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孟河文化与孟河医派 孟河医派是近3000年来逐渐形成的江南地区一大地域性医学流派,特别是在19世纪中,成为中医学继温病派后的一支新军。其业绩彪炳,文化底蕴深厚,流派色彩明显,学术成就突出,是历史影响深远的地域性流派,也是学术流派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流域历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新科技的策源地,更是中医药兴旺发达、学术流派争奇斗艳的地方。常州地处长江之滨、太湖之畔,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孟河之名,源于唐代常州刺史孟简拓浚河道而来。它原是武进的一条运河,镇因河得名,临近孟河镇北临长江,是常州市的西北“边陲”,地理区位条件独特,地处在两座山之间,“东山对西山,两山夹一城”。北抵长江,南接京杭大运河,连接两大水系,水路发达,交通便捷,居沪宁线之中,与全国闻名的吴中医派同在一省,距离很近,为孟河医派的诞生提供了地理优势。
孟河医派以自己特有的文化底蕴,经过碰撞、浸润、涵容、交流,不断得到新的发展和升华。孟河医家绝大多数是典型的儒医。其中,“以儒通医”者占有很高的比例,他们或先儒后医、医而好儒,或儒而兼医、亦儒亦医。丁甘仁在《诊余集》序中说:“吾吴医学之盛,甲于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此不必远引古事,即证之吾友听鸿余君《诊余集》中而见矣。”中国医史学家陆锦燧在《香岩经》曾说:“江浙间医家多以治瘟病名,独武进孟河名医辈出,并不专治瘟症,由是有孟河医派、叶派之分。”丁甘仁次子丁仲英1927年在丁甘仁《喉痧症治概要》跋中说:“吾乡多医家,利济之功,宜大江南北,世称孟河医派。犹古文有桐城、阳湖;绘事之传南宗、北宗。”首次提出“孟河医派”的名称。当今西方中医药学者蒋熙德(德国籍)研究证明:“德贤之子费国作(1730—1800),德才兼备,是第一个地方志有载的名医。从费氏第五代医家人载地方志这一事实表明,乾隆年间才开始有孟河医家的报道,至嘉庆年间(1796—1820)孟河才逐步形成地方性医学学派。”
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吕炳奎(原卫生部中医司司长)谓:“自19世纪到民国初年,费、马、巢、丁四家崛起于这个孟河小镇,名震遐迩,因此当时流传吴中医学甲天下,孟河医生冠吴中的说法。”出类拔萃的名医梯队则是孟河医派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孟河四大家 孟河地区历代名医辈出,宋代许叔微著《本事方》,开医案类著作之先河。明王肯堂著《六科准绳》以求“宗学术之规矩”。至清代,孟河地区积聚了一批学养很深的医界人物。鼎盛期,当时2000余户人家的孟河小镇,有十几家中药铺,足见当时医事之盛。府县志有载“小孟河镇江船如织,求医者络绎不绝”“摇橹之声连绵数十里”。孟河医家之名一时声震寰宇。
费氏是孟河医派中最古老的一支,其家谱可追溯至汉代,从儒而仕,世为良臣。1626年,为逃避魏忠贤对东林党的迫害,费尚有离开镇江,定居孟河,弃仕从医,成为儒医,开费氏医学之先河。费家最具代表性的大家是费伯雄,为费家世医第七代,在咸丰、同治年间以归醇纠偏,平淡中出神奇而盛名,是孟河医派的奠基人。人称其以名士为名医,蔚然为医界重望。其孙费承祖,号绳甫,克绍箕裘,中年后移居上海,以善治危重急奇病见称。
马家原以疡科名者数世,至马培之呼声最高,影响最大,被称为“以分科见长而以内科成”。所著《外科传薪集》主张外证需内外同治贯通方能取效。有其门人整理《马氏医案》,另有《医略存真》一卷行世。
巢家在两地先后成名。巢崇山、巢渭芳二人,巢崇山在上海行医50余年,家学渊源,擅长内外两科,刀圭之术尤为独到。巢渭芳系马培之学生,精内科,尤长于时病,一生留居孟河,业务兴旺,名重乡里。
丁家医学造诣最深的是丁甘仁,从马培之学,能兼蓄马氏内外喉三科之长,因首创中医专门学校,有“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之称颂。孙中山曾赠以“博施济众”金字匾额,悬于上海旧白克路人和里诊所大厅。
费氏、马氏及丁氏曾先后被清代朝廷和民国政府嘉奖,提高了孟河医派的声望,吸引了孟河的其他家族从医,孟河医家队伍不断壮大。马培之晚年去苏州,巢崇山、费绳甫、丁甘仁迁上海,余听鸿迁常熟,贺季衡迁丹阳,邓星伯迁无锡,均成为当地的名医或医学流派,并带出众多弟子,代有发展,遍布全国各地与世界各地。
费伯雄说:“巧不离乎规矩而实不泥于规矩。”他认为医学发展至今芜杂已极,必须执简驭繁、救弊纠偏,将各派学术熔冶于一炉,用药轻灵,即遇危难重症,遣方仍然不离平淡,不以炫奇猛峻求功,主张平淡致精,奇出于中,“平淡之极,乃为神奇”。
清代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之间存在很深的鸿沟,孟河丁甘仁、绍兴何廉臣为代表的寒温融合学派的兴起,能择善而从,由温热派兼学伤寒学派,从时方派入而由经方派出。对外感热病的认识,宗《伤寒论》之六经辨证,但又不拘泥伤寒方,师温病卫气营血的理论,而又不墨守于四时之温病。熔伤寒、温病于一炉,伤寒辨六经与温病辨卫气营血相结合、经方与时方并用的治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寒温融合学派的辨证论治特色,突破伤寒与温病分立的格局,创立了寒温融合的辨治体系,标志着近代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
1.辨证重肝脾,穷源返本 孟河医派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又肝病易传脾,故治疗妇科疾病重视肝、脾,是穷源返本之谋。如在治疗月经过少一病中,传统观念的医家在《傅青主女科》“经水出诸肾”“肾水少则月经少”的思想指导下,多采用补肾大法。但孟河医家则有独到见解:胃者,二阳也。《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以心生血,脾统血,肝藏血,而细推营血之源,实由二阳所处。”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又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营出中焦,木克土虚,中焦失其变化之功能,则生之血日少。上既不能奉生于心牌,下又无以泽灌乎冲任,经来愆期而少,已有不月之渐,一传再传,便有风消息贲之变,蚁穴溃堤,积羽折轴,岂能无虚。先哲云:“肝为刚脏,非柔养不克;胃为阴土,非清通不和。”
2.立法纯正和缓,用药平淡轻灵 孟河医派遣方用药以轻、灵、巧见长,尤善运用“轻可去实”之法。临床常见症状不外乎虚实二类,治疗时一般非攻即补,但每遇曲折迂回的复杂之症,在攻补二法难以施效之时,孟河医家另辟蹊径,采取“轻可去实”之法,以达到扶正不助邪,祛邪不伤正的目的,收到“四两拨千斤”之功。
3.组方温凉同进,复方多法 孟河医家对“异病同因”“异因同病”以及“复症多因”的复杂病证,能明辨证因,洞悉症结,进而制定温凉同进的治法,使之有反有常,有缓有急,层次井然,可法可从。其处方既取寒热拮抗,又相互照顾,组成“复方多法”的剂型。温凉同进富有反佐之意,古时妇科方如《备急千金要方》白薇丸的姜、桂合白薇,《金匮要略》温经汤的桂枝合丹皮,《证治准绳》奇效四物汤的艾叶与黄芩同用,均是此法,孟河医家运用此法更为普遍,可谓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4.尤重观舌脉诊 孟河医家认为望诊对妇科疾病的诊断尤为重要。其中望舌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妇人之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均是人体脏腑气血生化作用的表现。马培之在《伤寒观舌心法》中专设妊娠舌总论篇,认为“妊娠伤寒,邪于经络……凡医治其妊娠伤寒,必先图其胎,胎安则母子俱安。面以候母,舌以候子,色浓则安,色败则死。叔和云:面赤舌青细寻看,母活子死定应然;面舌俱青沫由出,母子俱死总难弃;面青舌赤沫出频,母死子活定知真,是也。亦有面舌黑俱白,母子多死者,何也?盖谓色不泽,症亦恶也,不知此非舌书之所载,乃余意之所至耳”。
1.重视女性生理病理 妇女以血为本,以血为用,在经、孕、产、乳方面,易耗血伤气,常见阴阳失衡,以虚证为多,加上现代女性工作、家庭压力大。冬令采用针对性更强的女科膏方调治,充分地藏精纳气,调动机体内在真气,激发与提高机体的自卫和抗病能力,以备来年体健正复。中医认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女性延缓衰老应从30岁开始,30岁后,脏腑的生理功能逐步减退。
2.辨证施治,因人制宜 膏方是医生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特点和病情,经过辨证开出来的处方,量体裁衣,克服了中成药、保健品千人一方的缺点。唐慎微谓:“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孟河医家重视症候病机,认为病机为入道之门,为跬步之法,乃治病之要。因此,所开膏方需紧扣病机,辨证施治,纠正女子的阴阳失衡,以平为期。如卵巢功能早衰与精神过度紧张、不合理的生活习惯、环境污染、有病未能及时治疗有关,开膏方就要以补为主,通过进补来调理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
3.组方严谨,平和进补 用药和缓醇正,平淡轻灵是孟河医派的特色,膏方亦然。膏方的药味种类较多,除详审细辨外,用药应平和进补,药味剂量适度,全面综合平衡,主次分明,要气血互补,阴阳兼顾,动静相宜,升降结合,重视脏腑的生克关系,顾护胃气,如此膏方才能恰如其分,桴鼓相应,收到好的临床效果。如膏方易滋腻碍胃,因此在补益药中应照顾胃气,使其运化功能正常发挥,达到生化气血的目的。白术、淮山药、陈皮、木香、砂仁等为常选之药,同时对于有损于脾胃功能的大苦、大寒、大温、大热等克伐之药,用时应慎重,用量宜轻,切忌大剂量应用这类药物,以防败胃、损脾。孟河医派代表性膏方如下。
美容养颜膏:中医整体养颜观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肌肤、颜面之美依赖于整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安定、经络通畅、气血流通。这就是俗话讲的“气色”,在内为气,在外为色。如果五脏六腑患有疾病或处于亚健康状态,那么必定见诸于外,引起色斑、皱纹、面色晦暗粗糙等问题。女性要容颜靓丽,讲究由内而外的美,有针对性地服用膏方,治病和养颜并举,来补益肝肾、疏肝理气、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滋阴润肺、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就能达到养生驻颜的效果。
亚健康调制膏方:生活中常见一些女性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精力透支,容易乏力,心情焦虑,烦躁不安,皮肤老化,没有光泽,缺乏弹性,有的还有黄褐斑,面色憔悴,肌肤灰暗,经常四肢不温,手脚冰凉,腹部胀痛,失眠多梦,还常伴有月经不调等一系列症状。亚健康非一朝一夕,需要进行全面整体的调理。膏方根据体质特点,经过辨证论治,一人一方,或调和阴阳冲任,或益气养血,或活血化瘀,或疏肝理气,或镇静安神,或宽胸理气,或健脾益肾,以改善或消除症状,阴阳平衡,使人体恢复到最佳状态。
不孕不育膏方:中医认为女子不孕,除先天病理因素影响外,主要是后天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而致冲任病变,胞宫不能摄精成孕。卵巢功能障碍和输卵管因素所占比例最大。如卵泡质量不好,难以受精;或是子宫内膜较薄,难以着床;或输卵管阻塞,精卵不易结合。膏方因人施治,补养与治疗双管齐下,以使气血旺盛,脏腑安和,孕育有望。或健脾疏肝,或补肾填精,或清热化湿化瘀,使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为受孕创造良好的条件。
妇科疾病膏方: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失治而成,在冬令拟制膏方“渐图调摄,补中有消,消中有补,缓图缓治”,清热除湿,疏理冲任,扶正祛邪,提高免疫力和卵巢功能。崩漏产后大出血等使气血耗损,气血不足,身体虚弱,且生产后妇女气血大亏,又要负担哺乳的责任,因此产后调理更是膏方的特长。更年期综合征为肝肾阴虚,阴阳失衡,此时宜采取冬令膏方温补肾阳、滋阴补肾来调理脏腑,保护卵巢功能,调整内分泌系统,延缓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