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灸是在人体足部施灸,利用足灸盒、艾炷、姜末、药物等材料,借间隔物的药力和艾炷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达到祛湿驱寒的一种操作方法。
1.潮热盗汗、畏寒怕冷、手足冰冷。
2.大便溏泻、阳虚早泄等阳虚患者。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空腹或餐后1小时左右不宜施灸。
3.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不全、截瘫、偏瘫、脊髓空洞等感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
4.对艾绒过敏者。
5.皮肤溃疡、有不明肿块或有出血倾向者、反应迟钝者禁用。
1.主要症状、有无感觉迟钝或障碍、既往史及女性患者是否妊娠。
2.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
3.对热、气味的耐受程度。
4.施灸部位皮肤情况。
5.病室环境是否光线充足、安静整洁,有无吸氧装置及易燃物品。
1.足灸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时间。
2.施灸前嘱患者排空二便。
3.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烫感、灼痛等不适现象,及时告知护士。
4.施灸后如出现轻微咽喉干燥、大便秘结、失眠等现象,无需特殊处理。
5.个别患者灸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小水疱,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遵医嘱处理。
6.灸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
姜末、足灸盒、治疗盘、无纺布鞋套、打火机、弯盘、广口瓶、艾炷,必要时备屏风。
1.核对患者基本信息、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用物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坐位,脱袜后穿无纺布鞋套,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手持置有姜末的模具倒出姜末于足灸盒内,均匀铺开。
5.点燃艾炷,均匀置于足灸盒内进行灸疗。
6.施灸时间40分钟,患者感觉温热微汗为宜,必要时加用红外线对膝部照射增加温热舒适感。
7.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8.治疗结束脱去鞋套,观察皮肤情况。
9.开窗通风,注意保暖,避免对流风。
10.嘱患者至休息区喝200~300 mL温水,补充体液。
1.倾听患者主诉,及时调整施灸强度。
2.注意皮肤情况,对糖尿病、肢体感觉障碍的患者,需谨慎控制施灸强度,防止烧伤。
3.如局部皮肤出现水疱,直径≤1 cm,局部表皮完整,无明显渗液时,应注意保持水疱完整性,使其自然吸收,可在3小时内进行冷疗,冷疗时间不低于20分钟;如水疱直径>1 cm,或表皮破损、渗液明显,宜用无菌针头刺破水疱,无菌剪刀修剪疱皮,保留水疱边缘皮肤,创面可涂抹抗生素软膏防止感染,定期换药,直至结痂自愈。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