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PREFACE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全长 6 397 km,流域面积约 180 万km 2 ,为世界第三大河。长江源头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东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自西向东流经我国地势的三个台阶,支流众多,水量充沛,浩浩荡荡,注入东海。按河道特征和流域地形,干流河道分为上、中、下游,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河道长 4 504 km,宜昌至江西湖口为中游,河道长 955 km,湖口以下为下游,河道长 938 km。长江上游河道,流程长,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流经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以及地势第二台阶的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区域,总的落差大于 5 000 米,河水奔腾湍急,蕴藏巨大的水能资源,同时也孕育了一批适应当地河流生态环境的水生生物。已知的上游特有鱼类有 126 种。

1988 年 12 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鱼类有 15 种(包括海水鱼类和淡水鱼类)。其中,分布于长江上游的鱼类有中华鲟、长江鲟、白鲟、胭脂鱼、川陕哲罗鲑和金线鲃 6 种。2021 年再次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增加了大量的物种,共 89 种(其中金线鲃属、细鳞鲑属和海马属为该属的所有种),长江上游的保护物种增至 23 种,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并且将川陕哲罗鲑的保护级别由Ⅱ级升为Ⅰ级。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都是濒危物种。自 1989 年到 2021 年的 30 余年间,我国淡水鱼类濒危物种增多,濒危程度加剧,在长江上游尤为严重。白鲟已于 21 世纪初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长江鲟在 2007 年以后便没有自然繁殖;中华鲟自 2013 年开始未见在葛洲坝产卵场繁殖;胭脂鱼亦多年未见自然繁殖的情形。川陕哲罗鲑主要的栖息繁殖地青衣江,自 20 世纪 70—80 年代无序兴建大量小水电站以后,已经在该水系绝迹,现只剩大渡河源头的足木足河残存少数个体。

长江上游鱼类濒危物种增多,与水电工程的兴建有关,这是无可讳言的。鱼类栖息地流水、急滩的生境因高坝水库修建而消失,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原有的产卵场被大坝阻隔无法到达,水文环境和水温等发生了变化。一些支流的引水式小水电站,使引水河段内缺水,水生生物无法生长,鱼类的仔幼鱼缺乏隐蔽安全的生活环境,存活率低。在 20 世纪 70—80 年代,我国修建一些小水电站以改善当时缺电的困难,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当一些大型水利枢纽相继建成后,这些小水电站的价值就应当进行审视,它所产生的一两万千瓦(甚至几千千瓦)的发电量,与它对水域生态的不利影响以及淹没耕地等,都是弊大于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长江的生态修复放在压倒性位置”,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上游濒危物种,必须考虑拆除支流的小水电站,使整个水系的干支流畅通无阻,让每个物种都能繁育较大规模的种群,生生不息。

赤水河就是长江上游生态修复的一个生动例子。赤水河 2005 年被确定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原来规划在干流修建的几个梯级电站停建,支流已建的小水电站已拆除 300 多座。2020 年 1 月 1 日起实行十年禁渔,现赤水河鱼类资源显著增加。被金沙江向家坝枢纽阻隔无法上溯到金沙江产卵场繁殖的长薄鳅、长鳍吻 、中华金沙鳅等鱼类,已经到赤水河繁殖;在三峡水库内长大成熟的鲢、草鱼,也进入赤水河产卵。随着赤水河生态修复工作的深入,将剩下的少数小水电站全部拆除,赤水河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水质得到有效净化,生物多样性更加完整,真正成为长江上游河流生态修复的典范。

长江上游已建的大型水电枢纽,对受损鱼类采取的保护措施有人工繁殖放流、修建鱼道、集运渔船等过鱼设施。人工繁殖放流对中华鲟、长江鲟、胭脂鱼等停止自然繁殖的鱼类,需要通过放流形成能够自然繁殖的群体,是维护物种生存的无奈之举。但是,在江河中还有繁殖群体的物种,就没有人工放流的必要,只须拆除小水电站为主的生态修复,扩大自然种群规模。至于鱼道、集运渔船等过鱼设施,花费了大量资金,在两个水库间让一些适应水库环境的普通的常见鱼类(主要是鲌、 、鳊、鲴等)上溯,没有生态修复价值。建议将这些投入过鱼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资金,转用于支流的生态修复,以实现实际的生态效益。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国家明文规定禁止捕食的动物,在十年禁渔期间,允许垂钓,当钓到保护动物时,应立即放回江河。同时一些入侵的外来种,对本地的土著种的生存造成威胁,需要清除。根据这本《长江上游土著和外来鱼类》,便可以识别不同的鱼类。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的庄平研究员,携手其研究团队,于 2014 年精心编撰并出版了《长江中下游土著和外来鱼类》一书。该部著作中,翔实记载了研究团队辛勤采集到的长江中下游土著和外来鱼类 147 种,每种鱼皆配有鲜活灵动的原色照片,一经问世便广受赞誉,成为渔业管理人员和渔政执法人员必备的实用工具书,以及鱼类学研究者案头的参考文献。以该书为核心的“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系列科普图书及衍生品”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近十年来,庄平团队马不停蹄,再度将目光聚焦于长江上游鱼类资源研究领域。他们联合多家志同道合的合作单位,沿着长江干流一路探寻至支流深处,展开了艰苦的野外科学考察,收集了大量珍贵的鱼类标本,其中诸多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更是十分难得。庄平团队以此为基础,结合实地科考成果与历史资料,整理出 154 种现今分布于长江上游的土著和外来鱼类的分布、生态特征及资源状况,编撰完成了《长江上游土著和外来鱼类》这部专著。它与十年前出版的《长江中下游土著和外来鱼类》珠联璧合,上下两册共记录和描述鱼类 301 种,无疑是一套全方位展现长江流域鱼类资源现状的精品之作。这两册书的出版值得祝贺。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5 年 2 月 18 日 6IJsz0ml+tY0nZAFmd3+KSRaHSCxK02xtedMOTfxN5Ts6ZEa5eldDZ0Q7kOCdB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