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魏晋隋唐时期

在汉末至五代的七百多年间,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多次变革。魏晋隋唐时期,中国医学在临床实践、疾病认知、医方创新和新药发现上取得显著进步,方书的大量涌现丰富了医学宝库。然而,医学在诊断技术和基础理论上的进展较慢,主要依赖于古代经典的继承。医学大家受宗教迷信的影响,分散了医学研究的精力和资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气催生了新的疾病和治疗方法。东晋时期,士大夫南迁后所遭遇的脚气问题,亦推动了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佛教的东传,使外域的医学知识与药物传入中国,为中医学注入新元素。同时,中国医学也传播到日本、朝鲜等邻国,成为东西方医学文化的桥梁 [3]

(一) 理论实践创新

纸张的普及和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中医药学经典著作的传播与研究。医家们整理和注释这些理论,使之系统化,便于传承。新的医学理论如《脉经》对脉象的分类,以及隋唐时期对疾病病因的深入探索,包括“七情内伤”理论,都对中医诊断学和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针灸推拿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发展,提高了疗效和安全性。医学教育在魏晋隋唐时期得到重视,官方和民间都培养了大量医学人才,促进了医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承。

(二) 代表医家思想

在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医药学领域诞生了多位杰出医学家,他们的贡献至今仍具深远影响。

王叔和,高平人,受张仲景影响,医术精湛。他整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并著《脉经》,强调饮食养生和早期治疗。

皇甫谧,三国西晋学者,家境贫寒,晚年半身不遂仍坚持著述。他在针灸学领域贡献卓越,撰成《针灸甲乙经》,提出“针刺先神后气”理论,注重个性化治疗和整体观念。

葛洪,东晋道士,隐居山林,专注于炼丹和著书。葛洪的学术思想体现在《抱朴子》中,著有《肘后备急方》,强调灸法的使用。他在化学方面也有重要贡献。

陶弘景,南朝梁道教思想家,隐居茅山,成为上清派重要传人。他改进中医药物分类法,著有《本草经集注》,对中医药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掌握丰富的化学知识。

巢元方,隋代医学家,主编《诸病源候论》,深入研究疾病病因,提出新病因学理论,详细描述寄生虫病病因和传染途径,注重预防和治疗相结合,提出多种治疗方法。

孙思邈,唐代医学家,被尊称为“药王”,精于内科、妇科、儿科等。他的学术思想体现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提出杂病分类辨治法,注重内外兼治和预防为主,强调医德,以患者健康为首要考虑。

王焘,唐代医学家,对医学产生浓厚兴趣,曾任要职,广泛涉猎医学典籍,积累丰富医学资料。他秉持开放包容态度,注重临床实践,在治疗瘟疫方面独具匠心。他的医学成就集中体现在《外台秘要》中,强调预防为主、重视养生保健。

(三) 代表医学典籍

《针灸甲乙经》是最早的针灸学著作,成书于公元 282 年,总结了《素问》等三部名著,奠定了针灸学的基础。书中详述了针灸理论,包括经络、腧穴、针刺手法等,并提出操作手法和禁忌,为针灸学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提供依据。

《肘后备急方》是东晋葛洪所著的临床急救手册,系统整理了急性病症治疗方法,记载了传染病、急症的内外治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葛洪对疫病的分析和治疗方法为温病学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诸病源候论》由隋代巢元方等编著,总结了隋代以前医学成就,集中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源与病候,是中医病因病理学专门著作。书中深入阐述了病因病机,突破前人理论,详细描述了多种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症候表现。

《备急千金要方》由唐代孙思邈所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书中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的诊断、治疗、针灸、食治、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医学知识。孙思邈在书中系统阐述了“仁心仁术”的医德观念,对医学伦理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新修本草》由唐代苏敬等编写,是中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标志着中国药典编纂的开始。它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药物学成就,对古书未载内容加以补充,内容有误者重加修订,并广泛收集外来药物和民间经验用药,充实了民间药学知识。

《外台秘要》由唐代王焘辑录,是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共四十卷,分一千一百〇四门,载方六千余首,几乎涵盖了唐代以前医学典籍的精华。王焘在编纂过程中,博采众家之长,引用医学著作六十余部,使得《外台秘要》成为一部集大成之作。 9K3E2IzTQSfFL6QdWSoNpqbvvV0Eyl8SOc/HLBRpYoqtz949JcRECJXMpGkJq3N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