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节
沈氏妇科

一、流派渊源

沈氏妇科始于著名中医药教育家、上海市首批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中医妇科名师沈仲理。

1.沈仲理(1912—2008) 籍贯浙江慈溪。15岁时遵从祖父嘱托,选择中医学作为立身之本,于1927年考入孟河四大名医之一丁甘仁所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拜丁甘仁长孙丁济万为师,成为丁派医学的传人。新中国成立前,曾任私立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和院部秘书主任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至1986年执教于上海中医学院,1978年晋升为教授,曾任上海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首任妇科主任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当选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上海中医药大学“三·五”系统工程学术梯队建设校内特殊津贴业务专家称号,1995年荣获上海市卫生局颁发的首批“上海市名中医”荣誉。他所主持的卫生部课题“中医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研究成果荣获199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1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沈仲理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用中医药治疗妇科和内科疑难杂症,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更年期综合征、心脏病等。自1981年起,潜心于子宫肌瘤的中医药临床治疗研究,获得良效。1998年,根据经验方开发的“宫瘤宁胶囊”经过多年的临床和试验研究被证实疗效确切,通过国家新药专家评审,获得上市批准,至今仍在药店销售。

2.薛永玲(1952年生) 1978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1996年毕业于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班。1978年起,工作于上海市中医医院内科。1993年师从沈仲理,是其学术经验传承人。1996年开始从事中医妇科临床、教学工作。曾担任中华医学会上海中医妇科学会秘书长,目前担任海派妇科联盟基层医师培训班导师,长三角妇科流派联盟会理事。参与著书多部,发表论文数十篇。在数十年的临床工作中,成功用中医药治疗由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月经失调、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钾血症、高催乳素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尤其在不孕不育治疗方面成绩斐然,民间赞其为“送子医生”。

3.沈春晖(1973年生) 籍贯上海。19岁时遵从父训,考入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全面学习中医理论5年。毕业后留校从事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编辑工作,同时每周轮流去岳阳医院青海路门诊部和上海市中医医院石门一路门诊部跟随祖父临诊,耳濡目染祖父的精湛医术,深感其经验之宝贵,值得传承以造福后世,遂着手整理祖父的医学经验,于2001年主编出版《沈仲理临证医集》一书。该书经沈仲理亲自审定,是对沈仲理毕生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系统总结,该书于201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再版。于2000年以编校身份协助祖父主编出版《丁甘仁临证医集》,该书于202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再版。2001年9月开始应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妇科门诊。2009年,沈春晖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临床医学院,师从岳阳医院妇科主任张婷婷,并于2013年获授中医妇科学硕士学位。

从沈仲理始创沈氏妇科开始,沈氏妇科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有卫生部指定的学术继承人薛永玲与朱宝英,上海市卫生局认定的名医工作室传承人须义贞与钱麟,以及家传继承人沈春晖,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为钱贇与刘芳。

二、学术思想

在学习四大经典的基础上,沈仲理对中医各家学说特别是金元四大家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总结。他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从临床角度提出了以下主要学术思想。

1.李东垣“内伤学说” 沈仲理根据李东垣“内伤学说”中有关“内伤脾胃”是“变化百病”主要因素的学说观点,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对内伤病的病机特性提出了新的认识,归纳起来主要有“阴火与元气不两立学说”“升降运动失调的普遍现象”和“对九窍不通论的发挥”三个方面。沈仲理认为阴火的病机应当从元气与心火失调的关系中去探究,元气是正气,阴火是病邪。内伤病的病理变化就是元气与心火、胃火、肾火,以及肝胆之火正邪相争的结果。但沈仲理认为,李东垣对脏腑间的相互关系过分强调了以脾胃为主,这是不足之处,因为从临床实践来说,有些病因是由于其他脏腑先病而后影响脾胃,因此对东垣学说应该有一个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对于李东垣的“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沈仲理认为既然脾胃与九窍之间在生理和病理等方面有着密切关系,那么在治疗九窍之疾时,就应综合考虑脾胃因素而辨证施治。“从脾胃论治”为主遣方用药反映了沈仲理立足继承,注重创新发展的学术理念。

2.对心脏病中医辨证的新认识 沈仲理晚年致力于心脏疾病的临床研究,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心脏病的中医病机和辨证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他认为临床常见的心脏病病机可以从心脾两虚、心肝火旺、心肾不交和心肺同病四个方面加以认识、分析和把握,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相应的协定处方,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3.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学术思想 对于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沈仲理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子宫肌瘤(石瘕)常与阴道出血(崩漏)并见,因此他认为在治疗子宫肌瘤的过程中,应先从癥瘕与崩漏的病因病机中寻求理论依据,然后再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以中医药为主治疗子宫肌瘤,提高子宫肌瘤的保守治疗率。沈仲理又将中医妇科有关癥瘕成病因素的论述与西医的子宫肌瘤病理及其分型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对照,形成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结合科学研究的成果,总结该病的形成是由产后、流产、房劳、七情所伤等原因导致血结胞宫,癥瘕病久,血结化燥,此必致化热、化火、伤津,进而耗伤气血而致气血愈加虚弱,故沈仲理一改治疗癥瘕用温散化瘀法的传统思路,从清化立法,多用清热软坚,活血化瘀法,最终形成了“消瘤不动血,止血不留瘀”“止血不忘消瘤,消瘤兼顾止血”的沈氏妇科治疗子宫肌瘤的特色。

三、膏方特色

沈仲理认为,膏方的选备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当时的季节、气候、地理条件,应当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只要辨证正确、处方合理、服用认真就能使身体之虚损得以全面恢复。在用药方面,沈仲理认为在膏方中不能一味重用补药,许多情况下祛邪亦即为补,故他在处方中遵循“实者去其壅积,虚者补其不足”的原则,实事求是,以治病为根本目的来遣方用药。还特别注重对于脾胃的调理,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只有脾运健旺,消化吸收能力强健才能充分发挥膏滋药的疗效,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对于平时不服中药的患者,会要求其服用1周量的中药开路方,以促使患者的身体能适应膏滋药的药力。认为膏方是根据每位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而开具的药方,兼具治病和调补之力,故能起到亡羊补牢、缓图其效之功。

沈氏妇科膏方的通用制备方法:先将较为昂贵的中药如人参、西洋参、冬虫夏草等单独另煎取汁备用。另备麦芽糖500g或冰糖250~500g,胡桃肉、黑芝麻适量炒熟、研碎备用,桂圆肉、莲子肉、大枣各适量,水煮成糊状。制膏前,阿胶、龟甲胶、鹿角胶等用适量黄酒浸到溶解,隔水蒸后备用。其余中药用大盛器浸泡一夜,次晨煎药,倒出药汁,浓缩至1500g或2000mL,加入麦芽糖、冰糖、阿胶等动物胶类,文火煎熬,不断搅动,防止烧焦,直至药汁呈滴珠状,即可将已准备好的黑芝麻、桂圆肉、大枣、核桃肉、莲子肉等倒入锅内,继续搅拌均匀,离火,冷却(不加盖,仅用一层纱布盖住),成膏后放置阴凉通风处,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一匙,开水调服。

如患者脾胃虚弱,虚不受补,则不用动物胶类,而只用胡桃肉、黑芝麻、冰糖等与中药汁混合搅匀,制作素膏。对于糖尿病患者及糖过敏者,需要注意控制麦芽糖和冰糖的使用,可以少加、不加或用替代糖调味。为了配合治疗,在服膏方期间沈仲理会要求患者忌食某些食物,如服滋补性膏方时,不宜饮茶、食用萝卜,应忌食生冷、油腻、荤腥、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服用膏方期间如遇感冒、发热、食滞、便泻等情况,应当暂停服用。冬季服用膏方较为适宜,通常于当年的冬至前后开始服补膏,至来年立春为止。一般在此期间服用一料约1个月,亦可根据患者的意愿和病情再加服一料。 l1kzxMtRB5ECnm0SM8sEpf+Pm+4F5FSyd8Y/CVpspGhNYohk1gkRbbs39o4xIE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