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数字化包括三个基本概念,即中医、数字化以及中医数字化。
中医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包括少数民族医学),中医学在世界医学中独立存在,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将信息(数据、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转换为数字信号(二进制数字),以便于计算机的存储、检索、处理、传输的过程。
中医数字化即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手段在所有中医相关领域(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管理与服务)的结合与应用研究,是一个复杂网络系统。现代信息数字化技术手段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手段。中医数字化是对人体生命健康、生命活动及其规律进行数字化转化、分析、提取、存储、处理的综合系统;对中医相关领域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及相关古籍、名老中医经验医案数字化的分析与总结;为中医传统四诊“望、闻、问、切”诊断及处方用药、针灸推拿治疗等方面及其可能存在的模糊性疗效评估提供明确和量化的解决方案,更是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中医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与创新。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进步也产生了积极影响。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完整重现与认识中医学,本身就是对中医最好的继承。重现得越完整,继承的水平就越高。数字信息具有易保存、不失真等特性,可以让中医学更好地保持与延续,在重现的过程中,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与应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对信息利用的能力,做到对大量信息及其隐含知识的深度挖掘与利用。同时,中医数字化可以充分利用中医药的各种资源,通过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资源共享,促进中医学的持续发展。
从国家层面来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改革发展,重视中医药产业的数字化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强调以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建立以中医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重点的基础数据库,鼓励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开发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推动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和远程医疗服务,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国家和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
《“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在中医诊疗装备研究中强调,发挥中医在疾病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独特优势,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深度挖掘中医原创资源,开发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中医特色技术装备,重点开展脉诊、舌诊以及针刺、艾灸、养生、康复等中医技术装备,促进中医临床诊疗和健康服务规范化、远程化、现代化、数字化发展。《“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指出,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激活力,大力推进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推动中医和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进中医学现代化和产业化,推动中医学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2023 年 2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强调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一是开展中医特色诊断治疗装备研究,研发中医数字化辅助诊断装备、中医特色疗法智能化装备、中医治未病现代化装备。二是开展中药品质智能辨识与控制工程化技术装备研究,研发推广中药材生产与品质保障、中药饮片智能炮制控制与调剂工程化、中成药制造核心工艺数字化与智能控制等技术装备。三是开展中医技术装备共性标准等可度量技术规范体系建设和应用转化,开展中医技术装备在慢性病防控中的应用示范。
中医数字化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并与之同步前进。同时,中医数字化系统还可以将多学科、各部门地域所有与中医药相关的研究力量通过统一的数字化手段整合为一个整体,凭借我国在中医药学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宝贵资源积累,将中医学打造成领先学科。
总之,在祖国的大力支持下,中医数字化通过将中医学领域概念数字化、微观化、智能化,使之一跃成为在国际上领先的新兴学科。中医数字化也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生产物,中医数字化的研究与建立是中医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