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理法基础

经方的核心理法是什么?在研习经方时,是否有先后之法?若能将经方的理法体系探讨清楚,必将有利于构建理法方药完备的病脉证治体系。

一、先习小品再研大品是方法

《小品方》残卷序载:“今若欲以方术为学者,当精看大品根本经法,随宜制方处针灸,病者自非寿命应终,毒害已伤生气,五劳七伤已竭气血者,病无不愈也。若不欲以方术为学,但以备身防急者,当根据方诀,看此《经方小品》一部为要也。今先记述上古已来旧方,卷录多少采取可承案者,为《小品》成法焉。” 从此段文字中可知:①经方有小品和大品之分,《小品方》主要收录了上古以来的多家小品方决;②大品经法涵盖处方之法和针灸之道,只要不是五劳七伤、气血衰竭者,皆可用大品经法之理治之,无不愈也。那么究竟什么是大品经法?大品经法中肯定含有与五劳七伤相关的脏腑理论、气血理论以及针刺艾灸的相关理论。序中强调不能“唯信方说,不究药性” ,则知大品经法中必有药性五味等相关理论。序中又强调不能“不知男女长少殊耐、所居土地温凉有早晚不同,不解气血浮沉深浅应顺四时、食饮五味以变性情。” 则知大品经法中必有人体血气形志、治疗异法方宜、四时升降浮沉、饮食五味合服等相关理论。序中言:若“唯见方说相应,不知药物随宜,而一概投之,此为遇会得力耳,实非审的为效也。是以《黄帝经》教四海之民,为治异品,此之谓也”。 可见大品经法当在《黄帝经》之中,而这些四时阴阳、气血形志、表里虚实、刺灸毒药的相关理论均可轻易地在今之《黄帝内经》中找到。

正如高文铸先生所言:“‘小品’是与‘大品’相对而言,‘大品’指《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小品’指简略实用的启蒙读物。” 《黄帝内经》中又有风、痹、痿、厥四论及诸多病证的论治理法,也与《汉书·艺文志》之经方目录相合也。故今之《黄帝内经》当属大品经法的旨归所在。

序中言:“僮幼始学治病者,亦宜先习此小品,则为开悟有渐,然后可看大品也。” 所以研习医学应当先习小品方决,结合本草药性、针灸孔穴等相关内容,渐渐开悟之后,再精研大品《黄帝内经》。

二、脏腑经络寒热虚实是基础

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论述疾病病因、病机、证候的专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小品方决,可依此上溯《黄帝内经》的藏象、阴阳、气血、津液等大品经法,它是沟通小品与大品的津梁。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阐述脏腑寒热虚实辨证时,特设“脉论”专篇于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等十脏腑之前,“脉论”收录了许多大品经法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研习经方。王焘在撰写《外台秘要方》时,多处引用《诸病源候论》的内容以阐述病机证候内涵,并将孙思邈及众多经方家的脏腑寒热虚实辨证内容深刻地融入其著作之中。再到宋代的官修著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也保留并发展了这种脏腑寒热虚实辨治体系,一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学者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藏象体系的脏腑辨治规律。

其实在魏晋时期,经方并没有固定化、统一化的标准,而是每位经方家对治病的理法都有着特定的理解,但这种理解却都建立在脏腑经络的基础之上。如《脉经·卷六·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言:“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腹苦胀满,体重节痛,大便不利,其脉微缓而长,此为可治。宜服平胃丸、泻脾丸、茱萸丸、附子汤。” 可知脾足太阴经病证出现了肤黄、饮食不消、腹苦胀满、体重节痛、大便不利、脉微缓而长等相同表现时,可能由于患者所处的地理气候环境及经济社会状况的不同,经方家可以用平胃丸平胃腑的不和之气,也可以用泻脾丸泻脾脏的痰湿浊气,还可以用茱萸丸、附子汤温脾经散寒湿。无论是平其胃气,还是泻其脾气,抑或温经散寒,补的都是不足的正气,泻的都是有余的邪气。只是每位经方家的理解略有差异而已,但这都是建立在脏腑经络这个统一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若再上溯至《黄帝内经》及汉代出土医药文献,便可发现脏腑经络一直是中医临床辨治的物质基础,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如马王堆帛书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乙本、张家山汉简《脉书》、老官山汉简《十二脉》、传世的《灵枢·经脉》等,都深刻地诠释了脏腑经络的循行路线和主病范畴。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其相关的寒热虚实辨治体系,依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指导着经方,故脏腑经络寒热虚实的辨识是经方理法的基础。

三、营卫气血阴阳表里是核心

营卫气血与脏腑经络的联系最为密切。营气的主要运行方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沿十二经脉次序运行,又复合手太阴,如此“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一昼夜运行五十周次。 卫气循脉而行,昼行三阳,夜行三阴,各二十五周次。营卫二气各自运行五十周,在夜半复大会于手太阴肺。这种营卫之气的昼夜运行节律,与人体脏腑气血的虚实状态、脉象浮沉的阴阳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内经》中有大量篇章有所论及。《内经》中也有大量篇章涉及营卫之失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外感虚邪贼风,导致营卫不利,疾病发生由表入里的传变规律。《灵枢·百病始生》言:“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故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 这种由表入里的传变发病观对我们认识疾病、制定治法极具指导意义。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伤寒论·辨脉法》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所以说这种阴阳表里的传变发病观,已经深刻地融入经方著作的理法当中了。

故营卫气血的生成运行及阴阳表里的出入流行,是我们认识发病、防治疾病、辨明传变、视死别生的核心理法。

四、病脉证治理法方药是目的

脏腑经络之中的营卫气血受到病邪的侵袭,发生了阴阳表里的出入变化,便产生了寒热虚实的不同病态。这些病态之中,既有精、气、血、津液、神的异常变化,也有五脏六腑功能失常的具体表现,便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病证。我们需要系统地整理、归纳出风、痹、痿、厥、瘅、疝、瘕等一系列一级经方病证的整体特征及其关联的下级病证的表现,还要分析其产生病证的机制,辨别其所生病状的异同,然后考其治则治法,处以经方本草,并结合刺灸导引等法以治之,而使人体归于阴平阳秘的常态。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纪律井然的病脉证治理法方药体系。而这,便是我们不断研习经方的初心和目的。 bKGJf3nk70TLm30a1Am75W29/F39UYiFvWFfjT/Oz7HSCJRxLd9A0Hwu0IMa1Oy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