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770 年至公元前 221 年,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期。中医学在此期间显著发展,标志着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变革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医学领域摆脱了巫术,临床治疗和理论知识得到积累,医学分科和职业医生出现,迷信逐渐消退 [1] 。
医家医和认为疾病由六淫过度引起,强调阴阳五行理论,反对迷信鬼神。秦越人对中医学贡献巨大。《素问·五脏别论》和《吕氏春秋·尽数》指出,迷信占卜祈祷导致疾病难以治愈,巫医和毒药只能治标。随着专业医师的兴起,临床治疗迅速发展,如《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医学著作虽佚失,但为医学理论形成铺路。
学术文化领域进步显著,阴阳五行理论体系初具雏形。《左传》中秦国医和与晋侯的对话揭示了医学理论的萌芽,包括阴盛阳衰导致的病变原理、风病与湿病的理论,以及五味、五色、五声等概念,为医学诊断学和药理学奠定基础。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开始融入医学,形成初步的医学理论体系。古人还尝试通过调控气候预防疾病,如《左传》记载的“藏冰”预防瘟疫。
在这一时期,医疗活动频繁,理论研究丰富,名医们以卓越医术和深刻见解为中医发展打下基础。
扁鹊,被喻为当时的神医,遍游行医,擅长多科,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法,奠定中医诊断治疗理论基础。其注重个体化治疗,提出“病有六不治”原则,展现医学造诣和人文关怀。
医和,春秋时期秦国名医,贡献显著。其可能将阴阳五行应用于医学,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提出疾病发生、发展独特见解,影响后世中医理论。
医缓,晋国名医,以诊断技艺著称。他擅长运用多种诊断方法,综合分析病情,注重个体化治疗原则,体现中医治疗特点。
文挚,战国名医,精通医术,善用心理疗法,可能是中医心理疗法的先驱。他认识到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成功应用于临床,医德高尚,受人尊敬。
春秋时期,随着医疗实践和理论体系的发展,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医学典籍。
《足臂十一脉灸经》详细记载了人体十一条经脉的走向和主治疾病,是最早全面描述这些内容的著作之一。其主要治疗方法为灸法,展示了中国古代医学的独特治疗方式。
《阴阳十一脉灸经》分为甲乙两种文体,记录了与各脉相关的疾病和治疗方法,将病候分为“是动病”和“所产(生)病”,为中医经络学说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五十二病方》记录了 52 种疾病和多种医方,涉及 240 余种药物,包括外科疾病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是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之一。书中还有工笔彩绘导引图,反映了早期“养生”法。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医学典籍。它总结了春秋战国前的医疗成就,确立了中医药学理论原则,标志着理论体系的初步成形。该书内容广泛,不仅论述了医学,还体现了“整体医学模式”,涉及多学科知识,为后世中医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