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督灸技术

督灸是在督脉上施以灸法,利用经络、腧穴、药物、艾绒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优势,发挥协同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适应证】

1.过敏性病症: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支气管哮喘。

2.胃肠功能性病症: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

3.男性前列腺病症: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性功能障碍。

4.女性宫寒性病症:原发性痛经、卵泡发育不良、卵巢早衰。

5.皮肤瘙痒症:湿疹、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

6.肿瘤放化疗后的阳气虚证。

7.亚健康调理。

【禁忌证】

1.实热证、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等不宜施灸。

2.妇女月经期、妊娠期不宜施灸。

3.治疗部位皮肤有感染、溃疡、破损不宜施灸。

【评估】

1.主要症状、有无感觉迟钝或障碍、既往史、女性患者是否妊娠。

2.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

3.对热、气味的耐受程度。

4.施灸部位皮肤情况。

5.病室环境是否光线充足、安静整洁,有无吸氧装置及易燃物品。

【告知】

1.督灸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治疗时间。

2.施灸前嘱患者排空二便。

3.局部皮肤发红不起疱、感觉温热、微微发痒为正常现象,若施灸过程中患者出现灼热、疼痛,或有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时,及时告知护士。

4.施灸过程中不宜随便改变体位,以免烫伤。

【物品准备】

治疗盘、灸盒、姜泥、姜汁、艾绒、中药粉、桑皮纸、毛巾若干条、纱布、点火器(打火机)、治疗巾,必要时备屏风和温控仪。

【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患者基本信息、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用物至床旁,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3.核对信息无误后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清洁皮肤。

4.取穴:取督脉的大椎穴至腰俞穴作为施灸部位。

5.清洁局部皮肤。

6.涂抹姜汁:沿督脉的大椎穴至腰俞穴涂抹姜汁。

7.撒中药粉:沿督脉的大椎穴至腰俞穴撒中药粉。

8.敷盖桑皮纸:将宽10 cm的桑皮纸敷盖在药粉的上面,桑皮纸的中心对准督脉。

9.必要时使用温控仪,将其探头放置在桑皮纸与皮肤之间,便于监测施灸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10.点燃艾炷,采用合适的施灸方法进行施灸。

11.更换艾炷:1壮灸完后再换1壮,可灸3~5壮,以患者局部皮肤红晕不起疱、感觉温热无灼痛感为宜。

12.观察:施灸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施灸部位皮肤情况,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等不适,观察艾炷有无脱落。

13.督灸结束后,取下姜泥,清洁局部皮肤,观察艾炷是否燃尽,未燃尽要正确熄灭余火。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安置舒适体位。

14.整理用物,通风,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

1.空腹及饱餐后不宜施灸。

2.对糖尿病、感觉障碍的患者,需谨慎控制施灸强度,以免发生烫伤。

3.施灸过程中患者如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不适现象,应立即停止操作,取平卧位,通知医生,积极配合处理。治疗结束后,应嘱其缓慢坐起,并在治疗床上静坐5~10分钟,以免出现体位性眩晕而摔倒。

4.如局部皮肤出现水疱,直径≤1 cm,局部表皮完整,无明显渗液时,应注意保持水疱完整性,使其自然吸收,可在3小时内进行冷疗,冷疗时间不低于20分钟;如水疱直径>1 cm,或表皮破损、渗液明显,宜用无菌针头刺破水疱,无菌剪刀修剪疱皮,保留水疱边缘皮肤,创面可涂抹抗生素软膏防止感染,定期换药,直至结痂自愈。

【附:常用施灸方法】

1.直接铺放姜泥:把姜泥牢固地铺在桑皮纸中央,要求姜泥底宽约3 cm,高约2.5 cm,顶宽约2.5 cm,长为大椎穴至腰俞穴的长度,呈梯形放置。在姜泥上面放置梭形艾炷,艾炷直径约2 cm,适合姜泥长度。

2.使用铺灸器:将准备好的姜泥直接放在铺灸器上,要求姜泥高度为2~3 cm,上面再铺一层艾绒捏成的艾炷,直径约2 cm,长度应适合铺灸器。

【督灸技术操作流程图】

【督灸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续表

续表 PdJYIem6wVlzlnZZUZVAfaMD7HB44lgSy26hQk8x8oNyQHrz9hpZJ2tGkTY70eM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