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氏妇科流派源起绍兴钱氏女科,钱氏女科世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之石门槛,故又称“石门槛女科”。
据《语肥堂钱氏族谱》载:“第十一代(北宋末年)始操女科业,为钱氏女科之鼻祖也。”石门槛为钱氏世居之所。《嘉庆山阴县志》亦载云:“钱氏,自南宋以来,代有名家。至家垌,而荟萃先世精蕴,声远播焉。”钱家垌,字承怀,为钱氏第十四代孙,承先祖业,继世医志,撷前人之精华,参切身之体验,医名益盛。钱氏素来传子而不传女,直到清代,十九世医钱宝灿破除陈规,收授外姓徒弟二人,一为绍兴徐绍忠,一为杭州何九香。何氏上承山阴钱氏之学,至今已有百六十余年,嫡传四代,医术精湛,仁声远播,桃李天下,橘井生香。
1.何九香(1831—1895) 第一代传人,钱塘(杭州)人,师从清代绍兴名医钱宝灿,深得其传,1851年即悬壶杭州石牌楼,设何九香女科诊所,并附设药店寿山堂,擅长妇科,屡起沉疴。曾治愈浙江巡抚千金之顽疾,在杭城医名大噪,为何氏妇科创始人。何九香更具仁爱之心,对家境困难者,不仅免收诊费,更送汤药,患者接踵而至。
2.何穉香(1870—1949) 第二代传人,何九香之子,继承衣钵,医术精湛,热心于中医事业,曾担任杭州国医公会执行委员。其时民国政府试图推行取缔中医议案,何穉香发表文章,大声疾呼,争取中医地位。抗战时期,1937年杭州沦陷,举家迁往上海,在天津路、卡德路(现上海石门二路)开业。上海沦陷后回杭临诊,载誉沪杭。
3.何子淮(1920—1997)、何少山(1923—2003) 第三代传人,何子淮为何穉香长子,幼承家训,尽得真传,1954年向国家捐献何氏秘方“定呕饮”,获政府嘉奖。何子淮13岁起即侍诊于何穉香左右。1934年考入浙江中医专门学校,1937年就读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得当时院长朱小南亲临教诲。1955年参加广兴联合中医院(杭州市中医院前身)工作。1983年被评为浙江省名中医,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荣誉证书。在医术上推崇仲景辨证论治体系,博采陈自明、张景岳、傅青主等诸家之长,法古不泥古,将何氏妇科流派推向高峰。其一生著书颇丰,多篇文章收录在《当代名医临证精华》中,编著出版《何子淮女科经验集》《各家女科评述》等专著。
何少山为何穉香次子,早年就读上海大同大学化工专业。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何少山目睹贫苦百姓缺医少药,饱受疾病煎熬,毅然弃工从医,在祖传父授、业有所成后,于1948年悬壶临诊于杭州石牌楼女科诊所,医技精湛,声名鹊起。1952年,杭州市成立了华东第一家中医院——广兴联合中医院。1955年,在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名中医叶熙春的举荐下,何少山担任杭州市中医院管委会主任,兼任妇科负责人,主持全院及中医妇科工作。1988年被评为浙江省名中医,1996年被评为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独创的“温通疏补法”治疗流产后继发不孕取得显著的疗效,撰写《论温阳止崩》等20余篇论文,其继承人整理出版《何少山医论医案经验集》。
4.何嘉琳(1944年生)、何嘉琅(1945年生) 何嘉琳为何少山长女,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作为何氏妇科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1968年留任杭州市中医院中医妇科工作至今,1988年担任中医妇科主任,1991年作为学术继承人师从伯父何子淮,医技日增。1998年被评为浙江省名中医,为全国第三、四、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国医名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全国第一、二批中医学术流派建设项目浙江何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杭州市中医院终身学术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最美中医”,2018年度获“最美杭州人”称号,2020年度获“杭州工匠”称号。兼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妇科流派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传承分会专业委员会顾问,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何嘉琳既集何氏妇科大成,又善融汇新知,厚积薄发不断开拓,何氏妇科医名日隆。何氏妇科流派的发展也推动了杭州市中医院中医妇科的学科建设。目前该科室已成为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专科,浙江省中医妇科重点学科,杭州市高峰学科,在全国妇科界具有一定影响力。
何嘉琅为何少山之子,1982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1990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意大利传播中医文化,凭借其精湛的医术,在意大利享有较高的声誉。现为罗马大学第二医学院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和浙江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同时担任意大利中医学会主席,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副主席。为中意两国卫生及文化交流做了大量细致工作,曾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突出贡献奖”,2015年获“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何氏嫡传第四代从事中医妇科工作有7人,何子淮一子何嘉言系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一女何嘉珍为主治医师,虽均已退休,但仍坚持出诊,为病家服务,何少山子女中除长女何嘉琳外,两子何嘉琅、何嘉琪医师均在意大利罗马行医,次女何嘉玕在杭行医,小女何嘉瑛在美国亚特兰大行医。四代外姓弟子中有傅萍、陈少春、陈颖异、胡章如等,均已成为妇科名家。
5.章勤(1965年生) 何氏妇科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何少山学术继承人,何嘉琳全国名中医工作室负责人,浙江省名中医,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兼任浙江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杭州市中医药协会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生殖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妇科流派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生殖医学分会副会长、妇科分会常务理事等。融汇中西,兼收并蓄,既学有渊源,又博采众长,在社会上已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在传承何氏妇科经验的同时,带领团队开拓创新,学科建设带动了科室业务发展,门诊人次及出院人次逐年攀升,社会影响力亦与日俱增,成为行业内的翘楚。所带领的科室更是医院的品牌科室,2019年8月牵头建设的“不孕不育中医药防治中心”入选第二批浙江省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中心建设项目。是长三角妇科流派联盟首任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妇科联盟牵头人。
第五代传人中崔林为何嘉琳全国第三批继承人,杭州市名中医,赵宏利、王素霞为何嘉琳全国第四批继承人,分别为杭州市名中医、杭州市首届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汪慧敏师从何嘉琳,现为香港中医学会主席,叶一平、江伟华、陈浩波师从何氏,已成为浙江省名中医及温州市名中医。六代传人业已成长,有些已成为杭州市青年名中医。
何氏女科遵循辨证论治、天人相应原则,以肝肾为纲,重视脾胃,补虚与治病并举,在脏腑、经络辨证论治基础上,重视天癸、冲任、胞宫的调养。
1.重三阴,治从肝、脾、肾 肾为先天之本,主蛰,精之处也。肾中精气充盛,封藏守职,开阖有度,则月经按期而至,色质正常;肝主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肝之疏泄条达,藏血之机必依赖肾之滋养,肾精之生,必赖肝之疏泄而入藏于肾。脾生血、统血、摄血,运化气血,吸收精微,从而全身气血充盈,统摄有度,经血有源。先天之精必赖后天之精的滋生,脾的运化功能,除需肾的温煦,还需肝的疏泄条达,才能统摄有度。“女子以血为本”,肝、脾、肾三脏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相互滋生,才能完成从生化运行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作用。气血充沛,则经、孕、胎、产、乳正常,反之则妇科疾病屡起。因此,何氏膏方在脏腑辨证基础上,注重肝、脾、肾三脏的调治。
何氏膏方的补肾之法,推崇张景岳的阳中求阴及阴中求阳。在治疗肾阳不足证时,常在温补肾阳药中加温润填精之品;在治疗肾阴不足证时,常在滋补肾阴药中配伍益肾填精药。在膏方中选用仙茅、杜仲、续断、菟丝子、覆盆子、怀牛膝等培补肝肾,养血益精之品。
其调肝之法,将独创之“调肝八法”融入膏方之中,常以丹皮、栀子、桑叶、川楝子、郁金等通肝经,化瘀血;柴胡、香附、佛手、香附、玫瑰花、月季花等疏肝气,解肝郁;钩藤、天麻、菊花等清肝火;龙骨、牡蛎等平肝潜阳;酸枣仁、当归、白芍、何首乌、枸杞子、桑椹子等养血柔肝。肝气顺和,则血脉疏畅,正所谓“调经肝为先,疏肝经自调”。
其调脾之法,谨守膏方有平补、调补、清补、温补、峻补之别,慎用大苦、大寒、大热等克伐之品,以免遏郁中阳,还适量加入健脾开胃之品以畅通道路,预培中焦。常用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人参、黄芪升阳培中,山楂、陈皮、麦芽等和胃消积,砂仁、广木香、枳实、绿梅花等行气消滞。
2.调冲任,疏补并举 何氏妇科独创调冲十法,被高度概括为“辨证准确的调冲之法”,是何氏妇科诊治妇科疾病的基本原则。冲脉乃血海,调节十二经及五脏六腑之气血,主经水,涵养精血;任脉乃阴脉之海,主胞胎,冲任充畅则气血和调,经候如常。调冲任常循“疏补并举”之法,疏者乃疏散凝滞,复原经脉气血调畅之本。冲任气机迟滞则血行不畅,日久则成痛经、月经后期、闭经、不孕、崩漏、癥瘕等妇科疾病。常选逍遥散、乌药汤、开郁种玉汤等理气行滞;苍附导痰丸、温经化痰汤、二陈汤等化痰湿导积滞;或方中加用当归、川芎、藏红花、益母草、小胡麻等养血活血之品以调经。补者乃养血滋源,填补奇经之意,对于精亏血少,奇经不足之闭经、卵巢功能早衰、不孕患者,常予育麟方、河车大造丸、左归丸、右归丸、龟鹿二仙汤等辛甘温补,充养奇经。临证时,往往病有夹杂,虚实寒热兼见,制其动则静宜凝,补其虚则实更壅。何氏主张制膏时用芳香流动之品宣散气机,畅通经脉气血运行的同时,用甘润补虚之品养精填液,充养奇经,一动一静,疏补并施,填充奇经,梳理冲任,方能奏效。
3.理阴阳,以衡为期 脏腑阴阳失调是妇科疾病的发病本源,调理阴阳,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是膏方运用的宗旨。“肾寓真阴真阳,为一身阴阳之本。”肾之阴阳失调尤为重要。肾阴不足,或表现为滋润不足,而见月经后期、量少、闭经、眩晕耳鸣、形体消瘦、咽干舌燥等,或表现为阴不制阳,虚热内扰,而见月经先期、过多、崩漏、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盗汗不寐等。制膏时若虚热不甚则以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瓜石丸、沙参麦冬汤等滋补肾阴为主,虚火较甚则以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滋阴降火为主。肾阳不足则表现为月经质稀色淡、神疲倦怠、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宫寒痛经等,治疗时常以右归丸、温经汤、肾气丸等补益肾中真火。此外,何氏常根据阴阳偏胜,在用鹿角霜、紫河车、巴戟天、杜仲等补肾阳药的同时,加入天冬、石斛、黄精、墨旱莲等补肾阴之品,以求达到“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的良效。
何氏妇科流派学术思想鲜明,治疗特色独特,疗效卓著,载誉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外。追溯何氏妇科历代传人,自何穉香起即有膏方医案的相关记载,后经何氏妇科历代传承人的薪火相传,何氏膏方历久弥新,蓬勃发展,其在诊治月经病、不孕症、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痛经、围绝经期综合征、产后病、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等妇科病,以及调理亚健康、治未病等方面独具建树,疗效卓著,故而冬令时节,求膏者众多。
1.传承验方,尊古不泥 对肝肾亏虚,冲任失调之月经过少、经水早断、不孕者,取养精育胞汤(菟丝子、覆盆子、紫石英、炒白芍、丹皮、枸杞子、太子参、墨旱莲、女贞子、甘草、淮小麦、大枣、葛根、天冬、麦冬)补益肝肾之精,养心血而安神志,全方寓“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补后天而滋先天”之意,亦可用于围绝经期出现潮热盗汗者。肾阳亏虚,气血不足之月经后期、闭经、不孕、滑胎者,取益肾毓麟方(紫石英、菟丝子、覆盆子、当归、川芎、紫河车、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熟地黄、枸杞子、党参、黄芪、生甘草、香附、丹参)补益肾阳,温暖胞宫,调和阴阳,共济后天,经临床观察,此方运用有促封闭抗体低下转为正常之效。肾阳不足所致不孕症、崩漏、月经先后不定期、崩漏者,则可取麟珠丸(鹿角片、淫羊藿、菟丝子、覆盆子、细辛、炙蜂房、当归、川芎、枸杞子、巴戟天、石楠叶、紫石英、蛇床子、韭菜子、紫河车)益火之源,此方聚力下焦冰寒之地,驱散阴寒,调和阴阳,使肾中真阴真阳平衡,胞宫得暖,冲任得复,气血通畅,血海按时满溢,月事以时下,易于摄精成孕。
2.因人制宜,灵活施治 “少年治肾,中年治肝,老年治脾”,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何氏妇科在膏方选方用药上有所侧重。肝藏血而主疏泄,肾藏精而主封藏,肝木肾水,母子相生,乙癸同源,肝的疏泄条达和调节血液功能依赖肾水滋养,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则肾精充足,正所谓肾精肝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妇女肝肾为冲任之本,肝肾病变对冲任影响最为密切。如卵巢功能早衰、月经失调、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久病体虚之人,常表现为头晕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等肝肾精血两亏之证。何氏妇科主张以仙茅、杜仲、续断、菟丝子、覆盆子、怀牛膝等培补肝肾,养血养精。
3.审慎组膏,言明宜忌 以胶收膏是膏方的特色之一,胶类种类繁多,如鹿角胶甘温,以温补肝肾、补血益精为主;龟甲胶甘咸平,以滋阴、补血、止血为主;阿胶甘平,以补血、止血、滋阴润燥为主;鳖甲胶味咸微寒,以滋阴退热、软坚散结为主;黄明胶甘平,以滋阴润燥、养血止血、活血消肿为主。临床应用时根据辨证论治,选取一种或多种胶类使用。膏方遣方用药时忌用大苦、大寒、大热等攻伐之品,以免遏郁中阳。若确实需要用苦寒药,宜选用忍冬花、忍冬藤、蒲公英、马齿苋等相对平和之品。膏方每日服用,口味亦十分重要,在应用时应注意不要过酸、过苦。如酸枣仁、山茱萸、五味子过量过重则易过酸,龙胆草、黄连、黄柏过苦,败酱草、鱼腥草味腥,难以入口。同时服膏时忌萝卜、浓茶、咖啡、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服用膏方前常进几剂“开路方”,一为了解患者体质,更能针对用药,二为内清肠胃外劫膘,为膏方服用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