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江苏中医妇科流派

第一节
吴门女科

一、流派渊源

泱泱中华,地域宽广;中医流派,诸子百家。长江三角之洲,阖闾古城苏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苏州作为我国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国的都城,以后历为郡、府、省的首府,是江南的大都会,历史上有“吴中”“吴下”“三吴”之称。吴中医学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鼎盛于明清两代。清代吴中名医唐大烈将苏州地区31位医家的医论、杂著汇编成《吴医汇讲》一书,从此,“吴医”这一名称始行天下,名扬四海。吴门医派的特点有三:名医多、著作多、理论贡献大。吴门医派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温病、伤寒及外科、内科杂病外,吴门女科也是吴门医派的一个重要部分,先贤留下了大量的宝贵遗产。发展至明清时期,已出现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医著。如明代御医薛己,精通内、外、妇、儿、眼、齿、本草等科,其对女科的研究,著有《女科撮要》两卷三十论。清代叶桂不仅为温病学泰斗,其对女科亦造诣深邃,著有《叶天士女科医案》《叶天士女科证治秘方》《临证指南医案妇人卷》。清代伤寒大家徐大椿著有《女科指要》,沈金鳌著有《妇科玉尺》《妇婴三宝》六卷,吴道源著《女科切要》等。现代专门从事女科的主要有姑苏的钱氏女科、昆山的郑氏女科、常熟的邵氏女科、张家港的郭氏女科及吴中相城的邬氏女科等。

1.钱氏女科 钱伯煊(1896—1986),苏州人,祖上三代名医,幼承家训,16岁师从姑苏名医曹融甫(清末御医曹沧洲之子),22岁便悬壶于苏州。新中国成立后,他与葛云彬、李畴人等积极筹办苏州市中医医院。1955年调至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先后在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妇科工作。其外孙女谈勇,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秉外祖父之令读完硕、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医妇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谈勇大弟子许小凤,随师攻读中医妇科学硕、博士研究生,于苏州市中医医院从事中医妇科临床至今30多年,名扬苏城,为吴门女科代表性传承人,其再传弟子有陈宣伊、顾颖、顾灵、朱蕴璞、仰漾、何晓燕、王静、涂春艳、柯逸云等。

2.郑氏女科 是吴门著名的家族世医,自南宋始,流传至今30世,已有800年的悠久历史。郑氏祖籍河南开封,系周宣王弟友(郑桓公)之裔,先代累世策名仕籍,多不胜数,王侯卿相,蝉联栉比。因靖康之变,于建炎三年(1129)率家百余口南渡,定居昆山。郑忆年的五世孙郑公显,得其妻之外祖薛将仕所传医术,专精女科(明郑文康撰《薛将仕祠堂记》),自后乃累世业医,代代相承,历三十世,无有间息。薛将仕为郑氏女科世医之始祖,其医学经验经郑氏后裔整理成《女科万金方》《薛医产女科真传要旨》等医著传世,今存抄本,2011年郑氏女科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三十世开始,郑氏妇科继承工作主要在昆山市中医医院,院内开设名老中医工作室,并建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郑天如、吴纪祖、王晓元、周琴、陈翊、李娟、黄丽慧、丁爱娟、方艳等为第二十九、三十代传承人。

3.邵氏女科 创始于邵荣芝,传于邵幼泉,再传于邵景康,延至邵亨元,乃至后裔邵震为第五代世医。先辈每日诊务繁忙,门庭若市,门诊出诊,不管春夏秋冬、酷暑严寒、深夜清晨,只要患者有需求,定前往诊治。先辈因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有位患者特赠送“妙手回春”匾额一块,红底金字,长约2米,宽约半米许,数十年悬挂堂前,昔在“文革”时期,被作“破四旧”物品而毁灭无影,尚有“大方脉”匾额,亦同遭殃,所有古籍先辈遗迹,均付之一炬,所遗凤毛麟角,实感无奈。

4.郭氏女科 传承至今150余年,创始于清同治年间,高祖父郭生春,始习举业,后从堂兄郭子安习医,研习岐黄,毕生从医。郭子安,太学生,“医学渊深,明于诊断,回春妙术,名噪一时”(《江阴郭氏宗谱》卷七)。曾祖郭汇泰,从堂伯父郭子安习医,先后担任上海爱国女学和梁丰学校校医,后在镇上悬壶行医。郭氏妇科第三代传人郭守朴始渐渐形成独立的理论系统,一生行医,医教严谨,医品高洁,深得众誉,为江苏省首批名老中医。著有医学著作《凤凰治验录》《单方杂萃》,随笔《躄叟见闻录》。郭灿若,郭氏妇科第四代传人,从小学医,深得家传,后从浙江省名老中医宋光济跟师学习。精于各种妇科疾病、内科疑难杂症。郭恒,郭氏女科第五代传人,自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医妇科专业,善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治疗妇科各种疾病。

5.邬氏女科 至今已历百余年,三代传承,精研医经,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因医术精湛,就医者经常是盈门溢户。邬俊才每日白天诊务繁忙,入夜常灯下精研医经,攻克疑难杂症,故诊治危重病症,有胆有识,常能应手奏效,人称“邬铁头一把抓”和“邬一贴”,遗有《济庐医案》一册(“文革”中被烧毁)。邬贞白,邬俊才长子,弱冠随父学医,承家传,以内、妇科为主要治疗对象,尤以妇科最为有名。邬良岗,邬贞白次子,18岁随父学习中医,临证灵活变通,勇于实践,以检验医案之效。在邬氏女科第三代邬良岗之后,有传承人曹雪梅、吴冬红、邹会玲、徐冬艳、邓冬梅、朱艳芳等,秉承邬氏女科的学术经验和思想,发挥中医药在女科中的优势,在苏州相城一带颇有口碑。

二、学术思想

1.重视后天脾胃气血,用药甘温 历代吴门女科诸多医家在诊治女科疾病的临床实践中,强调妇人以血为本,学术思想的共性之一是女科病机重脾胃、冲任、气血。气血为脏腑经络活动的物质基础,若脾胃素弱,后天之源生化乏力;或饮食劳倦、忧思过度,损伤心脾,营血不足;或大病久病,或吐血、下血、堕胎、小产等数脱于血,或哺乳过长过久,以致气血、冲任大虚,脏腑经络失养,功能失常。治疗应强调治病求本,重视后天脾土。遣方用药以甘温补虚为主,惯用四君、四物、六君、补中益气、六味、八味等。

2.兼顾痰湿,每加健脾利湿化痰之品 吴中地带,水湿偏盛,且调补气血、脏腑、奇经之品均为滋腻生痰碍胃之剂,故处方时当须顾及健脾和胃、利湿化痰,有助于改善吴地女子多湿多痰的体质,也有利于对药物的消化吸收。诸家女科临证时常用的健脾和胃、利湿化痰之品有苍术、半夏、白术、茯苓、砂仁、薏苡仁、石菖蒲、枳壳、木香、陈皮等。如邬氏妇科除辨证八纲之外,强调注意气血、痰湿辨证,膏方治疗月经不调、闭经等时,一是健脾化湿浊,二是行瘀化痰湿。

3.处方“轻、清、灵、巧”,避免大寒、大热、逐瘀、峻下之品 吴中历史悠久,风物清嘉,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吴人的气质、习俗、风情、观念以及审美情趣显示出了秀慧、柔和与素雅的特性,故而形成了吴门医派善用轻剂的特色。吴中女子身材小巧玲珑,秉性清静平淡,处方用药更是讲究“轻、清、灵、巧”,避免大寒、大热、逐瘀、峻下之品。如叶桂所著《临证指南医案》、徐大椿著《女科指要》及郭守朴著《凤凰治验录》,一方药味均在5~8味之间。活血化瘀常用当归、五灵脂、生山楂、丹参、泽兰、柏子仁等,鲜用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逐瘀破血之品;通调气机、开郁行气常佐以养肝柔肝,用药轻清,不过用辛香燥烈之品,以免劫津伤阴,耗损肝血;健脾益气不过用辛温或滋腻之品,以免耗伤脾阴或困阻脾阳;行气活血不用破气峻药攻伐,善用理气行滞之品,如当归、川芎、香附、延胡索、丹参等,于“平淡之中见真情”。如郭氏妇科用药轻扬灵动,方剂药味轻少,崇尚“轻可去实”,以免有违药伤正气之古训。

4.强调奇经八脉,倡导运用血肉有情之品 清代名医叶桂,不仅为温病学泰斗,也为杂病大家,对女科亦造诣深邃。所著《临证指南医案》一书卷九中收集女科病例200余例。他认为,奇经八脉为妇人经脉之根本,如其论及月经生理时云“思经水必诸路之血,贮于血海而下。其不致崩决淋漓者,任脉为之担任,带脉为之约束,维跷脉之拥护,督脉以总督其统摄”;论及不孕及崩漏病机时云“不孕经不调,冲脉病也”“肝肾内损,延及冲任奇脉,遂至经漏淋漓”;治疗奇经八脉从脏腑论治,尤其是肝、肾、脾、胃。叶桂遵循“女子以肝为先天”,奇脉阴虚,从足厥阴肝经论治,且谓“肝血阴虚,木火内寄,古人温养下焦,必佐凉肝坚阴”,常用生地黄、枸杞子、白芍、紫河车、白薇、黄柏等;若奇脉虚寒,无有储蓄,经水一月两至或几月不行,暖益肾肝主之,常用人参、紫河车、肉桂、紫石英、艾叶、小茴香、当归、熟地黄、白芍等。“夫冲任血海,皆属阳明主司”,冲任虚寒,从阳明而治,扶持中土,望其加谷,四君子汤主之,加半夏、苏梗、枳壳等。叶氏医案中,按奇经八脉辨证立法、遣方用药者占1/2以上,尤重冲任,治疗倡导运用血肉有情之品(紫河车、龟甲、鳖甲、鹿角、阿胶等)。后世诸多吴门女科医家的医案、医话中不乏对调补奇经八脉、运用肉有情之品的精辟论述。

5.轻以祛疾,善用单方验方 秉承吴门医派处方“轻、清、灵、巧”的特点,吴门女科医家善用单方验方治疗女科疾病,轻以祛疾。如钱氏女科继承家传衣钵,治疗女科疾病喜用单味中药研为细粉,另行冲服,增加疗效。单方验方轻以祛疾机制在于:①芳香药物其气辛窜,直通经络孔窍,若入药久煮,则伤其通经通窍之性,故在用某些芳香药物时常研末冲服。②某些贵重药物如鹿茸、鹿胎、真麝香等,如入汤剂煎煮,恐需量大而造成浪费,用小量研粉另冲,则量小而力专。③病情紧急,如果汤剂煎服恐耗时延误病情。女科有不少紧急情况如痛经剧烈、崩漏失血较多等症,用中药研为粉末,常备不懈,临床常常有救急之妙用。④许多常用药直接冲服更易被胃肠吸收。如郭氏妇科郭守朴专门著有一本《单方杂萃》,常用单独一味,或者配合少许两三味药物,治病能得奇效。

6.从心论治妇科病 心居上焦,肾居下焦,在生理上,心阳宜下交于肾阴,肾阴宜上济于心阳,阴阳彼此协调,此谓水火互济。故郑氏女科擅用交济心肾法,调节心肾阴阳的升降,通过宁心安神,使经血下行,胞脉流畅,通过清心降火,使胞脉宁静,行归藏之功。妇女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等方面,最易伤血,“血常不足,气常有余”,表现为善怀而多郁、肝气不舒。阴血暗耗,心失血养,肝失血涵,心火偏旺,肝火偏亢,心为肝之子,子病累及母,心肝两火最易交炽为病,扰乱神明。所以在临床中非常注重心肝两脏在调节妇女精神神志中所起的作用,清心泻肝。还有补养心脾法,心主血,脾主气,心藏神,脾主思,心脾两脏有相互资生的作用。思虑过度,心脾亏虚,心火独亢则月经错乱失常,补养心脾,心火自宁。

7.强身与治病并举,善用膏方调治 苏州位列商业消费城市由来已久,城内绅士居多,城郊经济富庶,百姓人家冬令都有服用滋补膏方的习俗。膏方是在整体观念的原则指导下,兼顾复杂的体质特征和病情特点,用药药味较多,看似庞杂,但并不是“杂乱无章”。它是以辨证为依据,理法为准则,合理配伍用药,可能是数方组合,但君臣佐使,各司其职,互相协调,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平衡,具有强身与治病并举、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作用。

三、膏方特色

明清特别是清代以来,吴门女科膏方的运用有着独到的理论阐述和实践经验。承续唐宋以前膏方调治理念,强调“阴平阳秘”“辨证调治”,强调膏方的功效不仅是强身延年,更重要的是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个体化调补,尤其适合亚健康患者,视患者体质,施以平补、清补、温补、缓补、峻补等补益之剂,未病先防,己病防变。同时,提出“时令进补”“四季调补”的理念,认为膏方调补冬季最宜,而四季皆可,这成为吴门女科膏方的一大特色。

1.适应证 吴门女科膏方主要运用于三大类妇女:一是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脾胃虚弱,表现为月经后期、闭经、经水早绝、月经量少、不孕、滑胎等,运用膏方补肾健脾,养血填精;二是正气亏虚,邪气乘虚而入的慢性病患者,如痛经、带下、妇人腹痛、癥瘕等的调治,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三是亚健康患者,《经》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环境及工作压力等因素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女性未能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而调节摄生,过度的消耗,失去阴阳平衡。故而需运用膏方调治,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

2.处方法则 膏方是在整体观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体质特征和病情特点,辨证调治,平衡阴阳。在此基础上,吴门女科膏方处方原则尚有如下特点。

(1)燮理阴阳,平调脏腑:燮理阴阳重在补肝肾之阴、温脾肾之阳、调节心肾(水火)阴阳平衡。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概括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肾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滋养、濡润作用;肾阳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推动、温煦作用。肾阴和肾阳,又称元阴和元阳、真阴和真阳,是机体脏腑阴阳的根本,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维护着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正如《景岳全书·命门余义》说:“命门为精血之海……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所说的命门实即指肾,故补肾燮理阴阳实乃平衡体内阴阳的根本。如邵氏妇科确立了“阴阳平衡、虚实平衡、气血平衡、脏腑平衡”的四大膏方调理原则。

此外,心在《易经》理论中归于离卦,属火,肾归于坎卦,属水。水火相交,心肾既济,则能维护人体正常的阴阳平衡。如清代医家唐容川说:“火者,离之精;水,坎之气;化生人物,全赖水火……所以后天功用全在水火,人身心配离火,肾配坎水。”故滋肾水、降心火亦乃平衡体内阴阳之大法。常用药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白芍、枸杞子、紫河车、菟丝子、川断、桑寄生、杜仲、巴戟天、肉苁蓉、肉桂、川连等。

(2)益气养血,调畅气机:女子一生与男子有异者,在于经、带、胎、产、乳,此皆与阴血有关,正如薛立斋所说:“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在男子则化为精,在妇人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血为气之母,血和气相互资生,相互依存,故有“血之与气,异名而同类也”。生育期的女子常处于气血虚弱的病理状态中,益气养血可作为女子冬令调补膏方的常法。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故在益气养血之时必须兼顾行气活血。以补益为主,补而不滞,通补兼用,因势利导。常用药有生炙黄芪、炒党参、太子参、白术、当归、熟地黄、白芍、山药、丹参、赤芍、五灵脂、生山楂、制香附、枳壳、玄胡等。

(3)宁心疏肝,安神定志:精神情志是生命活动中心理活动显之于外在的表现,隶于“神”之范畴。神,即心(脑)之神。《黄帝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也”“心藏神”“心者,精神之所舍也”“心主神明”,均阐明心(脑)是主宰和蕴藏神明的重要器官,人的一切精神、情志、意识、思维活动均由心主导。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及情志。机体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心主神明、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神志安定。女子素多忧思抑郁,加之生活及工作压力等因素,气机失于调畅者众多,宁心疏肝、安定神志尤为重要。常用药有五味子、酸枣仁、合欢皮、灵磁石、川楝子、广郁金、丹皮、丹参、钩藤、生麦芽等。

(4)健脾和胃,利湿化痰:吴中地带,水湿偏盛,且调补脏腑、气血、阴阳之品及膏品均为滋腻生痰碍胃之剂,处方时当须顾及健脾和胃、利湿化痰,有助于改善女性患者多湿多痰的体质,也有助于患者对膏方的消化吸收。诸家临证时常用健脾和胃、利湿化痰之品,有苍术、白术、砂仁、薏苡仁、枳壳、木香、山楂、陈皮等。

3.开路药 一般在膏滋处方前,首先给予患者“开路药”。即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四诊合参,进行辨证分析,在确立膏方处方原则及治疗方法后,开给患者7~14剂汤药开路。这是吴门女科膏方的又一特色。“开路药”的作用有二:一是为服用膏滋创造充分消化吸收的条件。如有的患者有消化不良、脾胃不和的症状,如一味进补,盲目投服膏滋,不仅不利于滋补药发挥作用,反而有影响消化、阻碍脾运的副作用。健脾理气导滞的“开路药”可起到调理脾胃的功能,达到服用膏滋后补而不滞的目的。二是作为开好膏方的辨证依据。在膏方前试探性地辨证调补一、二诊,观其服药后的反应,确立患者阴阳气血的虚实、五脏六腑的偏颇而制定出补阴补阳、补气补血等方法,或攻补兼施,或补中寓泻,随证变化,合理处方。 Qvyh5YjR7GI7bluEgFVI3gOba9emCm0Ud9oKA/AwWyYwZhffgJXByAWAje+EsbL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