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月经失调

月经失调者,系月经的周期或经量发生异常的病症。常见的月经失调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等。中医认为先天不足、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房劳多产、劳倦过度、饮食不节等原因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冲任二脉损伤,而引起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失调,导致月经不调。《女科经论·月经门》按语云:“妇人有先病而后致经不调者,有因经不调而后生诸病者。如先因病而后经不调,当先治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调而后生病,当先调经,经调则病自除。”故治疗多采用补肾、宁心、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养胞宫等方法。

海派蔡氏妇科在治疗月经失调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特色,黄师认为月经周期而至是肾气充足的表现。《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指出“经水出诸肾”,肾藏精,精血同源,为月经提供物质基础,肾气不足是月经失调的主要病机。黄师继承蔡氏妇科学术思想,以调经育肾为本,调气治血为要,以肝、脾、肾为纲,辨证论治,用药轻灵。

1. 育肾调周 辨证施治 黄师传承蔡氏妇科育肾调周,审时论治的学术思想,将女性月经周期四期生理特点与月经诸疾病理特点相结合,并参照现代医学实验室检查,病证合参,宏观辨证,将育肾调周法贯穿于整个月经病的治疗过程中。即经后期育肾通络,方以育肾通络方(茯苓、生地、路路通、丁香、淫羊藿、制黄精、麦冬、石楠叶、怀牛膝),经间期及经前期育肾培元,方以育肾培元方(茯苓、生地、熟地、山茱萸、仙茅、淫羊藿、鹿角霜、紫石英、巴戟天、肉苁蓉),月经期化瘀调冲,方以四物调冲汤(炒当归、生地、川芎、白芍、制香附、怀牛膝)。对兼有气虚者,育肾健脾,于育肾调周思路中合四君子汤加减;兼阴虚者,育肾调周兼滋阴,多合二至丸或六味地黄丸;兼肝郁者,育肾疏肝,多合逍遥散加减;若兼有上热下寒症状明显者,常合以滋肾通关丸(知母、黄柏、肉桂)加减。

2. 气血重在通与调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曰:“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其不先伤其气血者。”根据女子多气多郁的特点,黄师强调女子经候皆以血为基础、气为动力,主张“气以通为顺,血以调为补”。气病及血,以调气为主,活血为辅;血病及气,以活血为主,调气为辅,临证采用以调为主,养血为先,理气为要。如对月经病辨证属气血不足引起月经量少、月经后期、闭经等患者,常于经净后育肾通络方中加入当归、川芎、白芍,或八珍汤加减,奠定月经的气血物质基础,调整气血,以促阴生;对检查提示子宫内膜薄而引起月经量少或闭经者,多于育肾调周方中佐以红花、丹参等活血之品,活血养血,促进内膜血供以利内膜增长。

3. 三脏同调肝脾肾 黄师认为月经病的发生尤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女子以肝为先天,若肝血不足或藏血功能失调,则出现月经过少、闭经等。若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则血为气滞,可致月经先后不定期、闭经、痛经、经前乳胀等。治疗予养血柔肝、疏肝行气,使肝血得养、肝气得舒,则血海蓄溢有常;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湿和传输精微,为女性生殖功能提供能源和动力。《景岳全书·妇人规》云:“故月经之本,所重在冲脉,所重在胃气,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耳。”若体质素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气,则中气虚弱,经血失统,可致冲任不调。治疗以健脾益气或健脾升阳为主,脾气健运,则生化有源,血海充盈,统摄有权,则月事如常。《傅青主女科》云:“经水出诸于肾。”肾气不足、肾精亏虚,冲任不充,则月经不调,甚至闭经。治疗予益肾填精为大法,使肾气充盛、精血俱旺,则月经自调。如临床常见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就是三脏同调的典型案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有月经紊乱、肥胖、多毛、痤疮等。黄师认为该病多以肾虚为本,同时伴有痰湿、血瘀等症,治疗以育肾为主,尤重肾阳虚,故临床善用温肾助阳法,同时佐以健脾祛湿、活血化瘀等法。若伴见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瘀阻冲任,血不归经也可发展为月经后期、闭经、崩漏。肝郁日久,化火上炎,或肝气犯脾,脾虚失运,湿热内生,则可见面部油腻及痤疮明显。治疗上也要疏肝理气、清肝调经,临床可在滋阴育肾、健脾益气基础上加炒白芍养血柔肝,柴胡、郁金、牡丹皮、黄芩等清肝解郁。三脏调治,不仅能调整月经周期,还能改善患者症状及一定程度上控制体重。

一、月经先期

(一)肝郁脾虚证

案1 付某,女, 46 岁,已婚。

初诊(2020年4月9日)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伴经前漏红4年。

病史:初潮 13 岁,月经周期 27 28 日,经期 3 ~4日,量中,色红,有瘀,无痛经,腰酸。生育史 0_0 _ 2_0 2004 年、 2007 年两次人流),屏障避孕。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周期提前至 23 24 日,伴经前阴道少量出血,持续1周,护垫即可。有多发性子宫肌瘤病史。末次月经(LMP) 3 17 日,经行4日,量中。 3 9 日— 3 16 日阴道少量出血,色褐。4月1日起出现阴道出血,色褐,淋漓至今。刻下神疲乏力,腰酸较甚,烦躁易怒,夜寐易醒,纳可,二便调。舌红,苔薄,脉细滑。

中医诊断:月经先期,证属肝郁脾虚证。西医诊断:月经失调,黄体功能不全。

病机:肝郁脾虚,冲任失调。治则:疏肝健脾止血。

方药:炒当归 10 g ,炒白芍 10 g ,柴胡 6 g ,茯苓 12 g ,炒白术 10 g ,甘草 3 g ,牡丹皮 10 g ,焦栀子 10 g ,炒党参 12 g ,生黄芪 30 g ,败酱草 30 g ,红藤 15 g ,女贞子 10 g ,墨旱莲 20 g ,川续断 12 g ,茯神 30 g ,合欢皮 15 g ,仙鹤草 20 g ,车前子 15 g ,大蓟炭、小蓟炭各 15 g

14 剂。

二诊(2020年4月23日)

药后,诸症均减,腰酸向愈。 LMP 4月 10 日,经行 6 日,量中。4月 20 日经净后阴超示:子宫内膜回声欠均匀,盆腔少量积液,伴多发性子宫肌瘤。舌红,苔薄,脉细滑数。拟从前法。

方药:炒当归 10 g ,炒白芍 10 g ,柴胡 6 g ,茯苓 12 g ,炒白术 10 g ,甘草 3 g ,牡丹皮 10 g ,焦栀子 10 g ,炒党参 12 g ,生黄芪 30 g ,败酱草 30 g ,红藤 15 g ,女贞子 10 g ,墨旱莲 20 g ,川续断 12 g ,茯神 30 g ,合欢皮 15 g ,仙鹤草 20 g ,大蓟炭、小蓟炭各 15 g ,仙茅 10 g ,淫羊藿 12 g ,巴戟天 10 g

14 剂。

三诊(2020年5月7日)

LMP 5 月4日,量中,色红。月经前无阴道下血。乏力、腰酸明显减轻。纳可,二便调,夜寐欠安。舌红,苔薄,脉细滑。拟从前法。

方药:炒党参 12 g ,炒白术 10 g ,茯苓 12 g ,甘草 3 g ,生黄芪 30 g ,败酱草 30 g ,红藤 15 g ,川续断 12 g ,女贞子 10 g ,墨旱莲 20 g ,茯神 30 g ,合欢皮 15 g ,仙鹤草 15 g ,仙茅 10 g ,淫羊藿 15 g

14 剂。

]宋代《妇人大全良方》指出月经先期的病机是由于“过于阳则前期而来”,后世医家亦多宗“先期属热”之说。《景岳全书》有云:“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脾胃健运,则冲任气血充盛,月经才能正常。本病案患者月经周期缩短,西医病因黄体功能不全,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引起经前阴道出血。中医审因论治,黄师认为本案病机为肝郁脾虚,患者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热,热伤冲任,迫血下行;且脾虚日久,气随血脱,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遂致月经周期提前而至。故黄师首诊予加味逍遥丸疏肝健脾,清热养血,重用生黄芪、炒党参补中益气,合女贞子、墨旱莲可滋肾阴,收敛止血,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防止湿热之邪侵袭胞宫,仙鹤草、大小蓟炭凉血止血。诊后症情改善。二诊继守前法,值经前排卵期,加上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补肾益精,支持黄体功能。三诊时月经前阴道出血症状消失。续予四君子汤合二至丸、二仙汤加减健脾益气,育肾调冲。后期随访 3 个多月,月经周期未再提前,经前漏红已无。全方标本并举,阴阳互济,终使冲任调和,阴阳平衡,月事正常。(景燕)

(二)脾虚不固证

案2 邓某,女, 14 岁。

初诊(2019年6月15日)

主诉:月经周期缩短伴经期延长1年余。

病史: 12 岁月经初潮,初潮后月经尚规则 28 30 日,经期 5 7 日,量多,痛经( ),乳胀。自初潮后半年出现月经周期缩短 10 30 日一行,经期 7 10 日干净,量多,色暗,挟血块,伴经期少腹疼痛。 LMP 6 6 日,经行 9 日,量多,前次月经(PMP) 5 25 日,经行 9 日,量多,外院就诊予葆宫止血颗粒、云南白药后略好转。再前次月经(PPMP) 5 5 日,经行 7 日,量多。刻下形体瘦小,面黄少华,纳食差减,情绪沉闷,寐少眩晕,时有下腹刺痛。舌红,苔薄,脉细。

中医诊断:月经先期,证属脾虚不固证。西医诊断:月经失调。

病机:脾虚不固,冲任失调。治则:益气健脾,调理冲任。

方药:党参 12 g ,炒白术 10 g ,茯苓 12 g ,生甘草 3 g ,黄芪 30 g ,当归 10 g ,败酱草 30 g ,红藤 15 g ,炒延胡索 12 g ,川续断 12 g ,椿根皮 12 g ,煅牡蛎 30 g

14 剂。

二诊(2019年7月2日)

LMP 6 20 日,经行 10 日,量中,色暗,夹有血块,痛经,胃脘疼痛,纳谷欠馨,性情急躁,夜寐欠安,二便调。舌尖红,苔薄腻,脉细数。拟从前法。

方药:党参 12 g ,炒白术 10 g ,茯苓 10 g ,生甘草 3 g ,制半夏 6 g ,北秫米 30 g ,陈皮 6 g ,炒延胡索 12 g ,女贞子 10 g ,墨旱莲 20 g ,仙鹤草 20 g ,大蓟 15 g ,小蓟 15 g ,仙茅 10 g ,淫羊藿 12 g ,合欢皮 30 g ,首乌藤 30 g ,淮小麦 30 g ,大枣 15 g

14 剂。

三诊(2019年7月25日)

LMP 7 23 日,量多,色红,痛经同前,伴腰痛,经前乳胀,诊后胃痛消减,胃纳欠佳,思虑纷扰,神疲乏力,夜寐欠安,易醒梦频,二便调。舌红,苔薄,脉细滑数。拟化瘀调冲。

方药:生地 10 g ,白芍 10 g ,当归 10 g ,川芎 6 g ,制香附 10 g ,怀牛膝 10 g ,炒延胡索 12 g ,败酱草 30 g ,合欢皮 30 g ,淮小麦 30 g ,生甘草 3 g ,柴胡 6 g ,炒党参 12 g ,丹参 20 g ,川续断 12 g

14 剂。

四诊(2019年8月6日)

LMP 7 23 日,经行 6 日,量偏多,较前减少,色红,无血块。舌红,苔薄,脉细数。拟育肾培元。

方药:白茯苓 12 g ,生地 10 g ,仙茅 10 g ,淫羊藿 10 g ,巴戟天 10 g ,肉苁蓉 10 g ,鹿角霜 10 g ,紫石英 30 g ,山茱萸 10 g ,龟板 10 g ,炒延胡索 12 g ,川续断 12 g ,杜仲 12 g

14 剂。

]室女形体瘦小,面黄少华,先天气血亏虚,虽二七,天癸至,但其脾虚失运,肾中精血无以充养,而致月经紊乱,周期缩短、经期延长。平时下腹刺痛,乃气虚无以推动血行而致血瘀胞宫。故首诊以四君子汤加黄芪、当归益气生血,以资生化之源;败酱草、红藤、椿根皮,清热利湿,祛瘀止痛;煅牡蛎收敛固涩,有止血之功。二诊患者适逢经净,仍经期延长,治守原方进退,巩固前效。加用女贞子、墨旱莲、仙鹤草、大蓟、小蓟凉血止血;患者胃脘疼痛,纳谷欠馨,夜眠不安,故加半夏、秫米和胃化浊。三诊值经期,经两诊治疗后脾健肾充,经期如约而至,故以四物调冲汤化瘀调冲。四诊值经前期,再育肾培元健黄体,帮助恢复和建立正常的月经周期。(吴建辉)

(三)阴虚内热证

案3 蔡某,女, 34 岁,已婚。

初诊(2020年6月11日)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 3 月余。

病史:初潮 12 岁,既往月经周期 28 日,经期4~ 5 日,量中,色暗,血块多,无痛经,经前乳胀。已婚,生育史 1_0 _ 1_1 。未避孕,有生育需求。 2018 年人乳头瘤病毒 HPV9 ),利普刀(LEEP)术后病理:宫颈黏膜慢性炎伴鳞化,符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累及腺体。现 HPV 已转阴。 2017 年左侧输卵管异位妊娠行输卵管切除术。近 3 个月出现月经周期提前, 15 23 日一行,经期、经量如常。 LMP 6 6 日,经行4日,量中,色深红,有血块。 PMP 5 23 日,经行4日,量中。 5 13 日阴道少量出血一日。 PPMP 4月 30 日,经行4日。平素易发痤疮,阴道炎反复发作,带下量多色黄,瘙痒。刻下易疲劳,性急易怒,怕热,手足心热,纳寐可,二便调。舌偏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月经先期,证属阴虚内热证。西医诊断:月经失调。

病机:阴虚内热,冲任不固。治则:养阴益气清利。

方药:黄芪 30 g ,大青叶 15 g ,贯众 9 g ,黑大豆 30 g ,半枝莲 20 g ,椿根皮 12 g ,鸡冠花 12 g ,川续断 12 g ,白鲜皮 15 g ,炒党参 12 g ,淫羊藿 12 g ,女贞子 10 g ,墨旱莲 20 g

14 剂。

二诊(2020年6月25日)

诊后症状好转,带下清减,精神疲惫,时有烦躁,寐安,余无其他不适。舌淡,苔薄,脉细。拟育肾养阴益气。

方药:白茯苓 12 g ,地黄 10 g ,制黄精 12 g ,牛膝 10 g ,淫羊藿 12 g ,黄芪 30 g ,炒党参 12 g ,川续断 12 g ,女贞子 10 g ,墨旱莲 20 g ,黑大豆 30 g ,柴胡 6 g ,地骨皮 12 g

14 剂。

三诊(2020年7月10日)

LMP 7 3 日,经行 6 日,量中,色暗,夹小血块,稍有痛经,腰酸,乳胀,夜寐安。舌淡,苔薄,脉细小弦。拟育肾通络。

方药:白茯苓 12 g ,地黄 10 g ,制黄精 12 g ,牛膝 10 g ,炒路路通 10 g ,炒王不留行 10 g ,降香 3 g ,皂角刺 30 g ,淫羊藿 12 g ,细辛 1 g ,瞿麦 10 g ,月季花 9 g ,黄芪 30 g ,党参 12 g ,丹参 12 g

14 剂。

]本案患者连续 3 个月月经周期提前,且有宫颈 HPV 感染史,阴道炎反复发作,结合症状体征,考虑为阴虚内热,热扰冲任,冲任不固,经血妄行,故月经提前。阴虚血热,充斥上焦发为痤疮,伤及任带而致带下过多。首诊治疗,黄师考虑到患者曾有 HPV 感染,宫颈病变病史,为防余邪遗留后患。治疗以养阴益气清利,标本兼治。其中大青叶、贯众、黑大豆、半枝莲清热解毒为黄师常用治疗 HPV 感染要药;黄芪、党参益气健脾,以固后天之本。椿根皮、鸡冠花、白鲜皮燥湿止带;合以二至丸育肾养阴,以“少阴之精,益下而荣上”;淫羊藿补肾助阳,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阳平衡,肾气充足,则月经才能按时来潮。二诊时正值经前期,以益气养阴之法育肾固冲,方以生地、黄精、女贞子、墨旱莲、川续断、淫羊藿滋补肝肾;党参、黄芪健脾益气,固摄冲任;柴胡、地骨皮疏肝解郁,凉血除蒸,改善患者烦躁易怒、手足心热的症状。三诊时患者已经行如期,考虑患者有生育要求,且有输卵管妊娠病史,故抓紧经后期阴长阶段,予育肾通络,以蔡氏妇科育肾通络方加细辛、瞿麦、月季花等芳香走窜之品促进输卵管疏通,以助妊娠。(李程蕾)

二、月经后期

肾气不足证

于某,女, 40 岁。

初诊(2021年5月27日)

主诉:月经停闭 2 月余。

病史: 12 岁初潮,月经周期 21 24 日,经期4日,量中偏少,色暗,夹小血块,痛经( )。生育史 1_0 _ 0_1 ,屏障避孕。 2021 5 6 日因月经停闭 2 月余至外院就诊,予口服戊酸雌二醇片、黄体酮胶囊后月经来潮, LMP 5 18 日,经行 3 日(口服雌激素、孕激素), PMP 2 26 日,经行4日,如常。 2021 年4月 23 日测血生殖内分泌激素,黄体生成素(LH) 17.29 mIU /mL,卵泡刺激素(FSH) 16.95 mIU /mL,雌二醇(E2) 67.62 pg /mL,孕酮(P) 0.298 ng /mL。 2021 年4月 23 日阴超示内膜 5 mm ,回声均匀,盆腔少量积液。刻下易疲乏,心情烦躁,头顶及双侧眼眶时觉胀痛,入睡困难,寐浅易醒,纳可,二便调。舌嫩红,边有齿印,苔薄,脉细。

中医诊断:月经后期,证属肾气不足证。西医诊断:卵巢储备功能减退。

病机:肾气亏虚,冲任不固。治则:益气养血,补肾调冲。

方药:炒党参 12 g ,炒白术 10 g ,茯苓 10 g ,甘草 3 g ,当归 10 g ,熟地 10 g ,白芍 10 g ,川芎 20 g ,黄芪 30 g ,石菖蒲 10 g ,生龙齿 15 g ,仙茅 10 g ,淫羊藿 12 g ,制黄精 12 g ,白芷 10 g ,钩藤 30 g ,全蝎 3 g ,紫河车 6 g

14 剂。

二诊(2021年6月10日)

LMP 5 18 日,经行 3 日,量偏少。头顶、眼眶疼痛较前改善,带下偏黄,胃纳可,夜眠可,二便调。舌嫩红,有齿印,苔薄,脉细。拟益气化瘀调冲。

方药:当归 10 g ,白芍 10 g ,熟地 10 g ,川芎 20 g ,制香附 10 g ,怀牛膝 15 g ,炒党参 12 g ,炒延胡索 12 g ,仙茅 10 g ,淫羊藿 12 g ,生黄芪 30 g ,益智仁 10 g ,益母草 20 g ,鸡血藤 15 g ,生蒲黄 10 g

14 剂。

三诊(2021年6月24日)

经事逾期未行。刻下头痛仍有,持续时间缩短,易疲乏,纳可,寐安,二便调。舌淡红,有齿印,苔薄,脉细。拟育肾培元,平肝止痛。

方药:白茯苓 10 g ,生地 10 g ,淫羊藿 10 g ,仙茅 10 g ,紫石英 30 g ,鹿角霜 10 g ,巴戟天 10 g ,山茱萸 10 g ,肉苁蓉 10 g ,炒当归 10 g ,益母草 20 g ,鸡血藤 15 g ,炒延胡索 12 g ,益智仁 10 g ,炒党参 12 g ,生黄芪 30 g ,藁本 10 g ,泽兰 15 g ,柴胡 6 g ,钩藤 30 g ,全蝎 3 g ,紫河车粉 6 g

14 剂。

四诊(2021年7月8日)

LMP 7 6 日,量偏少,经下欠畅,无痛经,神疲乏力,偶有头痛。胃纳可,夜眠可,二便调。舌淡红,有齿印,苔薄,脉细。拟育肾通络,益气固本。

方药:白茯苓 12 g ,生地 10 g ,炒路路通 10 g ,制黄精 12 g ,怀牛膝 10 g ,皂角刺 30 g ,降香 3 g ,淫羊藿 12 g ,炒党参 12 g ,车前子 15 g ,藁本 10 g ,蔓荆子 15 g ,生黄芪 30 g ,防风 6 g ,炒白术 10 g

10 剂。

五诊(2021年7月22日)

药后头痛较前明显减轻,胃纳可,夜寐安,二便调。舌淡红,有齿印,苔薄,脉细。拟育肾培元,补气养血。

方药:白茯苓 10 g ,生地 10 g ,淫羊藿 10 g ,仙茅 10 g ,紫石英 30 g ,鹿角霜 10 g ,巴戟天 10 g ,山茱萸 10 g ,肉苁蓉 10 g ,炒当归 10 g ,益母草 20 g ,鸡血藤 15 g ,炒党参 12 g ,生黄芪 30 g ,藁本 10 g ,泽兰 15 g ,柴胡 6 g ,紫河车粉 6 g

14 剂。

六诊(2021年8月10日)

LMP 8 6 日,经行4日,量偏少,无痛经,经间期稍有头痛,但较前减轻,胃纳可,二便调,夜寐安。舌淡红,有齿印,苔薄,脉细。拟益气健脾,平肝潜阳。

方药:炒党参 12 g ,炒白术 10 g ,茯苓 10 g ,甘草 3 g ,生黄芪 30 g ,防风 6 g ,钩藤 30 g ,紫河车粉 6 g ,蔓荆子 15 g ,潼蒺藜、白蒺藜各 15 g ,石菖蒲 10 g ,淫羊藿 12 g ,天麻 10 g ,生龙骨、生龙牡各 30 g ,白芷 10 g

14 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指出“年四十,阴气自半”。肾乃先天之本,本案患者年四十,肾精衰退,冲任气血已亏,根据性激素检查,亦提示卵巢功能减退。气血无以充养胞宫,故月事不能如期而至。而肝肾同源,肾精不足,其封藏能力减退,亦可导致肝血不足,肝阳上亢。故患者出现心烦失眠,头痛。治以补肾填精,养血益气调冲。首诊予以八珍汤加黄芪,益气养血,同时加入仙茅、淫羊藿、制黄精、紫河车补肾益精,辅以白芷、钩藤、全蝎平肝息风止痛。二诊予四物调冲汤加二仙汤培元益气,化瘀调冲,以期经行,三诊时仍未行经,考虑肾精未充,予培元方加紫河车、当归、益母草、鸡血藤、藁本、柴胡、钩藤等育肾填精,养血平肝。四诊肾充而经行,值经净后,续予蔡氏妇科调周法治疗。(董丽君)

三、月经先后不定期

气血亏虚证

王某,女, 39 岁,已婚。

初诊(2020年10月11日)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或错后半年余。

病史: 13 岁初潮,月经周期 28 32 日,经期 5 7 日,量中,色暗,夹小血块,痛经( )。生育史 1_0 _ 0_1 ,足月顺产,屏障避孕。近半年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短则 21 日,长则 60 日一行。 LMP 9 18 日,经行 7 日,量中,痛经( ), PMP 6 28 日,经行 5 日,量中。 PPMP 6 7 日,经行 5 日,量中。刻下头晕心悸,腰酸膝软,面色偏暗,纳可,寐安。舌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细。

中医诊断:月经先后无定期,证属气血亏虚证。西医诊断:月经失调。

病机:气虚亏虚,冲任失调。治则:益气养血,补肾调经。

处方:当归 9 g ,川芎 9 g ,白芍 9 g ,生地 9 g ,党参 12 g ,苍术、白术各 10 g ,仙茅 10 g ,淫羊藿 12 g ,炒延胡索 12 g ,艾叶 3 g ,川续断 12 g ,桂枝 3 g ,生蒲黄 10 g ,五灵脂 10 g

14 剂。

二诊(2020年10月25日)

LMP 10 12 日,经行 7 日,量中,色红,夹小血块,经行下腹疼痛,需口服止痛药缓解,腰酸,偶有腹胀,纳尚可,夜寐安。舌红,苔薄,边有齿痕,脉细。拟健脾益气,育肾调冲。

处方:党参 9 g ,白术 9 g ,茯苓 9 g ,甘草 3 g ,姜半夏 6 g ,陈皮 6 g ,木香 3 g ,生黄芪 30 g ,防风 6 g ,苍术 10 g ,仙茅 10 g ,淫羊藿 12 g ,巴戟天 10 g

14 剂。

三诊(2020年11月15日)

LMP 11 11 日,量中,色红,夹小血块,痛经。腰酸较前缓解,仍有乏力,脘腹胀满。纳寐可。舌淡,苔白腻,边有齿痕,脉细。拟从前法。

方药:党参 9 g ,白术 9 g ,茯苓 9 g ,甘草 3 g ,生黄芪 30 g ,防风 6 g ,苍术 10 g ,菟丝子 15 g ,炮姜 3 g ,川续断 12 g ,杜仲 12 g ,淫羊藿 12 g ,姜半夏 6 g ,陈皮 6 g ,木香 5 g

14 剂。

四诊(2020年11月29日)

LMP 11 11 日,经行 5 日,量中,色红,夹血块,痛经。腰酸、乏力较前好转,纳寐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细。拟健脾益气,育肾调冲。

方药:党参 9 g ,白术 9 g ,茯苓 9 g ,甘草 3 g ,生黄芪 30 g ,苍术 10 g ,干姜 3 g ,陈皮 6 g ,姜半夏 6 g ,炮姜 3 g ,小茴香 3 g ,仙茅 10 g ,淫羊藿 12 g

14 剂。

五诊(2020年12月22日)

LMP 12 10 日,经行 5 日,量中,色红,夹血块,痛经,块下痛减,乳胀,略腰酸。工作劳累,时觉疲乏,纳可。舌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细。拟从前法。

方药:党参 9 g ,白术 9 g ,茯苓 9 g ,甘草 3 g ,生黄芪 30 g ,苍术 10 g ,干姜 3 g ,陈皮 6 g ,姜半夏 6 g ,炮姜 3 g ,小茴香 3 g ,仙茅 10 g ,淫羊藿 12 g ,炒延胡索 15 g ,制没药 6 g ,川续断 12 g ,杜仲 12 g ,柴胡 6 g

14 剂。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本案患者年届四旬,阳明脉衰,气血渐亏,冲任不盈,致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功能紊乱而致经行失调,先后无定期。气血不足,则头晕心悸,面色偏暗,经行腹痛。气血不足,肾精无所滋养,而致肾虚腰酸膝软。治疗以益气养血,补肾调经。首诊患者经事将近,予四物汤加参、术益气养血活血,二仙汤合川续断温阳补肾壮腰膝;桂枝、艾叶、生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温经活血,理气止痛;翌日而经行。二诊至五诊值经后平时阶段,予健脾益气,育肾调冲为主,以四君子汤为主方,加半夏、陈皮、干姜健脾和胃;仙茅、淫羊藿、川续断、杜仲、菟丝子、炮姜、小茴香补肾温宫;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柴胡、延胡索理气止痛。经过几个周期调治,脾健肾充,气血调和,冲任得养,血海蓄溢正常,则经水自能定期而潮。(李程蕾)

四、月经过少

(一)气滞血瘀证

案1 李某,女, 35 岁。

初诊(2020年4月26日)

主诉:月经量少 3 月,阴道炎频发1年余。

病史:初潮 13 岁,月经周期 30 日,经期 5 6 日,量中,痛经(_)。已婚,生育史 1_0 _ 1_1 ,屏障避孕。近 3 月无诱因出现月经量减少1/ 3 量,色暗红,有血块,经期 3 ~4日,周期正常。经前烦躁易怒,经期易疲劳。近1年阴道炎反复发作。 2020 年4月 3 日阴超示:左卵巢内见囊性结构,盆腔积液。 LMP 4月 10 日,经行4日,量少,有血块,痛经(_)。刻下面色暗,面部少量色斑,时有心烦,夜寐易醒,纳可,二便调。舌尖红,苔薄,脉细。

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证属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月经失调。

病机:气滞血瘀,冲任阻滞。治则:疏肝健脾,育肾调冲。

方药:当归 10 g ,白芍 10 g ,柴胡 6 g ,茯苓 10 g ,炒白术 10 g ,甘草 3 g ,薄荷 3 g ,益母草 20 g ,鸡血藤 20 g ,仙茅 10 g ,淫羊藿 12 g ,肉苁蓉 10 g ,巴戟天 10 g ,黑大豆 30 g ,赤小豆 15 g ,丹参 20 g ,怀牛膝 10 g ,红花 10 g

14 剂。

二诊(2020年5月24日)

LMP 5 10 日,经行 5 日,量较前增多,色红,有血块,无痛经,经前乳胀,腰酸明显,带下正常。刻下舌尖溃疡1个月未愈,性急易怒。纳可,二便调,夜寐较前好转。舌尖红,苔薄,脉细。拟疏肝健脾,化瘀调冲。

方药:当归 10 g ,白芍 10 g ,柴胡 6 g ,茯苓 10 g ,炒白术 10 g ,甘草 3 g ,薄荷 3 g ,益母草 20 g ,黑大豆 30 g ,赤小豆 15 g ,丹参 20 g ,桃仁 10 g ,红花 10 g ,太子参 10 g ,茯神 30 g ,五味子 10 g

14 剂。

三诊(2020年6月11日)

将届经期。刻下神疲乏力,乳胀,稍有腰酸,舌尖麻,夜寐易醒,偶有胸闷,心神不宁,烦躁易怒。舌赤,苔薄,脉细。拟化瘀调冲,宁心安神。

方药:当归 10 g ,白芍 10 g ,生地 10 g ,川芎 10 g ,制香附 10 g ,牛膝 10 g ,益母草 20 g ,鸡血藤 15 g ,仙茅 10 g ,淫羊藿 12 g ,知母、黄柏各 12 g ,黑大豆 30 g ,赤小豆 15 g ,丹参 20 g ,玄参 30 g ,黄连 3 g ,生蒲黄 10 g ,茯神 30 g ,灯心草 3 g ,合欢皮 15 g

14 剂。

四诊(2020年6月25日)

LMP 6 12 日,经行 5 日,服上药后经量较前增多,经下畅快,色红,血块少。舌尖溃疡已愈,心烦易怒亦改善,阴道炎未见再发。刻下易疲乏,眠浅,胃纳可,二便调。舌偏红,苔薄,脉细。拟疏肝健脾,育肾调冲。

方药:当归 10 g ,白芍 10 g ,柴胡 6 g ,茯苓 10 g ,炒白术 10 g ,甘草 3 g ,薄荷 3 g ,黑大豆 30 g ,赤小豆 15 g ,丹参 20 g ,红花 10 g ,桃仁 10 g ,黄芪 30 g ,茯神 30 g ,仙茅 10 g ,淫羊藿 12 g ,巴戟天 10 g

14 剂。

]“经水涩少”初见于晋代王叔和《脉经》。本病虽有虚实之分,临床多以肾虚、血虚、血瘀、痰湿为多见。本案患者属于气滞血瘀,冲任阻滞,故经行涩少。另外近一年阴道炎反复发作,黄师认为,阴道炎虽属于局部症状,但与全身气血阴阳有一定关系,多见于体质虚弱、脾虚失运,水湿内生,或肝郁侮脾,挟湿下注,或肾阳虚衰,水湿内停。黄师以逍遥丸疏肝理气,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仙茅、淫羊藿、肉苁蓉、巴戟天温补肾阳。患者舌尖红,溃疡难愈,为心火炽盛,予黄连、灯心草清心火。经前予四物汤调冲汤加减,活血化瘀调经。药后患者月经过少症状明显改善,阴道炎也未见复发。医嘱四时起居规律,保持外阴清洁,不宜过食肥甘或辛辣之品,医患共调,冀收全功。(董丽君)

(二)气血两虚证

案2 董某,女, 38 岁,已婚。

初诊(2020年5月14日)

主诉:月经量少 2 年。

病史:初潮 10 岁,月经周期 28 日,经期 7 日,量中,有血块,痛经(_)。已婚,生育史 2_0 _ 1_2 ,屏障避孕。有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史。 2018 年剖宫产,术后经量逐渐减少至今,如平素月经1/ 2 量,经期 5 日,周期正常,伴腰酸,经前困倦。 LMP 5 9 日,经行 5 日,量少, PMP 4月 10 日,经行 3 日。刻下乏力困倦,易腹胀,口渴欲饮,牙龈出血,口中异味,手足心热,背部发冷。纳可,夜寐欠安,二便调。舌红,苔薄,脉细。

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证属气血两虚证。西医诊断:月经失调。

病机:气血不足,冲任失调。治则:益气养血,调理冲任。

方药:党参 10 g ,茯苓 10 g ,白术 10 g ,当归 10 g ,白芍 10 g ,川芎 10 g ,熟地 10 g ,生甘草 3 g ,生石膏 20 g ,地骨皮 12 g ,鹿角霜 10 g ,焦山楂 15 g ,六神曲 15 g ,火麻仁 10 g ,知母 12 g ,黄柏 12 g ,玄参 30 g ,川续断 12 g

14 剂。

二诊(2020年5月28日)

药后诉困倦乏力、睡眠均较前改善,食后腹胀,牙龈出血减少,手足心热,背冷,大便欠实,日行1~ 2 次。舌红,苔薄白,脉细。拟健脾养血,育肾调冲。

方药:当归 10 g ,熟地 10 g ,川芎 10 g ,白芍 10 g ,炒党参 12 g ,地骨皮 10 g ,柴胡 6 g ,鹿角霜 10 g ,益母草 20 g ,鸡血藤 15 g ,茯神 30 g ,焦山楂 15 g ,焦六曲 15 g ,川续断 12 g

14 剂。

三诊(2020年6月11日)

LMP 6 2 日,经行 7 日,量较前增加,色红,夹血块,经前困乏改善,四肢欠温,纳寐可,二便调畅。舌红,苔薄白,脉细。拟益气养血,调理冲任。

方药:党参 10 g ,茯苓 10 g ,白术 10 g ,当归 10 g ,白芍 10 g ,川芎 10 g ,熟地 10 g ,生甘草 3 g ,柴胡 6 g ,地骨皮 15 g ,络石藤 15 g ,仙茅 10 g ,淫羊藿 12 g ,香橼皮 6 g

14 剂。

]本案患者剖宫产后,手术戕伐,冲任受损,不能恢复,血海空虚,天癸乏源,气血不足,故经来量少。黄师认为,月经过少的治疗除了辨证施治之外,还应遵循月经周期,分期论治。对气血不足之证,平时和经期不同阶段治法既有所侧重,也有所联系。本案初诊正值经净,治疗重在益气养血,即以四君子汤合四物汤加减,益气健脾,养血和血。另加地骨皮、石膏、知母、黄柏、玄参滋阴降火,以清虚热;鹿角霜、川续断温肾助阳,和养调理;二诊将届经期,治疗以养血活血为主,方选四物汤活血化瘀,养血调经,加上益母草、鸡血藤宣通经血,促进新生;焦楂曲和胃助运,以益生化;柴胡疏肝理气。三诊时又值经净后,治疗还是宗于原法,以八珍汤益气养血;加上仙茅、淫羊藿温肾助阳;络石藤舒筋活络。气血充盈、肾精自旺则经自调。(沈丽)

(三)肝肾不足证

案3 陈某,女, 29 岁。

初诊(2020年3月24日)

主诉:月经稀发伴量少1年。

病史:初潮 12 岁,月经周期 28 30 日,经期 5 7 日,量中,痛经(_)。已婚, 0_0 _ 2_0 ,屏障避孕。 2018 10 月葡萄胎行清宫术, 2019 年1月起行术后化疗,术后月经量少,护垫即可, 3 ~4日干净,周期 30 90 日,血块(_),痛经(_)。 LMP 3 8 日,经行 5 日,护垫之量, PMP 2 5 日,经行 5 日,量少。 3 10 日测血生殖内分泌激素示 FSH 27.14 mIU /mL, LH 13.12 mIU /mL,E2< 11.8 pg /mL。刻下神疲乏力,夜寐梦多,耳鸣,夜尿 2 3 次,大便 3 日1行。舌红,苔薄,边有齿印,脉细弦数。

中医诊断:月经稀少,证属肝肾不足证。西医诊断:卵巢功能低下。

病机:肝肾不足,冲任虚损。治则:育肾调冲。

方药:当归 10 g ,熟地 10 g ,白芍 10 g ,川芎 10 g ,香附 10 g ,川牛膝 10 g ,益母草 20 g ,仙茅 10 g ,淫羊藿 12 g ,巴戟天 10 g ,肉苁蓉 10 g ,火麻仁 20 g ,磁石 30 g ,生黄芪 30 g ,半枝莲 20 g

14 剂。

二诊(2020年4月14日)

药后白带量多,呈透明状,无异味,偶有小腹胀,夜寐欠安,多梦,夜尿 2 3 次,大便 3 日一行,心慌。舌红,苔薄,脉细。拟育肾培元,化瘀调冲。

方药:白茯苓 12 g ,生地、熟地各 9 g ,淫羊藿 10 g ,女贞子 9 g ,巴戟天 9 g ,锁阳 10 g ,肉苁蓉 9 g ,鹿角霜 9 g ,炒当归 10 g ,益母草 20 g ,怀山药 10 g ,泽兰 15 g ,三棱 15 g ,莪术 15 g ,火麻仁 20 g ,黄芪 30 g ,半枝莲 20 g ,炒白术 30 g

14 剂。

三诊(2020年4月28日)

LMP 4月 20 日,经行 5 日,量较前增多。刻下值经净后,白带量多质黏,无异味,夜寐欠安,夜尿1~ 2 次,大便 2 3 日一行,质软,纳可,心慌。舌红,苔薄,中根苔腻,脉细弦。拟育肾通络,宁心安神。

方药:白茯苓 12 g ,地黄 9 g ,制黄精 12 g ,路路通 9 g ,淫羊藿 10 g ,皂角刺 30 g ,降香 3 g ,怀牛膝 9 g ,车前子 15 g ,火麻仁 20 g ,枳壳 10 g ,枳实 10 g ,桑螵蛸 15 g ,海螵蛸 15 g ,茯神 30 g ,合欢皮 15 g ,灯心草 3 g

14 剂。

四诊(2020年5月12日)

服药后睡眠好转,偶多梦,大便 2 ~4日一行,质软,基础体温(BBT)未见明显上升。舌红,舌中根苔腻,脉细。拟育肾培元,宁心安神。

方药:白茯苓 12 g ,淫羊藿 10 g ,生地、熟地各 9 g ,女贞子 9 g ,巴戟天 9 g ,锁阳 10 g ,肉苁蓉 9 g ,鹿角霜 9 g ,紫河车粉 6 g ,知母 12 g ,黄柏 12 g ,龟板 10 g ,炒当归 10 g ,白芍 10 g ,火麻仁 20 g ,茯神 30 g ,灯心草 3 g ,桑螵蛸 15 g ,海螵蛸 15 g

14 剂。

五诊(2020年5月26日)

LMP 5 15 日,经行 5 日,量中偏少,无明显血块,无腹痛,经前乳胀,有乳腺结节病史,大便 2 3 日一行,质稀,纳可,夜寐安。舌红,苔薄,脉细数。治拟前法。

方药:白茯苓 12 g ,淫羊藿 10 g ,生地、熟地各 9 g ,女贞子 9 g ,巴戟天 9 g ,锁阳 10 g ,肉苁蓉 9 g ,鹿角霜 9 g ,河车粉 6 g ,龟板 10 g ,益母草 20 g ,火麻仁 20 g ,玄参 30 g ,橘核 12 g ,半枝莲 20 g ,茯神 30 g ,合欢皮 30 g

14剂。

六诊(2020年6月11日)

LMP 6月9日,量较前略增,色暗,无血块,经行第一日小腹坠胀痛,得温痛减,经前乳房胀,腰酸。上周期BBT双相,带下较前增多,纳寐可,小便调畅,大便2~3日一行。舌红,苔薄,脉细弦。拟育肾通络。

方药:白茯苓 12 g ,地黄 9 g ,制黄精 12 g ,皂角刺 30 g ,路路通 9 g ,降香 3 g ,淫羊藿 10 g ,怀牛膝 9 g ,火麻仁 20 g ,茯神 30 g ,合欢皮 15 g ,石见穿 15 g ,半枝莲 20 g

7剂。

]本案例葡萄胎手术化疗后,肾气受损,气血不足,冲任亏虚,月经稀少,不能按时来潮,兼见精神疲惫,耳鸣多梦、夜尿频繁之症。肾藏精,主生殖,肾气不足、肾精亏耗是本案发病的基础。治疗宗蔡氏妇科育肾调周法,根据阴阳消长,把女子月经分为四期:经前期、月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阳长至极,此期当以育肾培元法培补助阳,故以育肾培元方温肾助阳,其中淫羊藿、巴戟天、锁阳、仙茅、鹿角霜等温肾助阳,女贞子、山茱萸滋补肾阴,阴中求阳。月经期当以调理冲任,使月经顺畅而下,故予四物调冲汤为基础,方以四物汤加香附、川牛膝养血活血、理气调冲。经后期,肾阴充盛,阳气萌发,此期当以通畅经络、育肾填精为主,故予育肾通络法,方用育肾通络方补肾填精,通畅经络,其中地黄、山茱萸、制黄精补肾育阴,降香、路路通、皂角刺理气通络,淫羊藿、巴戟天阳中求阴。本案患者因术后化疗,损伤肾气,治疗时予紫河车、龟板、鹿角霜,血肉有情之品补肾填精,充养冲任;知母、黄柏滋阴降火,以防培元温补太过。桑螵蛸、海螵蛸补肾收敛,对症治疗尿频症状。茯神、合欢皮养心安神。火麻仁、玄参养阴润肠通便。终使化疗后恢复排卵,卵泡正常发育,经量渐增,精神亦振,月经如期来潮。(沈丽)

(四)气虚血瘀证

案4 蔡某,女, 39 岁,未婚。

初诊(2020年5月14日)

主诉:月经量减少1年。

现病史: 14 岁初潮,月经周期 28 日,经期 5 日,量中,有血块,痛经(_)。近1年出现月经量逐渐减少,如平素三分之二量,经期 3 日,周期如常。 2019 年1月 19 B 超示:子宫多发肌瘤(最大 25 mm×24 mm )。有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史、慢性胃炎史。 LMP 5 8 日,经行 3 日,量偏少,有血块,小腹坠胀感。 PMP 4月 11 日,经行 3 日,量少。刻下乏力困倦,烦躁易怒,尿频,每小时1次,夜尿4~ 5 次,大便欠畅, 2 3 日1次。舌红,苔薄,脉细。

中医诊断:月经过少、癥瘕,证属气虚血瘀证。西医诊断:月经不调、子宫肌瘤。

病机:气虚血瘀,癥瘕结聚。治则:化瘀消癥,益气固摄。

方药:桂枝 3 g ,茯苓 12 g ,赤芍 10 g ,牡丹皮 10 g ,桃仁 10 g ,皂角刺 30 g ,鬼箭羽 20 g ,石见穿 15 g ,鳖甲 10 g ,桑螵蛸 15 g ,海螵蛸 15 g ,益智仁 10 g ,生黄芪 30 g ,火麻仁 20 g ,石菖蒲 10 g ,水蛭 6 g

14 剂。

二诊(2020年5月28日)

服药后现乳房胀痛,大便干硬, 3 ~4日一行,尿频改善,易乏力,急躁易怒,纳可,夜寐安。舌红略胖,苔薄,脉细。拟理气化瘀调冲。

方药:当归 10 g ,熟地 10 g ,川芎 10 g ,白芍 10 g ,香附 10 g ,川牛膝 10 g ,生蒲黄 10 g ,益母草 20 g ,火麻仁 20 g ,枳实 10 g ,枳壳 10 g ,鸡血藤 15 g ,广郁金 10 g ,丹参 20 g ,桑螵蛸 15 g ,海螵蛸 15 g ,炒党参 12 g ,玄参 30 g

14 剂。

三诊(2020年6月11日)

LMP 6 2 日,经行4日,量较前见增,少量血块,小腹稍坠胀。纳可,大便 2 3 日1行,小便正常,夜寐安。仍感乏力,急躁好转。舌红,苔薄,脉细。治从前法。

方药:桂枝 3 g ,茯苓 12 g ,赤芍 10 g ,牡丹皮 10 g ,桃仁 10 g ,皂角刺 30 g ,鬼箭羽 20 g ,石见穿 15 g ,鳖甲 10 g ,郁李仁 20 g ,枳壳 10 g ,枳实 10 g ,玄参 30 g ,炒白术 20 g ,黄芪 30 g ,桑螵蛸 15 g ,海螵蛸 15 g ,水蛭 6 g ,炒当归 15 g

14 剂。

]本案例为月经量少,伴多发性子宫肌瘤。《医学入门·妇人门》:“妇人多忧思仇怒,女病皆因气血郁结。”患者平素急躁心烦,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血阻滞,病久成瘀,癥瘕积聚,阻滞经络,冲任不调。由于病程日久,正气虚弱,气、血、痰、湿互相影响,故治拟益气扶正,化瘀消癥,调畅冲任。首诊正值经净后,予化瘀消坚方化瘀消癥,以桂枝茯苓丸加减,活血通络,软坚散结。加上黄芪益气活血,水蛭、鳖甲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桑螵蛸、海螵蛸、益智仁温肾固精缩尿,改善尿频症状。二诊将届经期,以四物调冲汤为治,四物汤加香附、川牛膝,理气活血,生蒲黄、益母草、丹参、鸡血藤活血通络,广郁金、枳壳、枳实疏肝理气,炒党参健脾养血。经三诊治疗,患者经量渐增。后期仍以该法周期调治,巩固疗效。(沈丽)

(五)肝郁肾虚证

案5 朱某,女, 39 岁。

初诊(2020年5月14日)

主诉:月经量少半年余。

病史:初潮 13 岁,月经周期 25 日,经期 5 日,量中,色淡红,少量血块,痛经( )。生育史 1_0 _ 1_1 (末次妊娠 2008 年行人流术),屏障避孕。近半年因生活琐事烦心,易于动怒,而致月经渐少。近 3 个月来明显减少如平素二分之一量,色略暗,有血块,痛经( )。 LMP 4月 24 日,经行 3 日。刻下小腹胀痛,腰酸,带下量少,质稀,多梦,畏寒怕冷,乏力,纳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

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证属肝郁肾虚证。西医诊断:月经失调。

病机:肝郁肾虚,冲任失调。治则:疏肝益肾,调补冲任。

方药:当归 10 g ,炒白芍 10 g ,柴胡 6 g ,茯苓 10 g ,炒白术 10 g ,甘草 3 g ,益母草 30 g ,鸡血藤 20 g ,生蒲黄 10 g ,丹参 20 g ,仙茅 10 g ,淫羊藿 12 g ,川续断 12 g ,杜仲 12 g ,炒党参 12 g ,生黄芪 30 g ,制香附 10 g

14 剂。

二诊(2020年6月4日)

LMP 5 27 日,量较前略增多,无血块,痛经( ),伴腰酸,经前带下多,有异味,色黄,夜寐多梦,二便调。舌质红,苔薄,脉细。拟健脾益肾,利湿止带。

方药:党参 10 g ,白术 10 g ,茯苓 12 g ,甘草 6 g ,当归 12 g ,川芎 6 g ,白芍 12 g ,生地 12 g ,仙茅 10 g ,淫羊藿 12 g ,川续断 12 g ,椿根皮 12 g ,白鲜皮 15 g ,玉米须 15 g ,佛手 10 g ,紫河车粉 6 g

14 剂。

三诊(2020年6月18日)

LMP 5 27 日,经行 9 日,量较前略增多。刻下小腹疼痛,腰酸时作,纳可,梦多,二便调。舌质红,苔薄,脉细。拟化瘀调冲。

方药:炒当归 10 g ,生地 10 g ,赤芍 10 g ,川芎 10 g ,怀牛膝 10 g ,制香附 10 g ,生蒲黄 10 g ,五灵脂 10 g ,益母草 30 g ,鸡血藤 30 g ,制黄精 12 g ,青皮、陈皮各 5 g ,佛手 10 g ,玉米须 15 g ,败酱草 30 g ,红藤 15 g ,川续断 12 g

14 剂。

四诊(2020年7月2日)

药后,患者下腹疼痛较前减轻。 6 18 日艾灸后少量阴道流血,白带量较前增多,色透明,略有瘙痒,无腹痛及阴道流血,纳可,夜寐梦多较前略好转,醒后乏力。舌质红,苔薄,脉细。拟育肾培元,化瘀调冲。

方药:白茯苓 12 g ,生地 10 g ,熟地 10 g ,淫羊藿 12 g ,巴戟天 12 g ,锁阳 9 g ,鹿角霜 10 g ,女贞子 10 g ,紫河车 6 g ,炒当归 10 g ,白芍 10 g ,炒党参 12 g ,制黄精 10 g ,佛手 10 g ,泽兰 15 g ,益母草 20 g

14 剂。

五诊(2020年7月16日)

LMP 7 13 日,量较前增多,色暗,无血块,稍有痛经,经前腰酸,右下腹胀痛、乏力较前好转,纳可,夜寐欠安,易醒,二便调。舌质红,苔薄,脉细。拟疏肝健脾,养心安神。

方药:当归 10 g ,炒白芍 10 g ,柴胡 6 g ,炒白术 10 g ,茯苓 10 g ,甘草 3 g ,小茴香 3 g ,败酱草 30 g ,淮小麦 30 g ,茯神 30 g ,炒党参 12 g ,川续断 10 g ,焦山楂、焦神曲各 15 g ,木香 3 g

14 剂。

]《临证指南医案》:“女子以肝为先天。”“妇科杂病,偏于肝者居半。”郁怒伤肝致肝气郁结,疏泄不利,气滞血瘀,可致月经量少、经前乳胀。治疗必以疏肝气为主,肝气调而气自顺。初诊患者值经前期,胞宫血海充盈,黄师以逍遥丸加减疏肝健脾,育肾调经。方中柴胡、香附疏肝解郁,当归、白芍柔肝养血。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以资生化之源;淫羊藿、仙茅、川续断、杜仲补养肝肾,充盈冲任,使阳生阴长,营阴得复;生蒲黄、丹参、鸡血藤、益母草养血活血,通利血脉。三诊值经前四物调冲汤化瘀调冲,促血下行。二诊、四诊均为经后期,血海空虚,肾气渐复,是阴长之时,以紫河车、鹿角等血肉有情之品育肾培元,培补冲任。后逐月调治,病势渐减,终使患者经量渐增,腹痛向愈,药到而病瘥。(李程蕾)

(六)肾虚血瘀证

案6 张某,女, 39 岁。

初诊(2019年9月7日)

主诉:月经量少半年余。

病史:初潮 13 岁,月经周期 29 日,经期 5 6 日,量中,血块(_),痛经(_)。已婚,生育史 1_0 _ 2_1 2011 年剖宫产, 2018 年末次人流),屏障避孕。近半年出现月经量减少,如平素二分之一量,挟血块,痛经( ),周期、经期如常。测基础体温双相,呈爬坡状。 LMP 8 19 日,经行 5 日,量少,色暗红,伴血块,下腹坠胀疼痛。 PMP 7 21 日,量少,色暗红。刻下面部色斑,夜寐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膝盖冷,偶有口腔溃疡。舌红,苔薄,脉细。

中医诊断:月经量少,证属肾虚血瘀证。西医诊断:月经失调。

病机:肾虚血瘀,冲任失调。治则:活血化瘀调冲。

方药:当归 10 g ,白芍 10 g ,川芎 10 g ,生地 10 g ,香附 10 g ,怀牛膝 10 g ,生蒲黄 10 g ,红花 10 g ,桃仁 10 g ,黑大豆 30 g ,赤小豆 15 g ,绿豆 15 g ,丹参 20 g ,益母草 30 g ,合欢皮 30 g ,知母 12 g ,黄柏 12 g ,火麻仁 20 g

14 剂。

二诊(2019年9月21日)

LMP 9 19 日,经量较前明显增多,下腹隐痛。舌红,苔薄,脉细。拟滋肾养阴,活血调经。

方药:生地 10 g ,茯苓 12 g ,山药 15 g ,山茱萸 10 g ,牡丹皮 10 g ,泽泻 10 g ,炒当归 10 g ,白芍 10 g ,黑大豆 30 g ,赤小豆 15 g ,绿豆 15 g ,丹参 20 g ,合欢皮 30 g ,火麻仁 20 g ,知母 12 g ,黄柏 12 g

14 剂。

三诊(2019年10月8日)

LMP 9 19 日,经行 6 日,量中,刻下睡眠欠佳,夜梦纷纭,易醒,自诉 BBT 已升,平时高温相偏短,目前避孕中。舌尖红,苔薄,脉细。拟育肾培元,宁心安神。

方药:茯苓 12 g ,生地黄 10 g ,仙茅 10 g ,淫羊藿 10 g ,巴戟天 10 g ,肉苁蓉 10 g ,鹿角霜 10 g ,紫石英 30 g ,山茱萸 10 g ,珍珠母 20 g ,郁李仁 6 g ,生龙齿 15 g ,黄芩 10 g ,白芍 10 g ,淮小麦 30 g ,甘草 6 g ,大枣 9 g ,菟丝子 15 g ,火麻仁 20 g ,知母 12 g

12 剂。

四诊(2019年10月19日)

LMP 10 15 日,量明显增多,经行畅,腹胀无痛。夜寐好转,纳可,大便 2 3 日一行,小便调。舌质红,苔薄,脉细。拟滋肾养阴,疏肝调冲。

方药: 9 21 日方加柴胡 6 g 、玄参 30 g

14 剂。

五诊(2019年11月5日)

LMP 10 15 日,经行 6 日,量中,略多。夜寐尚可,大便 2 3 日一行。舌偏红,苔薄,脉细弦。拟化瘀调冲,宁心安神。

方药:当归 10 g ,白芍 10 g ,川芎 10 g ,生地 10 g ,香附 10 g ,怀牛膝 10 g ,生蒲黄 10 g ,益母草 20 g ,鸡血藤 15 g ,五味子 30 g ,茯神 30 g ,合欢花 15 g ,制半夏 15 g ,火麻仁 20 g

14 剂。

]患者年近四旬,两次堕胎,耗气伤精,肾元亏损,冲任虚损,血海不能满溢,故月经量少。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而有口腔溃疡,梦多纷纭。气不行血、瘀血阻滞,故经行色暗,面部色斑。中医认为:“天癸未及责之冲任,冲任者属肾隶于阳明,肾虚阴亏,阳明不旺则无以化生精血,不能盈育血海,治当养营益阴,调补冲任。”初诊时经期将届,故治拟活血化瘀调冲,方选蔡氏妇科四物调冲汤。其中牛膝、益母草调经通经引血下行;香附为气中血药,配桃仁、红花、蒲黄、丹参增强活血之功;知母、黄柏配扁鹊三豆饮,滋阴降火养血,改善面部色斑;合欢皮解郁安神;火麻仁养血润肠通便。二诊时经量已显增,继拟滋养肝肾、育肾疏肝、养血调冲之法。肾气渐旺,冲任充盈,经水自调。黄师针对本案患者,在经后期给予六味地黄汤加减,因患者病证以肝肾阴虚为主,治拟滋补肝肾为先,经前期再序贯给予育肾培元法,盖经前期是肾阳增长渐至重阳时期。整个用药思路是根据患者体质及月经周期的生理节律相结合的特点来辨证施治,临床疗效明显。(姜娜)

五、月经过多

宿瘀内结证

陈某,女, 48 岁,已婚。

初诊(2019年7月2日)

主诉:月经量多伴月经淋漓不净1年余。

病史:初潮 13 岁,月经周期 30 日,经期 5 7 日,量中。已婚,生育史 1_0 _ 3_1 ,屏障避孕。 2018 5 月行子宫赘生物切除术,有子宫肌瘤史。近一年出现月经量多,如平素1倍,淋漓 7 10 日干净,色红,夹瘀块,无痛经,伴腰酸,经行乳胀。 LMP 6 17 日,经行 10 日,量多, PMP 5 18 日,经行 10 日,量多。刻下带下水样,量多,时感阴痒。平日精神疲软,腰节酸楚,头晕乏力,纳可,食后胃脘嘈杂泛酸。二便调,夜寐安。舌红,苔薄腻,脉细。

中医诊断:月经过多,证属宿瘀内结证。西医诊断:子宫肌瘤。

病机:宿瘀内结,血不归经。治则:化瘀散结,扶正清瘀。

方药:茯苓 12 g ,桂枝 3 g ,赤芍 10 g ,牡丹皮 10 g ,桃仁 10 g ,皂角刺 30 g ,鳖甲 10 g ,石见穿 15 g ,鬼箭羽 20 g ,炒党参 12 g ,生黄芪 30 g ,煅瓦楞 15 g ,佛手 10 g ,败酱草 30 g ,红藤 15 g ,菟丝子 15 g ,金樱子 15 g ,补骨脂 10 g ,水蛭 6 g

14 剂。

二诊(2019年7月16日)

经期将届,胃纳可,二便调。舌红,体胖,苔薄,脉细。拟益气活血,化瘀调冲。

方药:当归 10 g ,白芍 10 g ,生地 10 g ,香附 10 g ,怀牛膝 10 g ,生蒲黄 30 g ,花蕊石 20 g ,川续断 12 g ,败酱草 30 g ,红藤 15 g ,墨旱莲 20 g ,煅牡蛎 30 g ,延胡索 12 g ,生黄芪 30 g

10 剂。

三诊(2019年7月30日)

LMP 7 24 日,经行 7 日,量较前减少,血块减,色红,轻微痛经,伴腰酸,乏力好转。舌红,苔薄腻,脉细滑。拟化瘀散结,扶正清瘀。

方药:茯苓 12 g ,桂枝 3 g ,赤芍 10 g ,牡丹皮 10 g ,桃仁 10 g ,皂角刺 30 g ,鳖甲 10 g ,石见穿 15 g ,鬼箭羽 20 g ,煅瓦楞 15 g ,佛手 10 g ,败酱草 30 g ,红藤 15 g ,炒党参 12 g ,苍术 10 g ,白术 10 g ,生黄芪 30 g

14 剂。

四诊(2019年8月8日)

LMP 7 24 日,经行 7 日,量中, 8 3 日— 8 月4日见少量红色分泌物,无不适。刻下时有胃脘不适,二便调,夜寐安。舌红,苔腻,脉细。拟从前法。

方药:茯苓 12 g ,桂枝 3 g ,赤芍 10 g ,牡丹皮 10 g ,桃仁 10 g ,皂角刺 30 g ,鳖甲 10 g ,石见穿 15 g ,鬼箭羽 20 g ,炒党参 12 g ,生黄芪 30 g ,败酱草 30 g ,红藤 15 g ,椿根皮 12 g ,菟丝子 15 g ,香橼皮 6 g ,水蛭 6 g ,墨旱莲 20 g

14 剂。

五诊(2019年8月22日)

LMP 8 22 日,量中,色红,挟小血块。舌红,苔腻,脉细。拟益气活血,化瘀调冲。

方药:当归 10 g ,白芍 10 g ,生地 10 g ,香附 10 g ,怀牛膝 10 g ,生蒲黄 30 g ,花蕊石 20 g ,川续断 12 g ,败酱草 30 g ,红藤 15 g ,墨旱莲 20 g ,煅牡蛎 30 g ,延胡索 12 g ,生黄芪 30 g ,青皮 5 g ,陈皮 5 g

7 剂。

六诊(2019年9月3日)

LMP 8 22 日,经行 6 日,量较前减少,血块减,色红,偶有胃脘不适,二便调,夜寐安。舌红,苔腻,脉细。拟化瘀散结,健脾祛湿。

方药:茯苓 12 g ,桂枝 3 g ,赤芍 10 g ,牡丹皮 10 g ,桃仁 10 g ,皂角刺 30 g ,鳖甲 10 g ,石见穿 15 g ,鬼箭羽 20 g ,椿根皮 12 g ,煅牡蛎 30 g ,菟丝子 15 g ,炒党参 12 g ,苍术 10 g

14 剂。

]年近五旬,肾气衰退,胞宫失养,髓海空虚,故腰酸乏力。屡次堕胎,致外邪客于胞内,邪与血相搏,日久成瘀,瘀阻冲任,经血妄行,故经量多,经期延长。久之可使气血俱虚,故时觉头晕乏力。首诊正值经后期,治拟化瘀散结法,以桂枝茯苓丸为主方,活血化瘀消癥。加上皂角刺、鳖甲、石见穿软坚散结;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化瘀通络;党参、黄芪补气养血;菟丝子、金樱子、补骨脂补益肾气;煅瓦楞、佛手制酸和胃;败酱草、红藤清热祛瘀,以防邪热残余胞宫;黄芪益气摄血;川续断补肝肾、调血脉。全方通因通用,用化瘀活血而达到止血目的,此因患者体内有瘀之象,需待瘀化而血止。如此经后化瘀散结、经前化瘀调冲,瘀去而新血生,血亦归经而循常道,六诊时诸症向愈,经量与经期均已正常。(姜娜)

六、经间期出血

肝郁肾虚证

毕某,女, 32 岁。

初诊(2019年4月11日)

主诉:经间期出血 2 月余。

病史: 13 岁初潮,月经周期 30 日,经期 7 日,量中偏少,色红,无痛经,夹血块,乳胀。生育史 1_0 _ 0_1 ,屏障避孕。近 2 月因工作压力较大出现经间期出血, LMP 3 28 日,经行 7 日,4月 8 日起阴道出血,量少,至今未净。 PMP 2 26 日,经行 7 日, 3 10 日少量阴道出血,1日干净。平素疲劳体弱,经前乳胀,有阴道炎史。刻下带下量中,手足冷,寐欠安,多梦,二便正常。舌红,苔薄,脉细。

中医诊断:经间期出血,证属肝郁肾虚证。西医诊断:排卵期出血。

病机:肝郁肾虚,冲任失调。治则:育肾调肝,滋阴止血。

方药:茯苓 12 g ,生地黄 10 g ,仙茅 10 g ,淫羊藿 10 g ,巴戟天 10 g ,肉苁蓉 10 g ,鹿角霜 10 g ,紫石英 30 g ,山茱萸 10 g ,女贞子 10 g ,墨旱莲 20 g ,仙鹤草 20 g ,川续断 12 g ,杜仲 12 g ,知母 12 g ,黄柏 12 g ,合欢皮 30 g

14 剂。

二诊(2019年4月27日)

药后 7 日血止。刻下乳房胀痛,带下量多,似豆渣样,无瘙痒,夜梦多,二便正常。舌红,苔薄,脉细。拟滋肾养阴,清热止带。

方药:生地 10 g ,茯苓 12 g ,山药 15 g ,山茱萸 10 g ,牡丹皮 10 g ,泽泻 10 g ,女贞子 10 g ,墨旱莲 10 g ,知母 12 g ,黄柏 12 g ,椿根皮 12 g ,菟丝子 15 g ,海螵蛸 12 g ,马齿苋 30 g

14 剂。

三诊(2019年7月23日)

LMP 7 12 日,经行 7 日,量略少。药后两月均未见经间期出血。但经量偏少,有瘀块,乏力。带下量多,质稀。舌红,有齿印,苔薄,脉细。拟益气健脾,清热止带。

方药:生黄芪 50 g ,炒党参 12 g ,茯苓 12 g ,大青叶 15 g ,板蓝根 30 g ,马齿苋 30 g ,木贼草 15 g ,益母草 20 g ,败酱草 30 g ,椿根皮 12 g ,煅牡蛎 30 g ,丹参 20 g ,薏苡仁 20 g

14 剂。

]氤氲期(排卵期)由于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子宫内膜失去激素的支持,部分子宫内膜脱落引起有规律的阴道出血,称为排卵期出血。中医认为,经间期乃阴气渐长,重阴转阳之时,如阴阳转化不利,血海受扰,冲任不固,可致出血,甚则可延续至经前期。

本案患者肾阴不足,阳气内动,阳气乘阴,迫血妄行,导致出血。工作压力大,情志不遂,肝郁气滞而致血瘀,故经血夹块、乳房胀痛。患者首诊时正逢排卵期,为阴阳转化、阴极生阳之时,黄师顺应月经周期规律,拟育肾培元,方中所用补阳药物(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鹿角霜、紫石英)与少量补阴药物(生地、山茱萸)相配伍,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则源泉不竭,阴阳互补,相得益彰;女贞子、墨旱莲、仙鹤草、川续断、杜仲滋养肝肾,养阴止血;知母、黄柏增加养阴清热之功;合欢皮疏肝解郁安神。二诊时经间期出血已止,进一步育肾调经,配椿根皮、海螵蛸、马齿苋清热解毒、利湿止带。三诊经间期,未见出血,但乏力、带下量多、质稀,为脾虚不固之象,遂予健脾益气清利之法,进一步培本固元。

本病尚需自我保健,医嘱:①了解排卵期的生理,保持精神愉快,注意保暖,避免过劳。②内裤勤洗勤换,保持外阴局部清洁,出血期严禁性生活防止感染。③定期妇科检查,宫颈筛查,排除宫腔及宫颈病变。(姜娜)

七、经期延长

瘀热内结证

张某,女, 32 岁。

初诊(2023年5月11日)

主诉:经期延长 8 年。

病史: 12 岁初潮,既往月经周期 30 日,经期 7 8 日。量中,色红,夹血块,乳胀。未婚室女。近 8 年出现月经经期延长,第1至第 3 日经量中等,后逐渐减少,淋漓 10 日干净,有血块,略有腹痛,伴腰酸。 LMP 5 11 日。 PMP 4月 13 日,经行 10 日。刻下值经期,全身易发湿疹,皮肤瘙痒,易脱发,夜眠欠佳,大便欠畅。舌偏红,苔薄白,有齿印,脉细数。

中医诊断:经期延长,证属瘀热内结证。西医诊断:月经失调。

病机:正气不足,瘀热内结。治则:扶正祛瘀,清利湿热。

方药:炒当归 10 g ,白芍 10 g ,生地 10 g ,川芎 10 g ,生黄芪 30 g ,防风 6 g ,炒白术 10 g ,生蒲黄 10 g ,败酱草 30 g ,红藤 30 g ,川续断 12 g ,杜仲 12 g ,女贞子 10 g ,墨旱莲 10 g ,仙鹤草 15 g ,合欢皮 15 g ,首乌藤 30 g ,火麻仁 20 g ,地肤子 10 g ,白鲜皮 10 g

14 剂。

二诊(2023年6月1日)

LMP 5 11 日,经行 8 日,量中,痛经( ),有血块,伴腰酸。刻下夜寐欠安,大便 3 日一行,皮肤瘙痒,面部痤疮,脾气急躁,带下量多,色黄,黏稠。舌尖红,苔薄白中裂,有齿印,脉细弦。拟健脾化湿,清利湿热。

方药:炒党参 12 g ,炒白术 10 g ,茯苓 10 g ,甘草 3 g ,败酱草 30 g ,红藤 15 g ,川楝子 10 g ,川续断 12 g ,杜仲 12 g ,火麻仁 30 g ,黑大豆 30 g ,赤小豆 15 g ,丹参 20 g ,椿根皮 12 g ,鸡冠花 12 g ,土茯苓 30 g ,首乌藤 30 g ,磁石 30 g

14 剂。

三诊(2023年7月6日)

LMP 7 月4日,量中,无痛经, PMP 6 10 日,经行 8 日。刻下脱发明显,寐欠安,皮疹瘙痒,纳可,大便干, 3 日一行。舌偏红,苔薄中裂,脉细数。拟从前法。

方药:炒党参 12 g ,炒白术 10 g ,茯苓 10 g ,甘草 3 g ,椿根皮 12 g ,马齿苋 30 g ,败酱草 30 g ,红藤 15 g ,女贞子 10 g ,墨旱莲 20 g ,芦荟 0.1 g ,龙胆草 9 g ,地肤子 10 g ,白鲜皮 10 g ,仙鹤草 20 g

14 剂。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 7 日,甚或淋漓半月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校注妇人良方·调经门》认为本病“或因劳损气血而伤冲任,或因经行而合阴阳,以致外邪客于胞内,滞于血海故也”。指出本病有虚实之异。本案患者病程已有 8 年,乃属正气不足,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而致经期延长,结合症状、舌脉又兼具湿热之象,湿热瘀阻,热扰冲任,迫血妄行,故证属虚实夹杂。首诊正值经期,予四物调冲汤化瘀调冲,加上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女贞子、墨旱莲、仙鹤草补益肝肾、滋阴止血,配合生蒲黄止血不留瘀,川续断、杜仲补肾固冲,缓解腰酸,败酱草、红藤清热解毒、祛瘀止痛。合欢皮、首乌藤养心安神,清热除烦,地肤子、白鲜皮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二诊时,患者诉经期缩短, 8 日即净。但面部仍频发痤疮,脾气急躁,带下色黄,大便干结,证属肝气不舒,郁而化热,故在原法治则基础上,加上川楝子疏肝理气,椿根皮、鸡冠花、土茯苓清热燥湿,收涩止带,火麻仁改为 30 g ,加强润肠通便之功效,黑大豆、赤小豆、丹参由扁鹊三豆饮化裁,活血祛瘀、清热解毒,改善面部痤疮及痘印。三诊时,患者正值经期,大便干结,皮疹瘙痒,故在上方基础上,予芦荟清热通便,龙胆草清热燥湿。马齿苋、椿根皮、败酱草、红藤配合二至丸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全方起到益气固摄、清热凉血、调摄冲任的作用。(董丽君) hHJtt3Tx9Z+ofFiGezykjg+ckMzLh/9tEd6bT/3wRhsg1QNBXLpLSbor7fgNk+k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