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宋金元时期

自宋代起,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城市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文化和医学产生了积极影响。政府通过设立机构、出版著作和修订医学文献等方式普及医学知识。元代广惠司的设立和阿拉伯医学的引入,标志着东西方医学交流的开始。这个时期对《伤寒论》的研究形成热潮,产生了多部相关著作,推动了《伤寒论》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此外,宋代开始重视“五运六气”学说,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发展。

(一) 理论实践创新

宋金元时期,医学管理与教育显著发展,政府建立了完整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和医事制度法规。宋代尤为重视医学教育,将医学院校纳入国家官学系统,并设立校正医书局,集中学者对重要医籍进行整理和校勘,为中医文献的保存和传播作出重大贡献。同时,这一时期大型医学方书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的编撰和出版,不仅数量众多且质量上乘,汇录历代名方,明确治病原则,为中医临床提供重要参考。此外,经典中医临床医学书籍如《洗冤录》《小儿药证直诀》《妇人大全良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相继问世,分别在法医学、儿科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医学流派的产生与争鸣也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如“寒凉派”“攻邪派”“补土派”“滋阴派”等学派的形成,推动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二) 代表医家思想 [4]

庞安时,字安常,北宋医家,专研伤寒与温病,提出分治观点,强调体质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对医学发展有显著影响。

朱肱,著名医学家,在伤寒学领域贡献卓越,著有《南阳活人书》,将“六病”与“六经”相结合,并绘制了经络图,深入探讨了伤寒学。

成无己,宋金医学家,首次全面注解《伤寒论》,重视脏腑辨证,对攻下法汤剂有深刻认识,为后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钱乙,北宋医家,尤擅儿科,被誉为“儿科之圣”,归纳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建立五脏辨证体系,著有《小儿药证直诀》。

陈言,字无择,创立“三因学说”,区分百病病因,重视察脉辨证,提出诊脉方法,强调内因重要性,调心为上。

刘完素,金代医家,提出“六气皆能化火”学说,重视五运六气理论,创立“河间派”,对中医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张从正,金元四大家之一,主张攻邪扶正,提出“攻邪论”,丰富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李杲,金元四大家之一,对脾胃病有深刻理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是“脾胃学说”创始人,对中医理论和临床有重要指导。

朱丹溪,金元四大家之一,主张滋阴降火,平衡阴阳,创立丹溪学派,强调治疗原则,勤于著述。

危亦林,元代医学家,对祖传医术有浓厚兴趣,重视民间单方验方,编纂《世医得效方》,推动中医骨伤科发展。

(三) 代表医学典籍

《太平圣惠方》是北宋官修方书,耗时 14 年完成,共 100 卷,总结隋朝以前医学成就,是中国医药学史上首部病因、病理、证候学专著,为后世中医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方编纂的中医方剂学巨著,收录众多著名方剂,广泛流传,对中药炮制技术和方剂学发展有重要作用。

《圣济总录》是北宋末年政府编纂的医学巨著,共 200 卷,收录约 20 000 首附方,分类清晰,理论结合各家学说,注重民间经验良方及医家秘方,疗效可靠,特别提及“食治门”对中医妇科学及食疗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南阳活人书》是北宋伤寒学家朱肱的代表作,通过问答形式详尽阐释伤寒证治异同,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促进仲景学说普及应用,为后世中医伤寒学发展奠定基础。

《伤寒明理论》由金代医家成无己所著,深入辨析《伤寒论》中 50 个主要证候,提高医者面对复杂病情判断准确性,为后世中医证候学发展奠定基础,深入探讨方剂配伍关系,是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制方理论的专著。

《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由北宋钱乙编撰,详细阐述小儿生理特点、病理表现及治疗方法,对中医儿科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南宋陈言所著,首次将病因明确划分为外因、内因和不内外因三大类,详细阐述病因与病证关系,对中医病因学、辨证施治方法及临床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宋代医学家陈自明编著的《妇人大全良方》和《外科精要》,对中医妇科和外科发展起到关键推动作用。《妇人大全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之一,《外科精要》是中医学史上最早以“外科”命名的外科专著。

金代医家刘完素所著的《宣明论方》和《素问玄机原病式》,在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宣明论方》强调预防为主,《素问玄机原病式》发展亢害承制理论,提出六气化火及玄府气液学说,为中医理论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推崇刘完素学术思想,擅长运用汗法、吐法、下法治疗危急重症,为中医急诊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元代李杲的《内外伤辨惑论》和《脾胃论》详细辨析内伤与外感差异,强调脾胃在疾病发生中的核心地位,创立培补脾胃治疗大法,为中医脾胃学说发展奠定基础。

朱丹溪的《格致余论》体现其医学理念,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术观点,对中医阴阳学说进行重要创新,并强调食疗与保健的重要性。

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汇集家族五代行医经验,结合历代著名方剂,内容广泛,涵盖中医各科疾病,特别是在骨伤科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代表金元时期中国骨伤科发展水平。 9K3E2IzTQSfFL6QdWSoNpqbvvV0Eyl8SOc/HLBRpYoqtz949JcRECJXMpGkJq3N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