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若脾虚运化失职,则导致月经过少、月经后期、闭经、带下病等疾。若脾虚血失统摄,则导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胎漏等疾。若脾虚中气下陷,则导致阴挺,脾虚胃失和降,则导致妊娠恶阻。气血是女子经、孕、产、乳的物质基础,皆赖后天脾胃化生,故脾病以“治脾九法”为纲。
1.补脾止带法 《傅青主女科》曰:“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脾虚所致带下病,临床表现为带下色白或淡黄,如涕如唾,无臭味,治宜大补脾胃之气,可于神阙穴行中药敷贴或隔姜灸,以补脾止带。
2.燥湿和胃,升清降浊法 湿浊内阻,脾胃失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在上则胸闷、呕吐,在下则带下量多、小腹或小便坠胀,可于足太阴脾经选穴行火龙罐,以健脾、燥湿、和胃,使清气得升,浊阴得降。
3.健脾和胃法 素体脾胃虚弱,孕后经血不泻,冲脉气盛,上逆犯胃,胃失和降,发为呕吐,甚至终日呕吐不止,不进饮食,可于足太阴脾经及足阳明胃经选穴,结合子午流注开穴,行扶阳罐,以健脾和胃止呕。
4.健脾利水法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浸渍于面部及四肢肌肉,故面目、四肢浮肿,湿性重浊,每以下肢肿为甚,常见于经前、经期或妊娠期间。经前或经期水肿,可于脾经补法温灸刮痧,以健脾利水消肿。
5.益气养血法 妇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脾虚气血失其生化之源,常导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甚至月经停闭。外治可选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予中药贴敷,以益气养血。
6.健脾养心法 心主血,脾统血,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化生血液的功能旺盛,血液充盈则心有所主,反之则心无所主,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等症。治宜健脾益气、生血养心,内服可选归脾丸,外治可选心、脾、神门等耳穴予王不留行籽贴压。
7.益气升阳法 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常有下腹坠胀,外阴坠胀,重则二便失禁,脏器脱垂。内服可选补中益气汤,外治可取脐灸、温针灸、扶阳罐等,亦可取气海、关元等穴位补法针刺,以升阳益气固脱。
8.健脾坚阴法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恣食肥甘,生湿酿热,损伤胃阴;或肺津不足,痨瘵阴亏,子盗母气,耗伤脾阴;或汗吐大泄,失治误治,耗伤阴津。脾虚阴伤所致崩漏,可内服健脾固冲汤,另选地机、三阴交、肾俞等穴予中药贴敷或针刺,以健脾坚阴,固冲止血。
9.补气固脱法 气虚统摄失权,血随气脱,冲任不固,常发崩漏,治宜补脾益气、摄血固脱,可内服固本止崩汤,止血治其标,血止后予补法针刺百会、水沟、足三里、神阙、关元、三阴交、命门,配合艾灸百会、中脘、气海,调经治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