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海派中医妇科流派

第一节
蔡氏妇科

一、流派渊源

海派中医蔡氏妇科流派是儒医世家,肇始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历时200余年,目前已传至第九代。历代人才辈出,儒家仁德之品亘古不变,医者父母之心代代铭记,济人之术精益求精。蔡氏妇科以其德、其术、其义,独树一帜,屹立于医界,是海派中医妇科的代表性流派之一。

1.始祖蔡杏农 有儒医之称,素有济世利民之愿。中年偏爱医道,刻意攻读,苦心孤诣。岐黄之术,独树一帜,治病乡里,每获良效,声名四扬。由于早年上海宝山江湾地处江海之滨,灾害频生,瘟疫不断,严重威胁百姓健康。蔡杏农深感民众疾苦,告诫子孙行医时勿忘平民百姓之难。自己不仅坐堂行医,还时常携带药包,奔波于乡村阡陌,施医送药亦属常事。仁心仁术,广被颂扬,仁德之基,由此而始。

2.二代蔡半耕 绝意功名,自幼随父侍诊,潜移默化,深爱岐黄。长而广采历代名家医著、民间验方,每遇疑难病症,则深研探赜,直至领悟。无论时病伤寒、经带胎产、疮疡痘疹,均有建树,尤长妇科,多药到病除。

3.三代蔡枕泉(炳) 秉性聪慧,以医为业,认为“既为三世医,当图良医实名”。虽博览群书,犹自嫌学识短浅,遂遍访沪上名医世家,虚心求教,上海青浦重固镇何氏二十三代世医何书田亦在其列。自此医道更为精深渊博,技术日进,声誉益隆,于妇科方面的四诊辨治、经验用药,更具特色。著有《种橘山房医论》。

4.四代蔡兆芝(1826—1898) 字砚香,清同治二年(1863)癸亥科贡生,封中宪大夫,花翎同知衔。继承父业,精于妇科,文才医理,造诣精深。著有《江湾蔡氏妇科述要》《女科秘笺》《验方秘录》等。曾治愈宝山县令之疾,当时署令陈文斌赠“功同良相”匾。蔡兆芝后迁至上海老闸桥堍,江湾女科之名益以昌盛。砚香公尤擅丹青,以绘莲为著,自号“爱莲居士”,深得文坛赞誉,有“蔡荷花”之称。育有二子一女,长子钟凤禀赋虚羸,忙于诊务,劳累不支,过早谢世,次子钟骏(小香)承继发扬蔡氏家学。

5.五代蔡小香(1863—1912) 名钟骏,字轶侯,光绪甲申黄科廪生。精擅妇科,名闻大江南北。著有《通治验方》《临证随录》。因喜好文学书画与文坛名士往来,收藏名人书画,创办书画社。收藏历代名砚逾百,故将书斋名为“集砚斋”。蔡小香除有文人雅士之名,更以其兴学图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及实际行动,为人所称颂,为子孙所敬仰。

光绪三十年(1904)六月,蔡小香与沪上名士李平书、顾滨秋等邀集医界名流30余位,假英租界西兴桥北仁济善堂(今上海云南路延安东路北首),组织“医务总会”(为上海最早之医学团体)。后改名为“中国医学会”,小香公任会长,丁仲祜(福保)为副会长。此“中国医学会”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以中西医师携手并进为口号的全国医界群体组织。同时蔡小香还资助创办最早的医学期刊——《医学报》。清宣统二年(1910)正月上旬“中国医学会”在沪召开第二次大会时,蔡小香在《医学报》第一期发刊辞中号召中医界:“今吾国当新旧交替之际,诚宜淬砺精神,冒险进取,纳西方之鸿宝,保东国之粹言,讵能故步自封,漠然置之耶?”并宣布办报宗旨:“《医报》负振聋发聩之责,导以智烛,警以晨钟……”主张继承中医学遗产,对于东西方医学理应“沟而通之,合而铸之”,在我国较早地提出中西医学相结合的观点,积极主张吸收外来先进医学,中西结合,融会贯通。蔡小香斥资创办中国医院,并任院长,这是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医院。江苏巡抚程德全嘉其勇于为善,加札延聘焉。蔡小香素有办学图强之愿。时正兴建家祠于蔡家花园,为了筹办新学,督促工程提前完成,于光绪三十年(1904)春,斥私资创办“蔡氏学堂”于家祠中,开江湾私人办学风气之先。继又感到办小学并不容易,师资培养则更难而尤为迫切,因此同时在上海设立专科训练班。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复办兢业师范学堂,希冀源源培养师资,以为发展小学之助。他如“精武”“南洋”“新公学”等校均输财助之。1904年又在上海设立专科训练班,培养师资。宣统元年(1909),上述学堂并入中医学会附设医学堂。举办医学讲习所,造就中医人才,并提高理论实践水平。1910年蔡小香又主持创办《上海医学杂志》,为振兴发展中医而高声呐喊。他的办学实践对清末民初中西医界影响颇大,其兴学救国之热忱,实有不容泯没者。《宝山县志》和《江湾里志》均有记述。

6.六代蔡香荪(1888—1943) 名章,字耀璋,曾肄业于同济大学医科第一期。秉承祖业,一生行善,学贯中西,蜚声沪上。蔡香荪乃医界志士,上诊权贵不卑不亢,下疗贫民尽心尽力;战争年代,积极投身革命,爱国救民,不惜重金,不遗余力。仁德之质乃蔡氏妇科立业之本,昌盛之翼。

蔡香荪早年参加同盟会,与当时革命志士常秘密聚会于蔡家花园,谋广州起义,临期病足,未能成行,得免于黄花岗之难。热心公益,创办江湾救火会并任会长,获消防奖章。日寇先后两次侵华,均及时组织救护队,“八一三”之役,抢救伤员达4000余众,为当时红十字会各救护队之冠,获“红十字救护”奖章。同时筹办难民收容所,并营救抗日志士及中共地下党员。继又捐巨资创办江湾时疫医院任董事长,获当时政府内政部“热心捐资兴办卫生事业”一等金质奖章。蔡香荪历任江湾崇善堂董事、宝山县公款公产处副处长、闸北救火会董事、上海国医公会委员、中国医学院副院长等职,爱国事迹,非笔墨所能尽述。1992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出版《上海人物史料》中“爱国爱民的蔡氏妇科世家”篇有所阐述。《宝山县志》及《江湾里志》均有不少记载。

7.七代蔡小荪(1923—2018) 字一仁,号兰苑,秉性敦厚,仁心仁术,父传师授,家学渊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50年后即兼任上海中医学会妇科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1984年当选全国中医学会妇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历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兼职教授。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其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获“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全国中医妇科名专家”等荣誉称号。自1981年起,长期担任上海市高级科学技术专业干部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中医科评审组成员。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兼任评委。1995—1996年被载入英国剑桥《国际医学名人大辞典》,2006年获“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在学术上宗古而不泥古,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创立了一整套妇科审时论治的学说和中医周期疗法,为中医妇科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临床上主张审时论治、周期调治,衷中参西、辨证辨病。诊治妇科病以肝、脾、肾为纲,调理气血为主;治病求本,通因通用;用药轻灵,效专力宏。曾主编《经病手册》《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妇产科分卷》《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蔡小荪卷》《蔡小荪谈妇科病》《中医妇科验方选》《莲开无声香自飘——国家级中医学术流派蔡氏妇科》《上海蔡氏妇科历代家藏医著集成》等,编审《蔡氏妇科经验选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蔡小荪》等。1994年主要负责起草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妇产科部),并任编审委员。另外还参与编写《中医中药防治妇女疾病手册》《女科汇集》《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多篇。1991年指导门人完成“五行模型的研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躬耕杏林七十余载,诚仁立身,钻研医术,精益求精,继承和发展了蔡氏妇科流派的学术内涵;广育桃李,培养了第八代传人,造福众坤的同时,也使蔡氏妇科流派日益壮大、蔡氏妇科流派精神发扬光大。

蔡氏妇科一至七代均为家族内部传承,蔡小荪禀仁爱有责之家风,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广育桃李,以促蔡氏妇科之发展。蔡氏妇科第八代传人众多,以黄素英、莫惠玉、张婷婷、付金荣、王隆卉、陈旦平等为代表,遍布上海市各大医疗机构。蔡氏妇科第九代传人也在第八代传人良师的教诲下,迅速成长。

二、学术思想

1.育肾调周,审时论治 蔡氏妇科流派治疗妇科病证重视调和气血、调理冲任、调节肝脾肾为要。蔡小荪在继承蔡氏妇科先辈的学术思想基础上,结合多年临证实践,于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蔡氏妇科流派育肾调周理论。提出月经周期四期生理特点和调治妇科疾病的思路,认为肾气、天癸、冲任作为生殖轴内环境处于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应与大自然的阴阳相对应,即天人相应、阴阳和合。提出:“女子月经以肾气为主导,受天癸调节,又在肝藏血调血、脾统血化血、心主血、肺布血的协同作用下,冲任气血相资,胞宫出现虚而盛、而满、而溢、而虚的月经周期,并随着阴阳消长、气血盈亏而出现月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

月经期(经水来潮至净):胞宫气血由满溢泻渐至空虚,肾气、天癸作用相对消减。凡经期、经量、经色及经味异常均可在此期调治。常用疏调、通下、固摄诸法。经后期(经净至排卵前):胞宫气血由虚至盈,肾气渐复渐盛,从阴阳论是阴长之时。此期是调经、种子、消癥的基础阶段,当补则补,当泻则泻,随其从而治之。经间期(排卵期):肾气充盛,是阴阳转化、阴极生阳、阳气发动、阴精施泄的种子时期,若交接合时有受孕可能。治疗以促进阴阳转化为宗旨。经前期(排卵后到经潮前):肾气实而均衡,阳盛阴长,气血充盈,治疗以维持肾气均衡为原则,又是调治月经前后诸疾及经期诸疾的关键时期。在具体治疗中,将四期生理和妇科诸疾病理特点有机结合,制定出不同的周期调治法,并创立一系列自拟方剂。如治疗不孕症之“育肾助孕周期调治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之“化瘀散结周期调治法”。其他如治疗闭经之周期调治法,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之周期调治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之周期调治法等,均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2.通调气血,治病求本 蔡氏妇科流派强调气血为人体生身之本,以通调为顺,气血不调,经候不能如期,或阻碍两经相搏,导致不孕。根据女子多气多郁特点,强调女子经候皆以血为基础、气为动力,主张“气以通为顺,血以调为补”“通、调”相结合的学术思想。临证采用以调为主,养血为先,理气为要,将疏肝理气法作为妇科常用之法。即使调血诸方,亦皆以理气为先导。

如痛经诊治,认为不能单纯止痛,强调审因论治,治病求本。主张“求因为主,止痛为辅”。治以通调气血,以当归、牛膝、香附、延胡索、丹参、白芍、川芎、红花为基本方,并结合病因,辨证加减治疗。如崩漏诊治,或云崩漏之治莫非止血,蔡小荪认为在于首辨阴阳,塞流勿使留瘀。出血色质赤紫稠厚多属阳崩,阳崩宜养阴凉血;暗淡质稀多属阴崩,阴崩宜温阳止血。治疗时贯彻通调之法,反对一味止血,主张止血之中有活血而不使血止成瘀。因此,止崩方中常酌用生蒲黄、血竭、花蕊石等。

3.衷中参西,病证融合 蔡氏妇科流派在学术上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对待各家学说,主张宗古而不泥古。对待西医学,亦主张兼容并蓄、融会贯通。蔡氏妇科先辈主张衷中参西,蔡小荪更加重视,主张中医病因病机与西医病理变化相结合,药物传统效用与现代实验研究结合,提出“临证时不能拘泥一法一方,而要充分利用西医学知识,辨证辨病,中西医结合,大胆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痛苦”。

例如,月经不调无排卵引起不孕,原因非常复杂,有多囊卵巢综合征、下丘脑性内分泌失调、高催乳素血症等不同原因。若单纯根据辨证结果采用补肾调冲法为主,多不能取效。必须结合西医学检查,属何种原因导致,采用辨证、辨病相结合才能提高临床疗效。如高催乳素血症患者,有时临床仅表现为月经失调、不孕。据此辨证一般为肾虚冲任失调,但采用育肾调冲法治疗往往效果不显。如果再根据实验室检查有催乳素增高者,辨证属于肝胃郁热、冲脉气机失调所致,可采用玉烛散加减养血泻火疏肝,清胞络结热,临床常可获得较满意疗效。若疗效不满意时,再结合西药溴隐亭,中西医结合同时治疗,效果亦佳。

4.用药轻灵,通权达变 蔡氏妇科流派用药以简、轻、廉、验为准则,并参晚清孟河四家之一费伯雄的醇正和缓思想,使蔡氏妇科用药特色有新的升华。沪上对蔡氏妇科有“九加一、蔡一帖”之称。析其原委有三:其一,数百年临证积累,用药如用兵。蔡氏妇科对各种中药在妇科领域中的作用了如指掌,去粗取精,千锤百炼,运用中药得心应手,更加之辨证精到,故而每剂用药10味左右,奏效显著。其二,妇科疾患经、带、胎、产,尤以经、胎、产,变化多端且于瞬息之间。因此,蔡氏妇科处方用药,随证而变,从不拖泥带水,故而处方以3~7剂为限。其三,用药轻简。纵观《黄帝内经》以来,经典处方遣药一般在10味左右,除丸药、膏方外,20味以上者鲜见。

蔡氏妇科流派强调临证处方用药“轻灵醇正”,处方随证取用10~12味药,剂量轻者1~3g,重者12~15g,每剂总量大都在70~100g。反对杂乱无章,药物堆砌,甚至相互抵消,亦防劫阴耗气、伤肝碍脾之弊。如调经药常选当归、丹参、川芎、香附、生地黄、熟地黄用量不过10g,理气止痛药中除乌药、延胡索、郁金、路路通、川楝子诸品用量至10g外,其余疏肝理气药如柴胡、青皮、枳壳均5g,公丁香、降香、玫瑰花、木香、佛手类仅用1~3g。

5.固护中土,兼顾肝脾 蔡氏妇科流派治疗妇科病重视顾护脾胃。蔡氏先贤深受许叔微、李东垣、薛立斋等医家的影响,认为疾病凡先天不足者,但得后天精心培养,或可弥补先天之虚而后强壮;而后天之不足,若不得重新恢复其运化、滋养之功,非但使脾胃之气日虚夜衰,即便先天强盛之元气精血,也会因失于后天精微的调养、滋生、充实,而告匮乏。因此,蔡氏妇科流派特别强调在临证治病中要善于顾护脾胃,以保证血气之源不竭,从而截断疾病进一步发展变化。治病过程中除运用治疗疾病所需药物外,每多注意兼顾调治脾胃运化功能。临床习惯某些药物炒用,一则借以改善药性之偏,二则使其焦香,增进健脾之力。党参、白术、茯苓、谷芽、陈皮之属是常用之品,旨在健脾和胃,以增强生化之源。最常用茯苓,因茯苓味甘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甘淡属土,具有健脾和中、利水渗湿之功,其药性缓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为防治脾胃虚衰的要药,因此在孕Ⅰ方、孕Ⅱ方等系列方中,均将茯苓列为主药。此外,对腥臭气烈药物,如治瘀滞腹痛之五灵脂,治赤白带下之墓头回,破除瘕积之阿魏等药,认为有碍脾胃,用时尤应审慎,对脾胃失健者则应注意避免使用。

又因妇人以气血为本,气血不和则百病乃生。女子阴性偏执,易使肝失疏泄而致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引起诸疾;而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不仅气之病变会影响血之病变,血之病变也易引起气之病变。肝主疏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两者与气血关系密切,因此,临证治疗妇科病证当兼顾肝脾,以取其效。

三、膏方特色

膏方既能补益,又可疗疾,在江南地区广受欢迎,比如在上海,服用膏方已成为秋冬滋补养生、防病治病的习俗。妇科的慢性、虚弱性病证较多,膏方治疗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蔡氏妇科在秋冬时节,亦常用膏方治疗妇科病证。

1.调补肝肾,辨证施治 蔡氏妇科先贤认为“调经治血须滋水益肾”“调经肝为先,疏肝经自调”,重视调补肝肾。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殖,为冲任之本而系胞。《经》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肝藏血,司血海,与冲脉相通。妇女由于经、孕、产、乳等数伤于血,易致肝血偏虚,肝气偏盛。肝又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且情绪激动或抑郁而致肝失疏泄,冲任失调,可致诸病丛生。由此可见,肝肾功能失调则妇科病证迭起。蔡氏妇科流派在运用膏方治疗时重视调补肝肾,多以补肾疏肝为主,同时结合辨证各有侧重。如治疗月经后期、月经过少、不孕症等多以补肾为主,常用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鹿角霜、杜仲、狗脊、紫河车等;治疗月经先期、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头痛等多以疏肝为主,常用柴胡、白芍、潼蒺藜、白蒺藜、橘叶核、蔓荆子等。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等则补肾疏肝兼顾。同时给妇人开具膏方,要结合患者病证情况、脏腑盛衰、气血盈亏、体质偏盛,同时还要遵循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来综合考虑,辨证论治。

2.调养气血,健脾和胃 蔡氏妇科流派认为“气血乃生身之本”,妇女以血为本,且经、孕、产、乳多易耗血伤气,因此,补益气血、调理气血,在妇科膏方中也是一个重要部分。由于气与血相互依存,故调气理血常同时进行,调气必兼理血,理血亦必兼调气,但各有侧重。如在用四物汤养血调经时,常加制香附、青皮、陈皮等理血调气;如气血两虚者,四物汤合四君子汤气血双补;气虚挟瘀者,用补气佐以活血祛瘀。如此气行血行,气足血充,气血调和,身体才得以康健。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则血海满而月经如期,胎孕正常,所以临证时强调要顾护脾胃。如治疗月经过少、闭经、崩漏等病证时常用健脾益气养血法,以四君子汤、四物汤、归脾汤等为基础方以助气血生化,使经少者得以精充量增,经闭者得以血足经行,崩漏者得以气足血摄。此外,由于妇科膏方多补益之品,性多滋腻,易碍脾胃,因此常于膏方中配以适量消导运化之药,如砂仁、焦楂曲、谷芽、麦芽等。若重用益气之品,则佐以陈皮、枳壳、川楝子、佛手等理气。

3.扶正祛邪,治病求本 妇科膏方应治病求本,不可只拘泥于补益,还应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加以灵活应用。若邪实为主,则以攻为主;若正虚邪实,则攻补兼施。如治疗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癥瘕病证时,考虑疾病根本为宿瘀内结,常以化瘀消坚法为主,常选桂枝茯苓丸加味活血化瘀以祛邪,同时考虑本病病程较久、疗程较长,可适当加用人参、黄芪等益气扶正之品,以期养正消积。

4.以平为期,灵活用药 妇科膏方应补益不恋邪,攻邪不伤正,要注意标本正邪的平衡、寒热阴阳的平衡、脏腑气血的平衡,以平为期。蔡氏妇科临证用药灵活,如在补益阴阳时,强调阴阳互济,效法景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治则,如以淫羊藿、巴戟肉、鹿角霜、紫石英等补阳之时,酌用女贞子、制黄精、炙龟甲等滋阴之品以阴中求阳。 TVGEjUZZ1hAuj0sSDmj0V31mS0VOkysy5CPgAX6rE6Q7JPSw/UiMJXa+D4L1TOK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