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思辨模式,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神等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医学理论体系。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并具有自身的完整性,也是一个开放而复杂的巨系统,传统中医学理论有大量相关记载,《素问·六节藏象论》 [17] 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同时人体以五脏(心、肝、脾、肺、肾)为中心,配合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骨、皮毛)、官窍(目、舌、口、鼻、耳、前后二阴),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精、气、血、津、液的生理作用,在神的主宰调节下,构成了脏腑形窍的五脏核心系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素问·上古天真论》 [18] 云:“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灵枢·天年》 [19] 云:“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形神合一,是人体生命存在的基础,因此,从生理功能上,人的整体性不仅包括五脏一体观,还包括形神的统一性。由于生理功能上是整体性与联系性的,那么病理上必然也是整体性与联系性的。如肝其华在爪、其体在筋,开窍于目,其腑为胆,其味酸,其色苍,为阴中之少阳(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所以肝病经常可见到爪甲不荣,肢体麻木、震颤,关节拘急不利,两目干涩或视物模糊,胆汁排泄不畅而引起的口苦、黄疸、胆怯、失眠等临床表现,从经络循行上,以巅顶、小腹、环阴器及两侧身体病变为主,如巅顶痛、少腹痛、疝气、耳鸣、胸胁隐痛等,同时脏腑之间也是整体联系的,肝系统功能病变进一步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如《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人体的局部还可以反映整体情况,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部九候的脉诊,舌尖、舌边、舌中、舌根分布的舌诊,面诊、手诊、足底反射区等,如中医眼诊将眼部根据五行八卦理论进行分区定位取穴,将球结膜分为相等的 8 个经区进行观察,每个经区所代表的脏腑如下:1 区为肺和大肠,2 区为肾和膀胱,3 区为上焦,4 区为肝胆,5 区为中焦,6 区为心和小肠,7 区为脾胃,8 区为下焦。主要通过观察球结膜(白睛)上的血管变化,推测病情。这些具有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都是通过局部来反映人体整体的病理生理变化的,在临床实践中经过了反复验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但其科学解释并不完善,目前的科学理论为全息论,部分是整体的缩影,任一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中医对其是有哲学解释的,即宇宙一体观和气一元论,并通过经络系统(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别络)相联系。
多维空间性还体现在地域对人的影响。不同的地域由于地势、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各异,人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特点也不尽相同,例如,西北多燥寒、东南多湿热。随着科技的发展,既往根据气候推断的因地制宜概念可能发生改变,如空调、冰箱等电器的广泛使用,冷饮等夏季产品的热销,导致东南地区阳虚、阴暑、寒湿病邪类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淡舌、胖舌、齿痕舌屡见不鲜,因此广东地区产生了扶阳派、火神派;而东北地区冬季长、气温低,暖气成了必备之品,加之寒邪闭郁毛孔,人们嗜食酒肉,导致火热内生,红舌、黄苔比比皆是。因此,在结合地域、气候进行辨证的同时,更应该与时俱进,考虑科技发展对疾病谱造成的变化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