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准化教育、临床实践、研究和药学等需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几十年来,阿育吠陀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发展,但仍亟需制定合适的战略规划来应对某些挑战。印度的医疗保健政策在决策上很大程度上以意见为基础,往往没有考虑到文化、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特征、医疗保健需求行为、文化水平和其他相关因素的地区差异。这种“一刀切”的方法在阿育吠陀方面并不适用。只要比较一下印度南部和北部各邦盛行的阿育吠陀教育模式,这一事实就显而易见了。北方邦的许多院校,包括北方邦的巴纳拉斯印度大学(Banaras Hindu University),都采用了综合的阿育吠陀培训模式,而喀拉拉邦等南方邦的院校则大多选择了“以经典为导向”的方法。因此,促进培训统一性的目标可能并不现实 [34] 。此外,这些不同方法的倡导者缺乏足够的证据来断言任何一种模式(综合或“纯”阿育吠陀)优于另一种模式。
最重要的是,印度几乎没有关于阿育吠陀医学教育政策的研究。与大多数国家不同,印度尚未建立专门从事医学教育政策研究的政府或大学机构。由于存在这一研究空白,不同类别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在培训方面仍然存在巨大差距。要解决这一问题,显然需要有一套深思熟虑的战略。而且,精心设计的教育调查和实验数据对于政策制定者做出明智决策至关重要。迄今为止,PubMed等研究数据库中提供此类数据的已发表论文屈指可数。建立一个专注于医学教育政策研究的机构,并授权其与卫生健康和家庭福利部以及AYUSH部密切合作,指导基于循证的教育政策的制定,将大大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阿育吠陀医学要在全球取得进步任重而道远,需要多管齐下,使其与现代科学接轨。需要开展药物流行病学研究,记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制定新的临床程序、研究方案和全系统治疗方案。然而,作为一个开创了整体性、个性化医疗方法的知识体系,阿育吠陀已繁荣发展了数千年,有望在综合医疗的持续发展中发挥创新、活力和极具价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