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家庭抗逆力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导言

本章聚焦于家庭抗逆力的核心概念与理论根基。第一节追溯家庭抗逆力的起源,明晰其概念及内涵,剖析家庭在逆境中恢复、适应与成长的能力特质。第二节深入探讨家庭抗逆力的理论架构与框架,梳理支撑其发展的理论脉络,阐释家庭系统如何整合内外资源,应对挑战并实现韧性提升。本章为后续研究慢性病患者家庭的抗逆力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读者理解家庭抗逆力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第一节
家庭抗逆力的起源、概念和内涵

家庭抗逆力是指以家庭为单位对压力、挑战和危机等的一种应对与适应性的过程。家庭抗逆力的演变包括不断变化的含义、多重研究、临床解释和应用。为了保持本书的清晰和连续性,在这一节中我们对家庭抗逆力的相关术语进行介绍,作为后面章节的背景。就其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来看,家庭抗逆力与个体抗逆力的概念密不可分。因此本节首先从个体层面对抗逆力进行简要介绍。

一 抗逆力

抗逆力的概念起源于物理学中的概念——弹性,它是指材料受外力作用发生形变并返回其初始形状的属性,后被引至心理学领域。抗逆力(resilience)又称心理弹性、心理韧性、复原力等,用于反映个体在遭遇逆境、创伤或危险后,并未顺应“适应不良”方向发展,而是及时进行自我重整调节,在短期内从逆境中“反弹”,达到或超越危机前的能力层次的过程和现象(Richardson,2002)。它强调个体心理和精神积极的一面以及个体积极主动性的发挥。

抗逆力的研究发轫于1955年,Werner和Smith(1992)对生长在夏威夷考艾岛(Kauai)危险环境中(父母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贫穷、生活不稳定、产期风险等)的200名儿童进行长期纵向研究获得的“意外”结果:40年后再次评估时,发现约1/3儿童成年期出现了弹性结果,表现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或生活适应上有良好表现,未出现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有属于自己的现实目标和期望,这一发现震惊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也冲击了早期“逆境压力适应不良”的发展模式(Murray&Zautra,2012)。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了成长于逆境中的儿童未出现预想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反而适应良好的现象非属个例。自此,抗逆力的普遍性特征以及个体在遭遇逆境后发展结果的多样性构成了发展研究的新范式:抗逆力研究,研究者开始着眼于个体发展的正向、积极的因素,对抗逆力过程和现象进行研究,并尝试通过干预手段协助个体发现并利用弹性促进资源,培养、塑造、增强逆境遭遇个体抗逆力。抗逆力领域的研究历程至此经历了四次浪潮(林雅芳,2014)。

第一次浪潮:抗逆力特质阶段。形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通过质性研究描述抗逆力现象,早期学者更多认为抗逆力是一种特质或结果,研究也倾向于关注个人其他特质共同构成的抗逆力,学者认为一些特质如乐观(Werner,1993)、随和的性格与较高的智商等能够使一个人从其他人那里得到更多积极的回应,提高应对策略和问题解决的技巧,从而组成其抗逆力。

第二次浪潮:抗逆力过程阶段。抗逆力是交织在各种人际关系与生命经验的网络中,处于跨越代际的生命历程之上的。要在社会和时间的脉络中去理解抗逆力,生态观与发展观都是必不可少的。生态观是考虑到个体生活的诸多影响层面,家庭、社区、学校或工作环境以及更大的社会系统,这些都可以被视为个体抗逆力生成和发展的环境。其中,我们必须考虑到个人及其家庭的互动。

第三次浪潮:抗逆力干预阶段。从后现代主义多学科的角度定义抗逆力的促进因素,并总结激活和利用这些因素的经验方法。该过程的主要成果是:通过对个体发展过程进行干预,协助个体发现并利用抗逆力促进资源,培养或增强心理弹性。基于“抗逆力框架”的实践和政策建议被提出应用。

第四次浪潮:从多个层面分析解释抗逆力,并开始关注表观遗传、神经生物学等方面因素在抗逆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一直对个体的积极心理学特质充满兴趣。前期对卒中患者的个体抗逆力进行了纵向追踪探索。中风后,部分卒中患者在疾病的影响下被击垮,出现焦虑、抑郁等并发症,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但有些患者依然会集中生理、心理社会等一切资源力量重建生活,像是从卒中疾病的创伤中“反弹”回来,表现出乐观、坚韧和积极向上的力量,抵制或战胜心理焦虑并适应疾病,这就是抗逆力发挥作用的表现。通过对288名卒中患者的量性研究,我们发现在卒中患者发病早期(患者住院期,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患者的抗逆力始终对其抑郁情绪发挥着缓冲作用,且这种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而抗逆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又始终发挥着正向预测作用(刘智慧,2018)。结合目前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发现,抗逆力对于个体应对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可。

作者本人曾做过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创伤后成长,与这些家庭照顾者、患者的接触让我越来越认识到积极的力量,更加坚定了我关注、挖掘个体积极力量的方向。同时在与患者家庭接触的过程中,我很明确地感受到其中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不同家庭不同的适应过程以及呈现出的不同的互动模式和面貌,对身在其中的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Werner(1992)等对个体抗逆力的研究都提到了“亲属、亲密伴侣等重要关系的关键作用”,这些人支持他们的努力,相信他们的潜力,并鼓励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继而家庭远远超越其对个体心理发展的背景性意义,是抗逆力生成的又一独立实体。

很幸运我的研究能继续进展,关注到了家庭层面,从家庭抗逆力角度来了解、学习患者家庭的调适过程和经验。因此,在对卒中患者个体抗逆力探索的基础上,我拓展为关注其家庭的抗逆力。而如上所述,个体抗逆力起步相对较早,目前已有很多相应的学术成果和作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相关作品,而本书将继续深入到家庭抗逆力这一主题。

二 家庭抗逆力

(一)家庭抗逆力的起源

家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情感、身体和经济上相互依赖的个人组合(Kaakinen等,2015)。一个家庭的健康最好用互动特征来描述,以实现家庭整体的最佳成长、功能和幸福。Hanson(2001a;2001b)将家庭健康定义为“一种动态变化的相对幸福状态,包括家庭系统的生物、心理、精神、社会学和文化因素”。健康的家庭不是没有问题的,相反,没有任何一个家庭是没有问题的。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大多数家庭会遭受危机挑战。鉴于高功能家庭也有危机,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是什么造就了强大、坚韧的家庭?许多学者用基于力量的韧性模型解释家庭成员应对挑战的现象;研究家庭的视角从家庭压力转向家庭优势,从家庭健康的角度来看待家庭从逆境中复原的潜能,并将抗逆力引入到家庭压力应对和家庭系统的研究中,着重从整体上探讨家庭作为动力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家庭抗逆力应运而生(冯跃,2014)。

(二)家庭抗逆力的概念和内涵

家庭抗逆力(family resilience),又称家庭弹性、家庭韧性、家庭复原力,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复杂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对家庭抗逆力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但随着有关家庭抗逆力研究的增多,学者对家庭抗逆力的定义大致经历了从“特质论”到“过程论”的转变。

1. 特质论 作为个体抗逆力向家庭抗逆力研究转变的重要代表人物,McCubbin夫妇(1988)将家庭弹性定义为“家庭的特征、维度和属性,这些特征、维度和属性有助于家庭在面对变化时能够抵御破坏,并在面临危机时能够做到适应”。

2. 过程论 Walsh(1998)认为,家庭抗逆力不是静态的保护性因子,而是动态的、长期的家庭与内外部环境互动的发展过程。Walsh(2006)指出,家庭弹性是指“家庭作为一个功能单元的应对和适应过程”,具体地说,它聚焦于“家庭从逆境中恢复的能力得到加强,并且更加足智多谋”,并进一步指出,家庭抗逆力是一个“在危机和挑战中忍耐、自我纠正和成长的积极过程”。

Hawley和DeHaan(1996)将家庭抗逆力描述为:“一个家庭在当下或长期压力下的适应和发展过程。具有抗逆力的家庭以独特的方式积极应对这些情况,这取决于家庭的共同观点以及与环境、发展水平、风险和保护因素的交互组合。”类似地,Patterson(1995)的家庭抗逆力理论指出,家庭抗逆力是一个适应的过程,是风险因素(成员健康问题、家庭内部压力或组织压力)与保护因素(成员自身人格、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相互博弈的动态过程。家庭适应与否,取决于危险因子和保护性因子之间的抗衡。

Pauline Boss强调“家庭抗逆力不仅仅是恢复现状的‘反弹’,它意味尽管家庭存在创伤和损失,但家庭没有停滞不前,相反,他们生活得很好。抗逆力反映出灵活性和向前发展,与脆弱和停滞相反”。

这些定义中反映了学者对于家庭抗逆力及相关因素的一些想法,在过去几十年中,每一个因素都在研究人员、实践者、教育者和决策者的工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但无论其定义如何,学者们对家庭抗逆力的理解基本已达成以下3个层面的共识:①在家庭遭遇挑战或危机时体现。②高抗逆力家庭具有良好的适应与复原能力。③家庭内外的系统资源对家庭抗逆力非常重要。

家庭抗逆力的概念扩展了我们对健康家庭在逆境中发挥作用的理解。尽管一些家庭饱受危机或长期压力的折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家庭变得更加坚强,甚至可以更好地发挥功能。家庭抗逆力阐明了为什么一些家庭不仅在问题中生存下来,并因此而成长,变得更加强大。家庭抗逆力是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在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独特力量;它不仅关系到个体成员的福祉,更是维系社会稳定和谐的关键因素。

总结

家庭抗逆力概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家庭治疗领域的以缺陷为本的观点,它将新的注意力转移到家庭是如何成功的,以此取代了以往关注家庭是如何失败的视角。家庭抗逆力取向的研究和治疗往往是为了识别和增强那些能够使家庭经受得住挑战和危机的关键力量和过程。抗逆力视角的转换肯定了家庭具备修复和成长的潜能,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激励学者和相关工作者深入挖掘各类家庭抗逆力的全貌,为家庭领域的科研和实践工作提供了系列理论和指导框架,也为家庭治疗实务工作另辟蹊径。 ISd6oMjH9bwU5ZOE6KVH3GWB4SEAbNGERSxO5iQChBUiGuzm67M6FouNl8PYv5w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