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医学领域取得显著进步。这一趋势基于宋金元时期医学理论的积累,通过实践检验,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该体系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为诊疗提供指导。中医药学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向精细化和系统化发展,理论和实践都有新的突破 [5]

(一) 理论实践创新

明清时期,医家们在前人基础上深入探索整理中医药理论,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验证调整传统理论,使其更贴近临床需求。一些医家如明代张景岳提出“命门学说”,影响温补学派;清代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为温病治疗奠定基础。同时,中医药学文献迎来鼎盛时期,医家们创作整理医学著作,清代《医宗金鉴》集医学之大成,民间藏书家和刻书家于文献传承有颇多贡献。医学教育方面,官方增设医学机构,民间医学教育蓬勃发展,家传师授成为重要传承方式,医学专著和教材如《医学入门》推动教育普及,促进医学教育整体发展。

(二) 代表医家思想

李时珍,被人们喻为药圣,医学世家出身。他强调实证研究,不迷信古人。编写 192 万字的《本草纲目》,推动中医药学发展,影响深远。著有《奇经八脉考》等医书,对中医药学有重要贡献。

李中梓,幼年擅长文学、兵法,后学医,提出脾肾为人身之根本,编写多部中医著作,对中医经典进行科学解读。

张介宾,自幼聪颖,广泛涉猎,对中医理论有深入研究。撰成《类经》,强调阴阳学说,提出独特观点,创制名方。

王肯堂,江苏金坛人,习儒,工书法,兼及医理。重视脏腑学说,强调经络辨证,代表作有《证治准绳》等。

吴有性,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经历疫情,撰写《温疫论》,创立瘟疫学说,提出祛邪达原理论,创立方剂。

叶桂,医学世家出身,构建独特医学理论体系,被誉为温病学奠基人。提出温病辨证理论体系,主要著作有《温热论》等。

吴瑭,清代杰出人士,担任钞胥,构筑学术体系。创立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提出三焦分治法,著作《温病条辨》影响深远。

黄元御,清代医学家,乾隆御医,弃儒从医,医术精湛。尊崇“四圣”,主张温阳补土,著有《黄元御著作十三种》等,对中医临床实践有指导意义。

(三) 代表医学典籍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编写的药物学著作,总结了 16 世纪前的中国药物学,收录 1 892 种药物,比前作多 374 种。书中纠正了以往错误,提出了先进的药物分类方法,并系统地记述了药物知识。它还保存了许多古代文献。作为中国药学史上的里程碑,《本草纲目》对多个自然科学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并被达尔文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类经》是明代张景岳所著,它将《黄帝内经》的《素问》和《灵枢》重新编排为十二个门类,并细分为多个小类。张景岳深入注解并修正了前人错误,挖掘了经文深层含义,引用周易、五运六气等中医理论,深化了对经文的理解。该书对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有重大贡献,成为研究《黄帝内经》的重要参考,并对中医研究与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其影响力也扩展至海外。

《证治准绳》是明代王肯堂编纂的医学巨著,共 44 卷,包含六大医学板块。书中融合历代医家智慧和王肯堂的见解,条理分明,论点公正。王肯堂广泛搜集医家著作和经验,引用《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全书以“证治”为核心,详尽描述病证特征、诊断和治疗策略,附有大量方剂和案例,包括创新疗法和新药方,对中医临床学发展有重要贡献,受到医者高度评价。

《医宗金鉴》是清代官方编纂的医学巨著,集合了众多医学专家的智慧和经验。它在成书后成为医学界的权威著作,影响深远。全书共九十卷,总结了自春秋战国至明清的医学知识,涵盖了多个医学领域。这部作品系统整合了中国古代医学知识,为后世提供了内容丰富、易于检索的医学资料。编纂时注重临床实用性,对药方和治疗方法进行了严格的验证和分类,确保了其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受到后世医者的高度评价。

《温热论》是清代名医叶桂口述、弟子顾景文笔录的温病学奠基之作。书中首次提出温病的病因是“温邪”,其可以通过口鼻侵袭人体,病变有逆传和顺传之分。叶桂还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将病理变化分四层,详细论述各个层次的证候与治则,制定了不同阶段的治疗大法,推动了温病学发展。在诊断方面,书中提出通过辨舌验齿、辨斑疹白㾦等方法诊断病情和预后,为后世提供了实用的诊断经验。

《温病条辨》是清代吴瑭所著,提出三焦辨证理论,将温病分为上、中、下三焦,与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相辅相成,推动了温病学的发展。书中详述温病的症状、临床表现及治疗策略,创制了如桑菊饮、银翘散等广泛应用的方剂。这些方剂因组方精炼、疗效显著、制备简便,成为后世医者的宝贵财富。该书的出版确立了温病学说的独立地位,构建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涵盖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还包括产后调治、小儿惊风等特殊病症,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参考。

《傅青主女科》由清代医家傅山撰写,是妇产科领域的经典之作,对中医妇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深入分析了女性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脏腑辨证为理论核心,特别突出了肾、肝、脾三脏在妇科疾病中的重要性。傅山还系统总结了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创制了如完带汤、两地汤等广泛使用的方剂。这部著作不仅促进了中医妇科学的独立发展,还充实了中医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是中医学宝库中的瑰宝。

《医林改错》是清代医家王清任所著,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详细记录了他对古代医学中脏腑描述的纠正,通过解剖尸体绘制脏腑图形,首次描述了胰脏、胰管等结构。下卷讨论了瘀血病机和辨证治疗方法,强调气血理论,提出脑髓学说,并创制了多种活血化瘀方剂。尽管受限于当时的解剖学知识,但他的研究为医学发展打下了基础。 Ms5E39efLyI8nN2BrimxiqwbA+dIbh5CVuEnyw/TD5Ns050Ue4y1QPl7Hw84qYM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