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陈木扇女科

一、流派渊源

陈氏中医世家,源起后唐汴梁之陈仕良,陈木扇女科始自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之陈沂,集唐宋之精华,发古今之幽篁,源远流长,历时千年,代有传人,名医辈出,相传已二十余世,后逐渐分为钱塘、石门、海宁、桐乡等几支。陈木扇女科以其传承时间长、分布广、影响大,在中医妇科史以及地方医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1.陈沂 字素庵,建炎丁未年(1127)随高宗南渡至临安,治康王妃吴氏之危疾有奇效,得赐御前罗扇,以随时奉诏出入宫禁,“金衙阍侍皆不得阻”。陈沂仕至翰林院,敕授翰林院金紫良医,督学内外医僚,著有《陈氏女科秘兰全书》及《素庵医要》等书。子孙世传其术,皆以木扇表其门派,木扇上刻有“宋赐宫扇,陈氏女科,君惠不忘,刻木为记”16字,被世人冠以“陈木扇”或“木扇陈”之称。

陈沂后代以医为业者,南宋有陈静复、陈清隐,元以后有陈玉峰、陈仪芳、陈明扬、陈南轩、陈东平、陈恒崖(即方志记载的陈惟康)等。陈恒崖生陈林和陈椿。陈林号杏庵,于天顺庚辰年(1460)钦取供职太医院,生陈谟、陈诰。陈谟任顺天府(今北京)医学大使,卒于任上,其子陈鼎、陈鼐均为太医院医士。陈椿号橘庵,生陈赞、陈谨、陈言及陈谏。

2.陈谏 明嘉靖(1522—1566)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直之,号荩斋,陈椿之子,陈沂“九传而至荩斋翁”。陈谏精通医术,著有《荩斋医要》传世。钱塘陈引泉、陈引川,为陈谏之孙,皆继承祖业。

3.陈谢 字左山,明万历(1573—1615)人,祖籍钱塘,后迁居石门(今浙江桐乡),医名盛极一时,治病多验,闻名遐迩,为“郡县妇科之冠”“石门陈氏妇科之第一人”,著《女科秘要》,但仅为家藏秘本,流传较少。

4.陈梦熊 清初人,字宇春,继承家学,博通经典。梦雄之子陈德潜亦有医名。

5.陈善南 字嘉言,为陈沂第二十世裔孙,于清道光间(1821—1850)以陈木扇女科享盛名,续补《陈氏女科秘要》。善南之子陈宜南继承祖业。

6.陈维枚 宜南之子,字叔衔,为陈木扇女科第二十二世祖。熟谙典籍,博通诸家,一直在海宁长安行医,以妇科著称,为晚清时期杭嘉湖地区女科之冠,誉称“八百年世医”,与当时葛载初、姚梦兰、大麻金子久等齐名。叔衔传其子嗣叔、堂侄韶舞及堂侄孙筱竹等。

7.陈韶舞(1899—1976) 字善,号相庄老人,浙江省桐乡市高桥镇相庄村油车埭人,第二十三世裔孙。受业于堂叔叔衔公,治学严谨,尽得叔衔公精传,熟读经典及嘉言公所著《陈氏女科秘要》,旁通各家学说。擅内科,专长妇科,精于临床。诊治疑难杂症及妇科经、带、胎、产诸病,每奏奇功。留有医案手稿四卷,“月经病篇”已由其后人陈学奇整理出版。

8.陈大堃(1926—1991) 字锦江,陈韶舞子,幼承庭训,深得家传,12岁随父亲学中医,15岁遵照父亲“博众长,跟名师”的嘱咐,师从崇福名医吴浩然(费伯雄之再门人),拜师学艺3年后悬壶乡里。陈大堃临证广众博采,不拘一家之说,享誉方圆百里,临床多奇效。20世纪80年代,在中医类期刊先后发表《陈木扇女科学术经验》《痛经与闭经》《陈韶舞治疗崩漏经验》《产后急诊治验》《滋水涵木法治疗月经过多》等相关学术论文。

陈学熹(1952年生)、陈学奇(1958年生),陈大堃之子。陈学熹现于桐乡、海宁一带行医。

陈木扇女科经过二十五代人的传承,已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第二批全国流派工作室。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陈学奇为陈木扇女科第二十五世嫡传和代表性传承人,第二十六代传承人也在不断培养成长中。

二、学术思想

陈木扇女科流派学术思想一脉相承,推陈而出新,如《素庵医要》和《荩斋医要》中的诸多学术思想至今仍被中医妇科所引用,“妇人诸病,以调经为先”“逐月养胎论”“清热凉血安胎法”等学术观点的提出,不仅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理论,更促进了中医妇科的发展。

1.审病求因,首重“问”诊 陈氏治病主张详察四诊,当首重问诊。认为妇女经、带、胎、产之病,隐曲七情之疾,常羞而不肯直言,须耐心询问,或旁侧了解,始能查出病因,方能审病求因、治病求本、审因论治。故先祖仿景岳十问,自编《陈氏女科十问》:一问婚姻二孕育,三问经候四带下,五问饮食六问便,七问寒热八问眠,九问旧病十问因,结合四诊详审辨。

2.治妇人病,调经为先 陈氏认为妇科经、带、胎、产、乳、杂诸多病症,皆与月经失调相关,调经在中医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陈氏对月经病的认识及分类颇多创新,《陈素庵妇科补解》将月经病列为开卷之篇,且说:“妇人诸病,多由经水不调。调经然后可以孕子,然后可以却疾,故以调经为首,序于安胎,保产之前。”后世妇科医籍,多以此编列。该书调经门中:“女子经血宜行,一毫不可壅滞……多则病,少则亦病,先期则病,后期则病,淋漓不止则病,瘀滞不通则病。故治妇人之病,总以调经为第一。”“因病而月经不调者,当先治病,病去经自调;经不行而后病者,当先调经,经调病自愈。”等至今还指导着临床,为后人所广泛运用。

3.陈氏调经,以“和”为法 陈木扇女科第二十四代传人陈大堃认为,月经病多由气血阴阳失和,肝脾肾虚损为主,宜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妇人体质娇嫩,不耐攻伐,调经当以“和”为法。“调和气血,调和阴阳,调和脏腑”是陈氏调经的特点。

(1)调经以“调和气血”为先:陈氏调经,最重“调和气血”,早在《陈素庵妇科补解》就提出了“调者,使之和,而无过不及也;调经者,以调和气血为先,切忌攻伐太过”的学术观点。认为调其气则血自行,在养血药中常配以补气行气活血之品,养血以行气,善于灵活运用补气养血、行气活血以调经,达到气血同调、气血平衡之效,临床上常用八珍汤、柴胡疏肝散、红花桃仁煎等加减。

(2)调经以“调和阴阳”为要:陈大堃认为,调经应遵循“善补阳者,阴中求阳;善补阴者,阳中求阴”,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女子属阴,易于耗血伤阴,如崩漏患者,易耗伤阴血,血虚生热,迫血妄行又可加重出血,以阴虚阳亢为多。因此,崩漏复旧调经方中,常以养阴清热为主,但过于寒凉要防日久阴损及阳,宜阴阳同补,在大量的补阴药中,加一二味补阳药,“扶阳以补阴,育阴以涵阳”,使五脏得养,精气两益,达阴阳平衡之目的,这才是治理崩漏的关键。如痛经,对一些素体阴虚内热肝火旺的患者,平肝务先养血,血充则肝自柔;亦即抑木务先滋水,水足则木得涵;潜阳务先养阴,阴平则阳自秘也。

(3)调经以调和脏腑为主:陈氏治疗月经病,常以“治肾为本,兼调肝脾”为主。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重先天以补肝肾为之本,常用左归饮、右归饮、知柏地黄丸等;养后天健脾胃为之要,常用四君子汤、人参白术散、人参养胃汤等。调经在治肾兼顾肝脾的基础上,注重气血、阴阳平衡,使气血调和,月经如常。

(4)调经用药以“和”为期,切忌攻伐太过:陈大堃认为,治月经病以“调”“和”为主,用药不宜过用大辛大热、大苦大寒、破气散气之峻药,即使选用,也注意炮制。行经期的活血通经之药,以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益母草等为主,忌用苦寒辛散之品,以免留瘀,使月经常淋漓不尽或导致痛经、闭经等;调经勿以活血破血太过,强调活血祛瘀生新,又如崩漏治疗中喜用黄芪炭、生地炭、蒲黄炭等炒炭存性,既留其原有药性,又除其寒温之弊端;调经勿以理气过于香窜,宜用玫瑰花、佛手之类。

(5)疗妇人疾,重先天,养后天:陈氏治疗妇科病,常以治肾为先,肝肾并论,同时又着力推崇东垣,将其重脾胃之说充实于妇科。陈氏治疗月经病、安胎、胎前杂病、产后病、经断前后诸症等,常用治肝肾兼以调理脾胃的方法。如用滋水涵木法为主治疗肝郁化火之痛经、经行量多、经水淋漓、崩漏,以及痉病、眩晕、恶露淋漓等每收奇效,用药之中常加补益脾胃之药,如月经过多或淋漓不断之后期,可加健脾统血之药而收效。

(6)开郁化痰,创调经之新法:陈氏认为“妇人多居闺阁,性多执拗,忧怒悲思……一有郁结,则诸经受伤”,提出了“以调气开郁化痰为主”的治疗法则。陈氏在《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水不通痰滞方论》曰“有妇人体肥脑满,积痰生热,热结则血不通,宜用四物合二陈汤导痰行血”,创建了因气郁痰凝而导致妇科疾病的理论,闭经患者属肥胖者,常在调经中佐以二陈汤等化痰之剂。

(7)清热凉血,系安胎之秘诀:陈氏安胎在常用补益气血肝肾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清热凉血安胎”的理论。陈木扇女科认为,妊娠一月,足厥阴肝经养胎,肝五行属木,木易生火;妊娠二月,足少阳胆经养胎,相火寄于胆,相火动则血热妄行而胎动不安;妊娠三月,手厥阴心包络养胎,手厥阴心包络,相火也,相火乘欲火,欲火引相火,则血易动而妄行。认为胎漏胎动不安,多因阴虚内热,热扰胎元而致,提出“清热凉血,系安胎之秘诀”。

(8)产后疾病,皆从气血:妇人产后百脉空虚,陈氏女科认为产后“皆从产后气血二亏,参求用药”。治产后诸病,应以大补气血为先。常以黄芪当归补血汤合生化汤化裁加减治疗产后诸症,补虚不留瘀,袪瘀不忘虚,使其正复邪除。

三、膏方特色

陈木扇女科膏方早在《素庵全书》中已有记载,如书中的回天大补膏益气养血,滋阴清火,润燥生津,治疗虚损血枯;大补二天膏滋肾补脾,治室女天癸已至,复止不来;三才固本膏疗妊娠胎瘦不长等。

陈韶舞、陈大堃常称膏方为“膏滋药”:“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溢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故俗亦称膏滋药。”认为这个“滋”就是润物细无声,慢慢地缓补。强调膏方用药,宜结合个体的虚实夹杂之病理和生理差异化状态处方用药,立法应力求平稳。

陈学奇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应用膏方养生治病30余年,提出膏方应以中医平衡观为总则,注重人体“阴阳平衡、气血平衡、脏腑平衡”,且在妇科的临床运用中又有所侧重;临证既要考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要使其滋而不腻,补而不碍,通过“滋补”调整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形成了陈氏女科膏方的一大特色。

1.平衡阴阳,调理气血和脏腑 陈氏认为,妇人体质娇嫩,不耐攻伐,膏方应结合妇女生理病理特点,根据调经、求嗣、止带、产后之不同,着重辨其属肾、属肝、属脾之异,在气在血、在冲在任之别,结合个体差异,通过遣方用药来调整人体的动态平衡。

(1)平衡阴阳:陈氏膏方以调整阴阳平衡为期。女子属阴,女子的经、胎、产、乳四阶段都易于耗血伤阴,阴亏则阳易亢,调理女子疾病和养生常宜养阴为主,同时在大量滋肾益阴的补阴药中加少量补阳药,“扶阳以配阴,育阴以涵阳”,使阴阳互生,以达阴阳平衡之目的。如对老年妇女的慢性膀胱炎患者,膏方中可常有金匮肾气丸加减,对卵巢功能早衰的患者,膏方中常有左归丸、右归丸加减。

(2)调和气血:若“气血不和”则“百病乃变化而生”,陈氏膏方强调“治气必治血,治血必调气”,常以八珍为主,重视补气养血。气盛则血充,擅重用黄芪取其“气能生血,为气之母”之意,当归味甘而厚,养血和营,补血以载气,归、芪常常配对应用。同时,加香附、柴胡、香橼理气,通补兼施,使气血调畅,可收到良好效果。

(3)调理脏腑:陈氏妇人膏方调理,强调先后天同治,在补养肝肾的基础上又重健脾胃。如调理月经过少、月经过多、崩漏、不孕症等,都以健脾补肝肾为其常用之法,四君与左归、右归同用,以调整脏腑之平衡。

总之,陈氏妇科膏方通过补气血,调整阴阳,补益脏腑,以扶正祛邪,却病强身。

2.处方用药四大侧重点

(1)妇女少、中、老年膏方,量体用药。如老年人脏气衰退,气血运行迟缓,膏方中多佐行气活血温通之品;妇女经、带、胎、产及杂病按女性少年、中年、老年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来施治,少女时期主重肾,中年时期主重肝,老年时期主重脾。

(2)膏方离不开健脾运脾。膏方多补益,易壅滞脾胃,阻碍运化吸收,宜在膏方中加健脾益胃之药,脾胃健运,方能使膏方功效彰显。

(3)膏方以补虚为主,当兼顾他症,或消补兼施,或通补并用,“祛邪”当随证施变,或佐理气化痰,或佐活血祛风,或佐疏风通络之品,以达寓治于补之中。

(4)用药以和为贵,慎用刚燥之品。妇女常处于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状态。气有余便是火,治当用平和调养之剂为佳,如膏方过用刚燥之品,则容易动火,耗血伤阴,尤其是崩漏、月经过多等患者。

3.陈氏膏方的处方组成、用胶特点

(1)膏方组成:陈氏膏方常以补益、对症治疗、健脾和胃、辅料四大类组成。补益类当居3/4以上;对症治疗类以祛病消症状为主,兼顾祛病和滋补,用药占1/5或1/6,也有个别不用此类药;辅助类以理气健脾和胃为主,用药占1/8左右,以疏补结合,加强吸收,达到补而不滞的功效;辅料类主要包括根据体质定的收膏的胶类,调味的糖类、酒类等。

(2)陈氏膏方甘饴,慎用腥燥:制膏时除加入蜂蜜、饴糖、冰糖、木糖醇(糖尿病患者用)等调味以外,尽量避免味较苦或有腥臭味的药物,以免影响服用者的食欲而导致消化不良。

(3)膏滋长服,避用毒药:因膏方需长时间服用,一般不用有毒或含重金属的药物。

(4)用胶特点:喜用阿胶、龟甲胶、鳖甲胶、鹿角胶、黄明胶,阿胶几乎每人必用。因女子以血为根本,阿胶重补血,阴虚加龟甲胶或鳖甲胶,阳虚加鹿角胶,脾胃虚加黄明胶,用胶总量大多在250~500g。兼有脾胃运化功能不足者,用胶总量控制在150~250g,以免碍胃。 qcmJtnKuUbploqfdnzQxO4xRrR9fDXdCGOy+vb4njZLtI/EI1k8mnlsx8Ugyph+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