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天灸技术

天灸是指在三伏天或三九天,将特定配置的药物贴敷于穴位或患处,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或发疱,提升机体阳气,激发人体经气,调整脏腑气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

【适应证】

1.内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体虚易感冒、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如寒性胃肠病、慢性腹泻、慢性胃炎、慢性消化不良等。

2.外科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如寒性腰腿痛、颈椎病、虚寒性筋骨肌肉痛、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3.妇科疾病:宫寒不孕、慢性盆腔炎、虚寒性痛经等。

4.其他疾病:冻疮、免疫功能低下及亚健康状态的患者等。

【禁忌证】

1.实热证、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等不宜施灸。

2.孕妇腹部和腰骶部、肿瘤患者肿块处均不宜贴敷。

3.对药物或介质过敏者。

【评估】

1.主要症状、既往史及女性患者是否妊娠。

2.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

3.对热、气味的耐受程度。

4.施灸部位皮肤情况。

5.病室环境是否光线充足、安静整洁,有无吸氧装置及易燃物品。

【告知】

1.天灸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时间。

2.施灸前嘱患者排空二便。

3.贴敷后部分患者会出现局部皮肤有温、热、痒、痛等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若自觉皮肤灼热疼痛难忍,可提前揭去敷贴,以防灼伤皮肤。

4.贴敷部位忌用肥皂或刺激性物品清洗。

【物品准备】

治疗盘、敷贴、贴敷药物、纱布、胶布,必要时备屏风、浴巾。

【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患者基本信息、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用物至床旁,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3.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贴敷部位。

4.遵医嘱取穴,根据疾病一般取8~10个穴位。

(1)呼吸系统疾病:大椎、风门、大杼、肺俞、心俞、膻中、定喘、厥阴俞、肾俞、膈俞、脾俞等。

(2)运动系统疾病:膈俞、大椎、脾俞、肾俞、命门、筋缩、至阳、腰阳关、足三里等。

(3)消化系统疾病:肾俞、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中脘、天枢、气海、关元、大椎等。

(4)妇科系统疾病:肾俞、肝俞、脾俞、命门、次髎、神阙、关元、气海、三阴交等。

5.清洁皮肤,药丸放置于透气敷贴中央,厚薄以0.2~0.5 cm为宜,覆盖敷料大小适宜。将药丸贴敷在相应的穴位上,做好固定。每次贴敷时间以患者个体皮肤耐受度为观察指标,成人一般2~4小时,儿童不超过1小时。

6.观察贴药部位皮肤情况,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

7.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穿衣、取舒适卧位,告知注意事项。

8.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

1.局部皮肤出现刺痛、烧灼感等不适或既往用药曾出现起疱等反应,应缩短贴药时间。

2.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及某些敏感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不宜贴敷,以免因局部刺激引起流产。

3.2岁以下的儿童慎贴。

4.贴敷部位皮肤有疖、痈及皮肤破损处慎用。

5.如局部皮肤出现水疱,直径≤1 cm,局部表皮完整,无明显渗液时,应注意保持水疱完整性,使其自然吸收,可在3小时内进行冷疗,冷疗时间不低于20分钟;如水疱直径>1 cm,或表皮破损、渗液明显,宜用无菌针头刺破水疱,无菌剪刀修剪疱皮,保留水疱边缘皮肤,创面可涂抹抗生素软膏防止感染,定期换药,直至结痂自愈。

【天灸技术操作流程图】

【天灸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续表 abN5JHV4npD8TltJy7tArDkC7m5+y+YdQttnXPzgapt6n5dmMuNnRP9q2+Aq8sg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