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新安中医妇科流派

第一节
徐氏妇科

一、流派渊源

庐江徐氏妇科为安徽中医妇科三大学术流派之一(《安徽卫生志》),庐江徐氏妇科父子相袭、兄弟相授、祖孙相承,家传五代,师承四代,传承百余年。名医辈出,医术精湛,享誉全国。

1.第一代徐竹岩 私淑清代新安医家程钟龄及其弟子汪喆,善疗妇科血证,悬壶于安徽青阳杨田镇(原东堡乡),因避战乱迁至庐江盛桥镇,设益生堂行医。育有三子五女,三子均随父习医。

2.第二代 三子均继承家传,新中国成立后均加入盛桥镇联合诊所,均为技术骨干。长子徐焕章(1902—1945)精通妇科经带,传子徐志华;次子徐少白精通儿科,当地乡亲敬称“少白二先生”,传子徐重尧;末子徐炳奎专内科,其子徐重礼、其孙徐光宏承其业。

3.第三代 代表性传承人徐志华(1925—2012),幼承庭训,尽得家传。1958年入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师资班,后留校执教。安徽中医学院(现安徽中医药大学)妇科奠基人,全国中医妇科学会理事,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医妇科学》教材第二版、第五版编委,中等院校教材和函授教材主审,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徐志华确立“扶正固本”“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三大治疗法则,并自编200余首方歌传授学子。1992年起徐志华的5个有效经验方作为院内制剂使用至今。“丹白颗粒”“榆栀止血颗粒”两个经验方由山东鲁南制药集团制备为成药,在全国推广应用,将徐氏妇科发扬光大。

梁文珍、赵荣胜、杨善栋等均师承徐志华,现均为全国名老中医师承导师。梁文珍,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首届全国名中医,安徽省首届名中医,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教学名师,全国第三、四、五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69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医疗系,大学本科学历。毕业后于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工作至今53年,一直跟随全国百名中医临床家(妇科)徐志华临诊,继承了其“妇人经血……所累者不外气血”的学术思想。曾兼任安徽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第二、三届主任委员,全国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学术部副主任,安徽省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安徽省跨世纪中医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首批指导老师等。1995年作为安徽省传统医学唯一代表参加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先后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殊贡献奖,安徽省教育厅陈香梅教育奖,安徽省教育厅、教育工会颁发的“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中华中医药学会先进学会干部荣誉。著有《梁文珍妇科临证精华》,主编《徐志华中医临证医案》《新安医学妇科精华》,分别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学术著作奖一等奖、优秀学术著作奖。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安徽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获安徽省教育厅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自然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3篇获省级优秀论文二等奖。

李伟莉,从事中医妇科医教研工作30余年,现为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医妇科带头人,安徽妇科流派研究牵头人,安徽省中医妇科重点学科带头人。兼任安徽省中医学会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微创医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安徽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理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安徽医药》编委。继承并深入研究徐氏独特的学术思想,提炼出“调气理血,攻补兼施”治疗妇科疾病的思想,从“妇科病从瘀论治”“调气理血,攻补兼施治疗妇科病”“调周助孕,首辨虚实”等方面阐述了徐氏的学术观点。对徐氏的有效方剂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自然流产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对徐志华治疗自然流产的有效方剂“补肾安胎冲剂”的系列临床及实验研究,从免疫学、内分泌学、分子生物学等各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并申报为安徽省科学成果,推广应用于各级医疗机构,进一步推广了徐氏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

4.第四代 徐经凤,徐志华之女,随父学医,后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拜父为师,尽得其传。

5.第五代 徐云霞,自幼与祖父徐志华生活,耳濡目染,并拜梁文珍、李伟莉为师,从事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近20年。2004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工作后参与祖父临床经验整理工作,全面继承其学术思想;主持课题5项,参编《徐志华妇科临证精华》,发表数篇论文。徐云霞作为主要负责人,2021年庐江徐氏妇科获批“安徽省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徐氏妇科,循于新安医学,始于徐竹岩,第二代家传三子徐焕章、徐少白、徐重尧,第三代家传徐志华,第四代家传徐经凤,梁文珍、赵荣胜、杨善栋、李伟莉等均师承于徐志华,至第五代家传徐云霞,所带研究生、规培生数名,毕业后就业于各地,徐氏妇科由此源远流传。

二、学术思想

1.新安徐氏妇科“妇科病从瘀论治”学术思想 徐氏认为妇女以血为本,血以流畅为贵,但凡经、带、胎、产诸病,均可导致气血瘀结,倡导“妇人多瘀”的学术观点,提出“妇科病从瘀论治”这一重要思想。提出化瘀止痛、化瘀清热、化瘀通络、化瘀止血等一系列治疗大法,用于治疗多种妇科疑难杂症。认为痛经发生的原因主要在于“瘀血积聚,气滞不通”,以“化瘀止痛”为治疗大法,创制“痛经松方”,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针对盆腔炎性疾病湿、热、瘀的病机特点,制定“化瘀清热”法,创制“二丹红藤败酱汤”进行治疗,并制成院内制剂“复方红藤糖浆”。盆腔炎性疾病病在血分,喜用三棱、莪术,认为此药对虽为破气破血之品,但临床使用药性平和,无伤正气之弊,消除癥瘕积聚,疗效显著;认为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病机是邪瘀交阻,胞脉不通,治法宜“化瘀通络”,创制口服方药“慢性盆腔炎方”,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早在1989年詹文涛主编《长江医话》“凉血化瘀治崩漏”中就提出清热凉血、化瘀止血治疗崩漏,创制“固经汤”治疗本病,其药专力宏,重兵出击,并制成院内制剂“复方丹皮止血糖浆”。慢性盆腔炎方及固经汤由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制成成药“丹白颗粒”和“榆栀止血颗粒”,销往全国。

2.攻补兼施,巧投加味八珍 徐氏认为“治病必求其本”,对于妇人气血虚弱而变生他疾的虚实夹杂证及“虚人之积,不便攻治”者,采用益气养血治其本,审因用药治其标之法,寓攻于补或攻补兼施,用八珍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衍变八珍汤加减方48首。病情万变而病机唯一,均系由气血虚弱所致之虚实夹杂证。如果说活血化瘀法施之以暂,那么调补气血法则施之以久。不同病证,不同加减,灵活机巧,应证而变。

3.周期用药,调经助孕 徐氏认为,女性月经与生育是依靠肾气—冲任—天癸—胞宫间的平衡,“种子必先调经”,调经重在调理肾、肝、脾。根据月经周期不同阶段,选用不同方药进行周期治疗。行经期,调经活血通络,主要以桃红四物汤活血调经;经后期,补肾养血,促卵泡发育;经间期,补肾通络,促卵泡排出;经前期,补肾温阳,促黄体成熟,自拟“补肾养冲汤”主之。分期治疗,达到调经种子的目的。补肾养冲汤后被制成院内制剂“孕育丹糖浆”,该方既可助阳,又可益阴,诸药合用,阴阳俱顾,这是徐氏补肾用药特点之一。

4.“补气益血,固肾安胎”治早期先兆流产 徐氏遵“妇人肾以系胞”“胎气系于脾”及“血气虚损,不足营养,其胎则自堕”等论述而拟方“安胎饮”。其为《医学衷中参西录》寿胎丸、《金匮要略》胶艾汤与《兰室秘藏》圣愈汤之合方。方中寿胎丸与参、芪相伍,意在培补脾肾,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以后天养先天,故肾气足方可系胎,脾气健胎乃得养,脾肾功能正常则胎元得固。

三、膏方特色

1.膏方拟方药专力宏 徐氏拟方,辨证准确,药专力宏,重兵出击。如滋养冲任膏中以熟地黄、何首乌、阿胶、女贞子、墨旱莲、桑椹等药养血调经,滋补肾阴;黄精、北沙参、山药、玉竹、生地黄等益气补脾生津,白芍养血敛阴;龟甲胶滋阴潜阳;山茱萸收敛虚火,摄纳肾气。用药准确,药量足,药性充,肾阴得滋补则诸症自解。如养血八珍膏中徐氏根据“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理论,用补气养血的代表方八珍汤加味成膏,治疗血虚经迟。方中四君子加黄芪、山药等以资生化之源,使气生血长,且能推动血之运行;心悸失眠者,加何首乌、柏子仁等,养血安神;脾虚血少者,加鸡内金、砂仁等;经量少者,加鸡血藤、红花等。

2.养气血首推八珍膏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其本”,本为病之源,标为病之变。病变虽多,显而易见,然病本唯一,隐而难明。“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血运行于脉中,“盈则畅,亏则迟”,“若欲通之,必先充之”,欲充其血,必充其气,所谓“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矣。“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对于妇人气血虚弱而变生他疾的虚实夹杂证及“虚人久积,不便攻治”者,徐氏采用益气养血治其本,审因用药治其标,寓攻于补,攻补兼施。选用八珍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徐氏创加减八珍汤48首,按其功用,归纳为八大类:宣解八珍类、活血八珍类、固冲八珍类、温补八珍类、养阴八珍类、通利八珍类、和中八珍类。其中活血八珍汤类在膏方中应用广泛,如行气活血治月经后期,用化瘀八珍膏(八珍汤加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化瘀消癥治癥瘕,用消癥八珍膏(八珍汤加三棱、莪术、鸡内金、山楂等);补气行血治痛经,用止痛八珍膏加减(八珍汤加延胡索、郁金、莪术、片姜黄等),此类八珍汤功用益气养血,行滞活血,主治气血虚弱、气滞血瘀证,疗效甚好。

3.和气血力倡桃红四物 徐氏认为妇女以血为本,血以流畅为贵,有“妇科病从瘀论治”学术思想,因此创建桃红四物汤衍生方11首(《徐志华妇科医案》)。桃红四物汤出自清代医家吴谦的《医宗金鉴》,包括桃仁、红花、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诸药合用共奏养血活血之功。徐氏多采用桃红四物调理妇女之本,创建衍生方包括化癥汤、双阻汤、头痛逐瘀汤、桃红二丹四物汤、过期饮、通经散、调经种子汤、桃红四物二陈汤、痛经散、加味生化汤、子宫内膜异位症方。其中凉血化瘀治崩漏,用桃红二丹四物膏(桃仁、红花、丹皮、丹参、当归、赤芍、川芎、生地黄、炒蒲黄、益母草、血余炭等);血瘀经迟宜通经,用化瘀过期膏(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红花、桃仁、香附、肉桂、莪术、丹参、益母草等);气滞血瘀经行痛,用亦通亦行痛经膏;不孕若因免疫故,用调经种子膏方。 pyKOMZUsVQFFb8YaPCQVj4jjjooSpQZ4b4XOTvdOE1unvJT3YYEMyIISgOKLK0J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