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崩漏

崩漏是指妇女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表现为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疑难急重病症。《诸病源候论》:“妇人月经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景岳全书·妇人规》:“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相当于西医的异常子宫出血。

崩漏之症主要因肾虚、脾虚、血热、血瘀等原因引起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使胞宫藏泻失常导致。历代医家认为,崩漏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蔡氏妇科认为崩漏的发生离不开阴阳两个方面。女子属阴,以血为主,由于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阴血易耗,且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体阴而用阳,阴血不足,更易引起阳亢,阴虚阳盛,则迫血妄行,由于血得热则行,所以崩证属热者为多。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认为:“经有常候也,皆因阴阳盛衰所致。”《素问·阴阳别论篇》又曰:“阴虚阳搏谓之崩。”因此,临床诊断区分阴阳,首先区别阴证和阳证,是辨证的大纲,也是蔡氏妇科治疗崩漏的特色理论。

黄师认为崩漏的治疗需根据不同年龄,分而治之,不可以一盖全。青春期崩漏,因女性在青春期时肾气尚未充盛,生殖轴发育亦未完善,可以补益脾肾为主;育龄期妇女,因房劳、产、育、气血损耗,生活、工作等压力,可致脾虚肝郁证多发,故而健脾益气疏肝调冲为主;围绝经期崩漏,因此期女性生殖轴功能逐渐减退,冲任虚损,当以健脾补肾化瘀促绝经为主,同时需谨慎结合辅助检查排除肿瘤相关性疾病。青春期及育龄期患者,血止后运用月经周期疗法促进正常月经周期的建立,往往收效甚佳。

急性期辨证审因,定崩止血。首别阴阳,临床证型可分为阴崩、阳崩和血瘀。

1. 阴崩 是指出现阴性的症状,以阳虚为本,多寒证。表现为素体阳虚或久崩而致阳虚,经来似崩,色淡而稀,面色苍白少华,畏冷肢清,出现阴亡而阳亦随之脱的险证。阴崩,大多绵延日久,一般止血剂效果不显。故以温阳止血,经验方为温阳止血方。药物组成有:党参、生黄芪、炒当归、熟附片、牛角!、生地炭、炮姜炭、白芍、煅牡蛎、仙鹤草、炒蒲黄、阿胶等。舌苔淡薄而舌质偏红的,可加生地炭、煅牡蛎各至 30 g ,以制约温阳药物的偏性,同时又可增加止血的作用。或用龟鹿二仙胶更佳。血止以后,即去炮姜炭、附片。纯属气虚下陷,固摄无权的崩漏,可宗补中益气法重用黄芪 30 g ,增生地炭至 30 g ,炮姜 3 g ,炮姜、生地炭同用,可互制偏性,且又阴阳兼顾,止血效果较显。

2. 阳崩 是指出现阳性的症状,以阴虚为本,火热为标,多热证。阳崩在临床上多见,出血量多,色鲜红或紫,经来先期,质较浓或稠。阳崩者宜养阴凉血,经验方:养阴止崩方。药物组成有:龟甲、生地、煅牡蛎、墨旱莲、生地榆、白芍、牡丹皮炭、丹参、地骨皮、生藕节、阿胶等。如出血过多,生地可炒炭并加量至 30 g ;疲惫少力者加党参或太子参;烦渴加石斛、麦冬、玄参;便秘加火麻仁;腰酸加杜仲、川续断。

3. 血瘀 血瘀者,经来似崩,色紫黑有块,常伴有腹痛,舌现瘀斑,面色紫暗或暗黄,脉涩。黄师认为治崩漏虽首当“塞流”,但塞流并非不辨病因,单纯止血,否则愈塞流则崩愈甚,强调“求因为主,止血为辅”,尤其对于血瘀崩漏,则当活血化瘀,否则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归经,因此对于血瘀崩漏出血时,采用通因通用之法,化瘀以止血,拟化瘀定崩方,其药物组成有:炒当归、赤芍、生蒲黄、花蕊石、天花粉、土牛膝等。崩甚者可加三七粉 2 g ,生蒲黄可重用到 30 60 g ,蔡氏妇科流派认为生蒲黄止血作用胜于蒲黄炭,具有较强的祛瘀止血功效,临证验证,确实如此。

缓解期针对月经不调的患者以周期疗法,调畅经血,建立周期为主。黄师认为,崩漏血止后应尽快建立起正常的月经周期,促进卵巢排卵功能恢复、维持黄体功能,使阴平阳秘,冲任调和。故血止后黄师常顺应月经周期,采用蔡氏妇科育肾调周法,治以补肾调经为主。月经期以四物调冲汤化瘀调冲,经后期以育肾通络方,育肾养阴为主,经前期以补肾助阳为主,育肾培元方加减。对于兼夹证型,分清主次,育肾调周法基础上分别酌加疏肝、健脾之品。针对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引起崩漏的患者,育龄期女性以化瘀消坚、调理冲任为主,围绝经期女性,治疗则以化瘀消坚、促其绝经为主。

(一)阴崩证

案1 徐某,女, 34 岁。

初诊(2019年11月7日)

主诉:阴道不规则出血 20 日。

病史: 13 岁初潮,月经周期 30 日,经期 7 日,量中,色鲜红,夹小血块,无痛经。已婚,生育史 0_0 _ 1_0 ,屏障避孕。 LMP 10 2 日,经行 7 日,量中。 10 18 日因受凉剧烈运动后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量中,色暗红,伴腹痛,遇冷疼痛加重,持续至今未净。1周前外院 B 超提示:子宫 47 mm×45 mm×40 mm ,内膜 7 mm ,回声不均匀,右卵巢 25 mm×20 mm×12 mm ,左卵巢 35 mm× 33 mm×27 mm ,内低回声 24 mm×23 mm×21 mm 。予口服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服药后患者呕吐明显,改为醋酸甲羟孕酮片(口服每 8 小时 8 片→每 8 小时 6 片→每 8 小时4片), 3 日后停药。服药期间阴道流血量减少,停药后阴道流血复增多,如平素月经量,伴血块,下腹隐痛,热敷后好转。刻下阴道流血量多,近1个月体重下降 2 kg ,胸闷心烦,畏寒怕冷,夜寐易醒,多梦,纳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脉细滑。

中医诊断:崩漏,证属阴崩证。西医诊断:异常子宫出血。

病机:阳虚血瘀,冲任失调。治则:温经化瘀,固冲止血。

方药:炒当归 10 g ,白芍 20 g ,甘草 6 g ,艾叶 3 g ,知母 12 g ,黄柏 12 g ,肉桂 3 g ,生蒲黄 30 g ,花蕊石 15 g ,煅牡蛎 30 g ,墨旱莲 20 g ,仙鹤草 20 g ,柴胡 6 g ,淮小麦 30 g ,红枣 15 g ,制香附 10 g

7 剂。

二诊(2019年11月14日)

服上方后,阴道流血量明显减少,现阴道流血已止1日,乏力,夜寐欠安,畏寒怕冷。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拟育肾通络,益气活血。

方药:白茯苓 12 g ,地黄 10 g ,降香 3 g ,制黄精 10 g ,淫羊藿 12 g ,牛膝 10 g ,皂角刺 30 g ,黄柏 12 g ,知母 12 g ,肉桂 3 g ,炒党参 12 g ,炒白术 10 g ,防己 15 g ,黑大豆 30 g ,赤小豆 15 g ,丹参 20 g

14 剂。

三诊(2019年11月28日)

药后无阴道流血,仍有乏力,腰酸,胸闷心烦,夜寐易惊,噩梦纷扰,畏寒怕冷。舌质红,苔薄,脉细弦。拟育肾培元,养心安神。

方药:白茯苓 12 g ,地黄 9 g ,淫羊藿 10 g ,鹿角霜 9 g ,紫石英 30 g ,巴戟肉 10 g ,制山茱萸 10 g ,仙茅 10 g ,肉苁蓉 10 g ,知母 12 g ,黄柏 12 g ,肉桂 3 g ,合欢花 15 g ,茯神 30 g ,五味子 10 g ,焦山楂、焦神曲各 15 g ,郁李仁 5 g ,川续断 12 g ,柴胡 6 g ,白芍 10 g

14 剂。

四诊(2019年12月12日)

现月经未潮,刻下乏力、腰酸较前缓解,畏寒怕冷略好转,仍夜寐多梦,噩梦较前减少,偶有胸闷心烦。舌质淡,苔薄,脉细。拟化瘀调冲。

方药:当归 10 g ,生地 9 g ,赤芍 9 g ,川芎 9 g ,怀牛膝 9 g ,制香附 9 g ,知母 12 g ,黄柏 12 g ,肉桂 3 g ,桑螵蛸 12 g ,海螵蛸 12 g ,炒党参 12 g ,炒白术 10 g ,茯苓 12 g ,陈皮 6 g ,姜半夏 6 g ,生甘草 3 g ,生山楂 15 g ,香橼皮 6 g ,柴胡 6 g ,川续断 12 g

14 剂。

五诊(2019年12月26日)

LMP 12 13 日,经行 10 日,量中,痛经(_),血块较前减少,伴腰酸,下腹坠胀不适。刻下乏力较前好转,仍夜寐欠安,易醒,仍有腰酸,时有胸闷心烦,面部散在黄褐斑,舌质红,苔薄,脉细弦。拟疏肝宁心。

方药:茯苓 10 g ,甘草 3 g ,当归 10 g ,炒白芍 10 g ,柴胡 6 g ,炒白术 10 g ,淮小麦 10 g ,大枣 10 g ,茯神 30 g ,首乌藤 30 g ,炒枣仁 12 g ,五味子 6 g ,黑大豆 30 g ,赤小豆 15 g ,丹参 20 g ,牡丹皮 10 g ,焦栀子 10 g ,葎草 15 g ,焦山楂 15 g ,焦神曲 15 g

14 剂。

六诊(2020年1月8日)

胸闷心烦较前略缓解,面部散在黄褐斑,仍神疲乏力,腰酸耳鸣,夜寐欠安,大便稀溏,舌质红,苔薄,脉细弦。拟化瘀调冲。

方药:当归 10 g ,生地 9 g ,赤芍 9 g ,川芎 9 g ,怀牛膝 9 g ,制香附 9 g ,黑大豆 30 g ,赤小豆 15 g ,丹参 20 g ,石菖蒲 10 g ,炒白术 10 g

14 剂。

七诊(2020年1月23日)

LMP 1月 14 日,经行 8 日,量中,血块少,无下腹隐痛等不适。刻下面部散在黄褐斑较前减淡,神疲乏力略好转,腰酸耳鸣较前略缓解,偶有烦闷头晕,夜寐安,大便略稀,舌质红,苔薄,脉细略弦。拟疏肝宁心。

方药:茯苓 10 g ,甘草 3 g ,当归 10 g ,炒白芍 10 g ,柴胡 6 g ,炒白术 10 g ,淮小麦 10 g ,大枣 10 g ,茯神 30 g ,首乌藤 30 g ,炒枣仁 12 g ,五味子 6 g ,黑大豆 30 g ,赤小豆 15 g ,丹参 20 g ,牡丹皮 10 g ,焦栀子 10 g ,葎草 15 g ,焦山楂 15 g ,焦神曲 15 g ,苏梗 15 g ,怀山药 15 g ,炒党参 12 g ,淫羊藿 15 g ,潼蒺藜、白蒺藜各 15 g

14 剂。

治疗至 2020 3 月,随访半年面部散在黄褐斑色淡不显,偶有痤疮散发,神疲乏力腰酸耳鸣较前好转,月经每月如期,经行无下腹隐痛等不适。

]崩漏之证,有虚有实,治疗需详查病机,审证求因。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之法。蔡氏妇科治崩崇尚“求因为主,止血为辅”。治疗需首辨阴阳。《女科经纶》云:“崩本为血病而有阳气之虚者,血脱气亦脱也。”该患者受凉及运动后突然崩漏,且淋漓已 20 日,结合临床症状及舌脉是为阴崩之证,急则治标,当以止血为主。方以当归、白芍养血调经,方中用炒当归乃蔡氏取其养血温通,避免瘀滞,且可制约寒凉药性之功。艾叶、肉桂温经散寒,加入仙鹤草、墨旱莲益肾止血,生蒲黄、花蕊石化瘀下膜,为常用止血药对,出血量多者,蔡氏妇科重用花蕊石可至 30 60 g 。煅牡蛎固涩止血且无流血伤正之弊。知母、黄柏泻肾中相火改善夜寐梦多,同时可制约阳药之偏性。柴胡、香附合甘麦大枣汤疏肝解郁养心安神。初诊七剂血止,二至四诊予蔡氏育肾调周法(经后期育肾通络,经前期育肾培元,经期化瘀调冲)改善其卵巢功能,恢复月经周期。五诊患者烦闷、乏力等肝郁脾虚症状较为明显,改为逍遥丸加减以疏肝宁心调理冲任,经治疗后患者月经恢复正常,崩漏未再复发。(李程蕾)

(二)宿瘀内结证

案2 费某,女, 21 岁,室女。

初诊(2017年11月6日)

主诉:月经紊乱1年。

病史: 13 岁初潮,既往月经周期 27 日,经期 7 日,色鲜红,血块多,痛经较剧,喜温喜按,需服止痛片。 2016 11 月因阴道不规则出血 20 余日,量大不能自止于外院行诊断性刮宫术。术前 B 超:子宫内膜 31 mm ,增厚不均,术后病理提示:子宫内膜呈分泌反应,间质蜕膜样改变。术后出血情况仍未好转,长期口服屈螺酮炔雌醇片、炔诺酮片,服药期间月经量多未好转。 2017 9 月因严重贫血,最低血红蛋白(Hb) 50 g /L,外院输血治疗。 LMP 2017 11 2 日,量多如注,血块( ),至今未净。刻下面色晦暗,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烦易怒,口腔溃疡,纳呆,大便稀,排便每日 3 次,夜寐尚安。舌淡,苔白,脉细滑弦。

中医诊断:崩漏,证属宿瘀内结证。西医诊断:异常子宫出血。

病机:宿瘀内结,气血两亏。治则:益气化瘀调冲。

方药:生黄芪 30 g ,炒党参 12 g ,炒当归 10 g ,生蒲黄 30 g ,煅花蕊石 15 g ,白芍 10 g ,土牛膝 10 g ,女贞子 10 g ,墨旱莲 20 g ,知母 12 g ,黄柏 12 g ,肉桂 3 g ,柴胡 6 g ,仙鹤草 20 g

7 剂。

二诊(2017年11月13日)

11 10 日经血止。刻下头晕头痛,胃胀恶心,四肢无力,神疲多梦,腹满便秘, 3 日未排便。舌淡红,苔薄,脉细弦数。拟化瘀散结,健脾益气。

方药:桂枝 3 g ,茯苓 12 g ,赤芍 10 g ,牡丹皮 10 g ,桃仁 10 g ,皂角刺 30 g ,醋鳖甲 10 g ,石见穿 15 g ,鬼箭羽 20 g ,生黄芪 30 g ,炒党参 12 g ,火麻仁 20 g ,佛手 10 g ,苏梗 15 g ,淫羊藿 12 g ,广郁金 10 g ,知母 12 g ,黄柏 12 g ,肉桂 3 g

14 剂。

三诊(2017年11月27日)

患者头晕头痛好转,仍感乏力疲倦,形寒畏冷,多梦,大便干结, 3 日一行。舌淡红,苔薄,脉细滑数。拟益气化瘀调冲。

方药:炒当归 10 g ,白芍 10 g ,制香附 10 g ,川牛膝 10 g ,熟地 10 g ,生蒲 30 g ,煅花蕊石 15 g ,生黄芪 30 g ,炒党参 12 g ,火麻仁 20 g ,玄参 30 g ,枳壳、枳实各 10 g ,川续断 12 g ,炒延胡索 12 g ,艾叶 5 g ,鹿角霜 20 g

14 剂。

四诊(2017年12月11日)

服上药后,于 12 9 日行经,月经量可,色红,痛经减轻,疲倦好转,腰酸,仍有畏寒,纳便调,夜寐安。舌淡,苔白,脉滑数。拟健脾益气,温阳止血。

方药:炒党参 12 g ,炒白术 10 g ,茯苓 15 g ,甘草 5 g ,生黄芪 30 g ,生茜草 20 g ,火麻仁 20 g ,车前子 15 g ,淫羊藿 12 g ,巴戟天 10 g ,熟附片 6 g ,石楠叶 15 g ,女贞子 10 g ,墨旱莲 20 g

14 剂。

医嘱:每日测量基础体温。

后患者坚持中药调理三月余。基础体温由单相转为双相。每月月事按时而下,经量正常,无淋漓不止。 2018 3 月复查 B 超,子宫、双侧卵巢正常,内膜无增厚。

]崩漏系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本病常因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严重紊乱,引起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的失调。治疗崩漏,以塞流、澄源、复旧为三个主要步骤。“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本案患者,年轻未婚女性,青春期即出现月经紊乱伴贫血,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出血不能自止,无奈行诊刮止血,经受手术痛苦,术后仍只能口服西药控制。究其中医病因,考虑其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功能失调,病程日久,气血亏虚,阴损及阳,属阳虚阴盛之崩漏。阳虚血无以温化,瘀血留滞而致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瘀阻日久,气虚无以摄血,可致血不循经,暴崩如注。黄师提出治疗该疾病以“化瘀止血、重建周期”为原则:出血期化瘀下膜,瘀下方能血止。血止后益气养血,健脾补肾,以冀恢复正常的月经周期。首诊重用花蕊石、生蒲黄,取其化瘀消膜下血之意,使增长的子宫内膜及时脱落。《本草纲目》:“花蕊石,其功专于止血,能使血化为水,酸以收之也。而又能下死胎,落胞衣,去恶血,恶血化则胎与胞无阻滞之患矣。”方中土牛膝不仅宣导下泄,更善清热泻火解毒。参、芪益气扶正,辅当归、白芍、女贞子、墨旱莲、仙鹤草养血固冲。首诊后阴道出血自止。二诊以化瘀消坚方为主方,辅以健脾益气,防止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三诊时值经前期,以四物调冲汤去川芎,因其有动血难守之虞,再加上大剂量的生蒲黄、花蕊石化瘀止血。四诊时予四君子汤加减,重用黄芪益气补血固脱。患者肾阳不足,形寒肢冷,兼有便秘、口腔溃疡等热象,属上热下寒,予《兰室秘藏》滋肾通关丸加减,知母、黄柏、肉桂并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黄师另嘱患者每日测量基础体温以观察恢复排卵情况。经中药治疗,患者基础体温双相,经期规律,子宫内膜未再增厚。西医手术刮宫未能改善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临床疗效让人满意。(景燕)

(三)肝肾不足证

案3 张某,女, 52 岁,已婚。

初诊(2018年3月15日)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 5 年余,经期延长半年。

病史:月经初潮 14 岁,月经周期 26 28 日。经期 7 日,已婚,生育史 1_0 _ 0_1 ,屏障避孕。有乳腺增生、乳腺结节病史,糖尿病格华止治疗中。 5 年前始月经周期提前, 20 日左右一行,月经期及经量尚如常。近半年出现经期延长,经期 20 日左右,量中,色暗,夹小血块,痛经,腰酸,乳胀。 LMP 2 5 日至今未净,其间 3 8 日— 3 11 日量多如月经,色淡红,无腹痛。 PMP 1月 16 日—1月 26 日,量中。刻下神疲乏力,夜不能寐,腰酸背痛,时常脱发。胃纳可,大便欠畅。舌红,苔薄,脉细软。

中医诊断:崩漏,证属肝肾不足证。西医诊断:异常子宫出血。

病机:肝肾不足,冲任不固。治则:补益肝肾,收敛止血。

方药:生地炭 30 g ,山药 10 g ,山茱萸 10 g ,泽泻 10 g ,牡丹皮 10 g ,茯苓 10 g ,女贞子 10 g ,墨旱莲 20 g ,仙鹤草 20 g ,炮姜炭 3 g ,炒党参 12 g ,柴胡 6 g ,淮小麦 30 g ,甘草 3 g ,坎炁1条,煅牡蛎 30 g

14 剂。

二诊(2018年3月29日)

服药 3 日后,经漏即止,无腹痛,腰背酸痛,神疲乏力,大便欠畅,睡眠欠佳,胃纳可。舌红,苔薄,脉细软。拟健脾益气,育肾调冲。

方药:炒党参 12 g ,黄芪 30 g ,炒白术 10 g ,茯苓 10 g ,甘草 3 g ,生地 10 g ,柴胡 6 g ,白芍 10 g ,桑螵蛸、海螵蛸各 15 g ,坎炁1条 g ,仙茅 10 g ,淫羊藿 12 g ,巴戟天 10 g ,川续断 15 g ,杜仲 15 g ,合欢皮 30 g ,首乌藤 30 g

14 剂。

三诊(2018年4月12日)

将届经期,乳房胀满,小腹隐痛,腰酸乏力,余无所苦,二便调,胃纳可,睡眠尚可。舌红,苔薄,脉细软。拟益气养血,活血调经。

方药:当归 10 g ,白芍 10 g ,川芎 10 g ,生地 10 g ,炒党参 12 g ,炒白术 10 g ,茯苓 10 g ,甘草 3 g ,柴胡 6 g ,川续断 15 g ,杜仲 15 g ,益母草 20 g ,黄芪 30 g ,泽兰 10 g

14 剂。

四诊(2018年4月26日)

LMP 4月 15 日,经行 8 日,量中,痛经,血块多,腰酸,胃纳可,二便调,夜眠多梦。舌红,苔薄,脉细。拟补益肝肾,宁心安神。

方药:生地 10 g ,山药 10 g ,山茱萸 10 g ,泽泻 10 g ,牡丹皮 10 g ,仙茅 10 g ,淫羊藿 10 g ,巴戟天 10 g ,坎炁1条,炒党参 12 g ,黄芪 30 g ,制黄精 12 g ,茯神 30 g ,五味子 10 g

14 剂。

]年逾五旬,肾阴不足,相火偏亢可月经先期,水无以涵木,可致木旺克土,而致脾失统摄,冲任不固,乃致经期延长,故有神疲乏力,不寐脱发,腰酸背痛等肝肾不足兼脾虚之证。《兰室秘藏》:“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首诊时患者月经淋漓不净,黄师方选六味地黄汤滋补肝肾。生地炭、炮姜炭温凉并蓄,互制偏胜,止血固崩;女贞子甘平为少阴之精、墨旱莲甘寒能强阴黑发,二者合用滋补肝肾,凉血止血;煅牡蛎、仙鹤草固涩冲任,止血止崩。党参益气健脾,坎炁血肉有情,峻补精血。柴胡、淮小麦、生甘草疏肝解郁,养心宁神。药后经漏即止。黄师认为围绝经期女性崩漏其病本在肾,病位在冲任,变化在气血,表现为子宫藏泻无度。血止后当继续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尽快消除崩漏造成的虚弱症状,同时对久治不愈的顽固性崩漏要注意排除恶性病变。(董丽君) 1f0eROeVmY725sAkv9tTDW6GC3Qv0Hj4jm68RCQhmPNFaoUSGvRR/aznqNSC1p1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