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中国医学在继承先秦成果基础上,实现了创新与飞跃,为中医学繁荣打下基础。医学理论体系化,医疗技术与实践创新,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预防医学与养生理论逐渐发展。医学发展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基础,与临床治疗结合,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限制了《黄帝内经》的指导作用。药物和方剂应用缺乏经验,治疗原则难以具体化。汉代医学弥补了这一缺陷,注重药物方剂进步和疾病本质探讨,建立了“辨证论治”临床理论体系,使《黄帝内经》理论与实践更紧密结合,为中医发展开辟道路 [2]

(一) 理论实践创新

秦汉时期,阴阳五行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指导药物配伍。医学家细化脏腑分类,提出“气血并行”理论,完善经络系统。通过刺激特定腧穴调节脏腑功能,治疗疾病。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系统阐述辨证论治思想,形成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疾病整体性和动态性变化,这些原则至今仍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指导。《神农本草经》集药物学术经验之大成,增加药物种类,进行毒性分类,强调“四气”,明确治疗原则,影响深远。外科手术和麻醉技术取得突破,华佗创制麻沸散,推动外科手术发展。针灸治疗技术显著进步,从砭石到金属针转变,形成完整针灸学理论体系,提供科学依据。针灸治疗范围扩大,广泛应用于内科疾病,拓展至外科、眼科等领域。秦汉医学理论与实践创新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宝贵借鉴与启示。

(二) 代表医家思想

西汉初年的淳于意、东汉末年的华佗与张仲景,是医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大家。他们的学术思想和医疗实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淳于意,即太仓公,精通医术,特别重视脉诊,强调脉证结合以精准诊断。他对经络理论有深刻理解,能运用其进行脉诊,深入分析病因和病情。淳于意还致力于医学教育,培养了众多医学人才,对医学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精通多科,尤以外科见长。他创制了“麻沸散”,成功施行腹部手术,推动了中医外科技术的发展。华佗还创制了“五禽戏”,强调预防医学,其学术思想和实践创新为中医外科学开辟了新道路。

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将伤寒病分为六经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治疗方法,对中医诊断和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方剂配伍上见解深刻,提出了预防医学思想。

(三) 代表医学典籍

《难经》通过问答形式阐述中医疑难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等,对中医实践有深远影响,其理论和经验为中医发展打下基础。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药物学重要著作,总结汉代药物学成就,分为三品共 365 种药物,创立药物配伍和方剂制备原则,对后世医学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药物学史上的瑰宝。

《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充实了《黄帝内经》热病学说,系统分类疾病,奠定“辨证论治”基础,提出六经辨证理论,为病因学和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提出严谨方剂组方原则,创制多种剂型,对后世医学著作有深远影响,成为中医临床重要指南。 MzJlv6TnZ08kIknmEGGsSvTqzRuYXiGtqxV9vbveBkfDM0vxBAADn37Znoum9gp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