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疗法是以植物化学、植物药剂学和植物药理学为基础的草药综合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化学专门研究植物中的成分(化学定义的次生产物),其任务是鉴定植物的化学成分,验证或控制其指纹图谱,并描述可进行药理作用研究的潜在成分。植物化学关注植物的组成部分而非整体,提供了检查活性成分是否有合成潜力以实现摆脱自然采摘的动力。植物药剂学侧重研究草药药物产品基础的药物及其剂型,例如茶叶或各种形式的药用提取物和产品。
生药学指通过视觉检查来鉴别药物的方式,是植物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生药学家通过观察、触摸、品尝和嗅闻来鉴别植物。这种鉴别和确定药用植物质量的方法仍然很重要。然而,与此同时,高度专业化的物理化学分析已经成为鉴定药物的首选方法。现在,药剂师了解并能够区分草药的整个指纹图谱已经不再是非同寻常的事了。
植物疗法描述了使用药用植物或由其制成的产品来治疗人类医学适应证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它主要由内科医生或专门从事草药医学的治疗师所掌握。许多植物药也适用于患者自我用药,尤其是预防性药疗。通常情况下,植物疗法主要针对慢性疾病,而不是直接针对急性疾病。
现代植物疗法的大多数代表都将其视为科学(主流)医学的一部分。他们渴望将与合成药物相同的科学方法应用于植物疗法,并将其视为现代药物疗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看法值得支持。在这方面,应该注意到植物疗法与顺势疗法或人智医学不同,并不依赖于认识论或科学方法。植物疗法过去是、现在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尽管相较于现今,历史上其学科范畴曾被赋予更广义的理解。其大部分应用都源自数百甚至上千年的草药实践累积的经验。
植物疗法的一个特点是适应证范围广泛。整个植物或植物“整体”部分的医疗应用,通过提取或分离单一成分获得的特殊混合物,都涉及从综合治疗功效到药理学上可定义效应的专门化。植物疗法中应用的草药成分越多,其适应证范围就越广。多化学(多组分)混合物的治疗效果比标准化提取物中的某些成分或确定的单一物质(通常以合成衍生物的形式)的治疗效果更广泛。这种分级为治疗医生采用植物药应对多种适应证提供了广泛可能。
当今的主流观点认为,只有通过化学定义的单一物质才能达到可验证的治疗效果。因此,任何认为只有通过整体模型才能提供有效治疗的看法是片面的,都要面对质疑。
反对草药的人往往认为,这些药物只适合改善失调或不适的状态。这里隐含的诋毁表明,这些科学家无法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在医学意识形态一边倒的背景下,日益教条化的医学领域构建了抽象的疗法评估体系,完全以客观可证实的结果为导向。但在日常实践中,医生们不断地观察到患者经历、忍受着身体的各种不适,这比病理发现或诊断结果更加显而易见。然而,现代医学已成功地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检查结果或症状上。患者根据这些结果来判断治疗价值,并寻找不同的医生来缓解他们的不适或亚健康。
然而,毫无疑问,每个生病的人都试图在两个层面恢复健康:诊断结果和身体感觉。奇怪的是,科学医学长期以来一直对“表面式诊断”持批评态度。例如,研究表明,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肝炎可显著改善转氨酶水平。然而,组织学评估显示,实际的疾病进展和肝脏的慢性破坏性炎症不仅没有改善,而且经常在治疗期间急剧恶化。这被称为“粉饰效应”。它淘汰了应用可的松治疗慢性肝炎的疗法。
欧洲传统医学似乎主要在人类机体因疾病而由健康转为不适的领域发挥作用。健康表现为一种全面而整体的健康感觉,理想情况下是一种健康感。舒适或不适感则体现为个别症状,如局部疼痛、上腹部腹胀、四肢不适或排尿困难。分析性思维从整体出发,将其分解为各个部分,从而得到客观的诊断结果。其寻求从更大的差异中获得知识。评估患者的不适感需要综合性思维,也就是将关注点转移到整体生命本身,而非其表现出的症状。舒适、不适感是个人主观性的一种表现,通常无法证明,只能被描述和理解。有些疾病完全由诊断结果体现,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或不适感,如高胆固醇血症。另一些疾病则完全属于不适感的范畴,没有客观诊断的可能性,如偏头痛。疾病过程的两种疾病分类单位不能根据哪个更“正确”、值得承认或存在科学意义来进行区分。不适感与病理检查异常共存的疾病出现得更为频繁。
从事植物疗法的医生经常惊讶地发现,诊疗指标的改善与患者生存质量恢复进度并不一致,但在显著延迟后,各项指标最终趋向正常化。
诊断结果和身体感觉并行存在,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来应对,这取决于疾病的哪一面占主导地位。有些失调只能用合成药物治疗,有些只能用植物疗法治疗,还有一些病症需要同时使用两种疗法,这些疗法是互补的。这就形成了以下四个分类,如表 3-1 所示。
表 3-1 植物疗法应用的治疗分类(根据芬特曼等人 [1] 的研究)
完整的疾病可以由诊断结果的严重性、身体感觉的程度及情绪和精神状态的标准等特征所体现。诊断结果表明身体生理化学维度的病理变化,身体感觉则是身体功能的一种表现,情绪体现的是心身层面的变化,即身体和灵魂的统一。如今,“心理”和“精神性”这两个词的使用往往相当宽泛。这类术语所代指的内容大多从身体功能或生命层面衍生出来,而非直接来自身体与灵魂之间的联系。这些都在各种情绪中得到了整体表达。现代医学已经或至少曾经意识到这一事实,这一点可以从病理学上对“情绪障碍”一词的使用中推断出来。
这种心身方面的客观可及领域主要存在于内分泌学和免疫学中。心理—神经—免疫学是一门公认的科学专业,无论多么注重科学的医生,都无法否认与内分泌失调相关的心理症状出现的比例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