍是当下的热点,其相应的病理机制、标志物等尚未被完全阐明,而痰瘀互结证的机制更需要进一步被深入挖掘。
中医病机具有层次性,同时治法也具有层次性,如调整阴阳属于治疗大法,益气活血、祛痰止咳属于具体治法,又如下法为治疗腑实证的大法,还可细分为寒下法、温下法、润下法、逐水法和攻补兼施法五类具体方法。此外,方剂和中药也会具有作用环节上的差异,如同为活血化瘀药,根据效用的不同,可分为和血、活血、破血、攻血,代表性的药物如当归、川芎、桃仁、䗪虫等;又如同为补气药,可对其补气的作用进行大致排序,如人参>黄芪>茯苓>甘草。方剂则存在同证多方的现象,即方剂之间各有差异,如活血化瘀方剂,可有补气活血、行气活血、温经活血、化痰活血等不同,在疗效上,通过前期对五首活血化瘀方治疗血瘀证的疗效对比,发现血府逐瘀汤、失笑散、丹参饮、活络效灵丹、桃红四物汤在治疗血瘀证的作用靶点及环节上存在差异,且改善血瘀状态的疗效呈现逐渐减弱趋势。
综上所述,中医症状、病因、病机、方药都存在模糊性、复杂性,因此有必要对其进一步梳理与拆解,进而明确并规范相关名词的概念,从而促进中医诊疗的精细化、数字化、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