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鲟
Acipenser dabryanus Duméril, 1869
● [英 文 名] Yangtze sturgeon。
● [地 方 名] 达氏鲟、沙腊子、小腊子。
● [分类地位] 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鲟科Acipenseridae。
● [形态特征] 体呈梭形,身被 5 纵列骨板, 侧骨板宽大于高 。口下位,横裂,吻下部具须 2 对, 须长约等于须基至 口前缘的 1/2 。鳃耙薄片状,呈三角形,排列紧密 。体背部和侧骨板以上为青灰色,侧骨板至腹骨板为乳白色, 其间界线分明 ,腹部黄白色或乳白色。
● [分 布] 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干支流。
● [生态特征] 淡水定居性鱼类,喜群集于水流缓慢、泥沙底质、富有腐殖质及底栖动物的近岸浅水河段。杂食性,主要以蜻蜓目、蜉蝣目、摇蚊科和寡毛类等昆虫幼虫及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也摄食小型鱼类、植物碎屑及藻类。雄鱼 4~7 龄、雌鱼 6~8 龄性成熟,春季 3—4 月和秋冬季 11—12 月产卵繁殖,以春季为主。产卵场一般位于主河道的石砾滩上,且距产卵场下游不远处有较多的沙泥底质的湾沱,便于孵出的仔幼鱼进行索饵肥育。
● [资源状况]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区域逐渐缩小,原主要分布区金沙江下游江段,因梯级水电开发,数量日趋减少。自 2018 年开始在长江上游开展长江鲟规模化增殖放流后,监测到的均为人工增殖放流个体,已多年未监测到长江鲟自然繁殖发生。
中华鲟
Acipenser sinensis Gray, 1834
● [英 文 名] Chinese sturgeon。
● [地 方 名] 腊子、鲟鱼、鳇鱼、着甲鱼。
● [分类地位] 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鲟科Acipenseridae。
● [形态特征] 体呈梭形,身被 5 纵列骨板, 侧骨板高大于宽 。口下位,横裂,吻下部具须 2 对, 须较短,须长小于 须基至口前缘的 1/2 。鳃耙稀疏,呈短粗棒状 。体背部和侧骨板以上为青灰、灰褐或灰黄色,侧骨板以下逐步由浅灰过渡到黄白色,腹部乳白色。
● [分 布] 目前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沿海水域。
● [生态特征] 大型江海洄游鱼类,在近海栖息,性成熟后于秋季洄游至长江上游产卵,幼鱼随江水漂流,于次年 5—6 月抵达长江口,摄食生长 3 个月左右,于 8—9 月入海生长肥育直至性成熟后再次生殖洄游。大者体重达 560 kg,体长超过 4 m,雄鱼 9 龄以上、雌鱼 14 龄以上达到初次繁殖年龄。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长江中上游主要以水生昆虫及植物碎屑为食,在长江口则主食虾、蟹及小型鱼类,繁殖群体进入淡水后停止摄食。
● [资源状况]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资源衰退严重,野生种群处于濒危状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生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