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嘉定郑氏妇科是江苏昆山郑氏妇科的一个分支,是著名的家族世医,始自南宋薛将仕,流传至今,有近八百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现上海嘉定、江苏苏州(吴中、昆山、太仓)一带。相关史料记载,自宋至清,就有医家360多人,历二十九世,无有间息,堪与江南何氏二十九代世医相媲美,成为中外医学史上罕见的世医。郑氏妇科传承年代久远,体系庞大,现据昆山郑氏妇科家谱考证:昆山郑氏妇科发展为昆山世系、周庄支世系、乐愉桥支世系、菉葭韩泾滩支世系。郑氏家谱在“文革”中损毁,现据郑志洁祖父辈口述相传嘉定支世系是由乐愉桥支世系发展而来。2017年嘉定郑氏妇科入选上海市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9年又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郑氏后代刻苦钻研医术,名医辈出,影响不但遍及吴中,入朝为太医者也甚多。如郑仲饶为咸淳元年(1265)太医院监局兼翰林院提举。又如第七世郑壬,永乐十二年(1414)以儒医荐征为南京太医院医士,不久又被选为太医院名师,洪熙元年(1425)又被诏入北京太医院,赐三品服俸。第八世明代郑文康,为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授官观政大理寺。第十一世郑宗儒,明正德十三年(1518)被荐入太医院,授御医,后晋升为院判,嘉靖年间赐五品服。第十二世郑若皋,以庠生应明医选,任太医院使目,凡内廷宫眷染疾,投药辄效。第十五世郑之郊,天启四年(1624)征授太医院使目,疗疾多奇效,不久晋升为御医。
现据马一平撰写的论文《昆山郑氏妇科二十九世医考》、姚旭参编的《嘉定历代医人志》《嘉定县志》及嘉定郑氏妇科家族口述相传,海派嘉定郑氏妇科代表性的传承人如下。
1.郑溶 生卒不详,字庚谟,一字药圃,乾隆二十六年(1761)新阳县(秦代设置的县级行政区,治所遗址位于今安徽省界首市光武镇尹城子村南侧)学生员,后由昆山侨寓嘉定,遂定居该地,世传女科医术,以奇经八脉治病,医效显著,活人甚多。
2.郑传翼、郑传奎 郑溶二子,生辞不详,继祖业。郑传奎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新阳秀才。
3.郑鹤书 生卒不详,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从太仓县亭子桥迁来娄塘(位于今上海市嘉定区、宝山区北部),寓今中大街。原是昆山乐愉桥郑氏女科世医的一个分支。郑鹤书行医50余年,颇有名气,是享誉嘉定、太仓、宝山三县的著名妇科医生。并将其医术传与其子郑俊伯、郑印川、郑保康(后都迁至昆山)及其孙郑友仁。郑鹤书为人敦行好义,热心公益。据《嘉定县记》记载:清末年每年夏天,民间疾苦较多,为照顾家庭贫困的病家而设立了嘉定暑医局,免费诊疗,参加暑医局的都是当地有名望的医生,其中就有名医郑鹤书、郑友仁祖孙俩。
4.郑志刚 清末嘉定人,生卒不详,业祖传女科。
5.郑骏伯、郑印川、郑保康 清末人,郑鹤书三子,承袭家业,迁太仓行医。
6.郑友仁(1910—1965) 字善同,嘉定娄塘人,郑印川之子,生于清宣统二年(1910),在嘉定娄塘镇设有“女科医室”,其女科在嘉定县内享有盛誉。郑友仁本人出身于太仓县亭子桥,幼读私塾,13岁从其祖父郑鹤书学医。郑友仁从祖父学医后,进步很快,加上自己对妇科业务的钻研,青年时已小有名气。
郑友仁注重辨证论证,联系实际,不做泛泛空论,对经、带、胎、产尤为研究,特别是对不孕症、产后败血症、胞衣不下、产后昏厥、产前子痫等症,卓有成效,具有较高业务声望。病家除来自本县各乡镇外,上海市区和邻近太仓、昆山、青浦、宝山等县也有不少病家,甚至远自湖南、湖北、山东等地也有慕名而来的。新中国成立前,郑友仁任疁北医学公会理事长、嘉定县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20世纪50年代,担任嘉定县卫生工作协会理事,嘉定县第一、二、三、四届政协委员等职,留有大量的临证医案手稿。
7.郑志洁(1932年生) 上海嘉定娄塘人,郑友仁长女。郑志洁13岁始跟随父亲临诊,并熟读背诵中医古籍。新中国成立后郑志洁分别于嘉定娄塘第一联合诊所、娄塘卫生院、嘉定中心医院工作。1979年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成立,郑志洁奉命创建妇科并不断发展,为推进嘉定中医事业的继承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郑志洁悉心研读医经,又深得祖传医术与秘方之要旨,遣方用药轻灵清透,严谨斟酌,屡起沉疴,于是声誉渐隆,求诊患者遍布昆山、太仓、嘉定。日门诊量多达百余人次,使之成为嘉定患者最多、最有影响的妇科专科医生。2011年郑志洁被聘为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流派传承导师,2018年荣获第一届“嘉定区名中医”称号,2019年被聘为上海市妇科流派传承导师,2019年获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杏林之星”荣誉称号。2020年指导徒弟刘晓燕校注整理出版《郑氏女科八十二法》与《郑氏女科》。
8.刘晓燕(1976年生) 中医妇科学硕士研究生,副主任中医师,2008年就职于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即拜郑志洁为师,为郑志洁的大弟子,一直跟其抄方学习。发表郑氏妇科相关论文10余篇,主持郑氏妇科相关课题3项。
郑氏妇科肇始于宋昆山薛将仕,明清鼎盛时期发展遍布长三角一带。嘉定郑氏妇科传人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清代由昆山迁入的郑溶,奠基于郑鹤书、郑友仁祖孙俩,经过郑志洁传承与发扬,成为近代中医妇科罕见的一大流派。
1.学源经典,广涉诸家 经典是中医学术的源泉,历代医家无不受经典熏陶而有所成就。郑氏女科也从经典著作中广泛汲取营养,作为其学术根基。郑氏先贤的很多著作辑录《内》《难》《伤寒》等中医经典和《妇人大全良方》等妇科名著中的相关条文,又旁征朱丹溪、薛立斋、张介宾、傅青主等名家指要。郑氏妇科很多著作还广泛吸收后世各家学说经验,采用大量经方来治疗妇科疾病。如成书最早的《坤元是保》中论述治疗妇人血气凝滞、手足拘挛痹证用独活寄生汤,治妇人卒中风欲死用小续命汤,均采自《备急千金要方》;如清神汤即甘麦大枣汤治疗脏躁,五苓散治妇人转脬,小承气汤治疗妇人伤寒实热,理中汤治疗妇人阴寒腹痛腹泻等均出自《伤寒杂病论》;《郑氏妇科八十二法》“产后行血圣药”指迷七气丸出自《全生指迷方》,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旋覆花汤治妊娠胎动不安、妊娠呕吐,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等。
2.预防为先,戒所不可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是中医学对待人的生命与疾病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法则,历来受到重视。
郑氏先贤的很多著作中在论述妇人疾病与治疗的同时,处处体现治未病思想,强调妇人疾病预防为先。如《坤元是保·上卷·调经》云:“女人经至如大产,须畏避风寒,禁止洗浴,节食戒气,否则百病蜂起。”指出经期与产后一样正气虚弱,抗病能力不足,要主动避免六淫、七情、饮食等各种病因的侵袭。《坤元是保·上卷·胎前》曰:“胎之成也,便当安胎,节劳抑怒,以固其怀。盖以触动内火,不能成造化之功,反能煎熬气血也。”指出过劳与愤怒对妊娠有着明显的不利影响,应当加以节制。同时指出“安胎以涵养为先,服药为次”,把预防保养放在了首要位置,并进一步详细阐述了妊娠涵养之戒,“既孕之后,所见所食,必戒其所不可,则感气正而胎气清,易产,而生子不死矣”等。
3.重视心脾二脏的调治 郑氏论治妇科病,重视心脾二脏,是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的。《薛氏济阴万金书》《郑氏女科秘方》等抄本都载:“《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妇女以血为贵,而血与心脾二脏的关系最为密切。清代医家唐容川论曰:“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为血。”可知心脾在月经及胎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薛氏济阴万金书·月经论》载:“由是言之,月经者,主于心而主于脾也,明矣。心者,七情所主;脾者,五味所主。心脾受病,故月事因而不调,其变出百端,盖病之变也。”郑氏重视心脾二脏的调治,常以归脾汤为基础加减化裁用药。
4.血常不足,气常有余,女性属阴,以血为本,善用四物汤 女性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等方面,这些特点都与冲任二脉息息相关,“冲为血海,任为胞胎”,都要依赖血的充养。在心理上女性情志多变,恼怒忧郁,气常有余,郑氏认为“气有余便是火”,易耗伤阴血,尽管有经、带、胎、产之分,然都是阴血失调所致。因此,临床辨证施治中以调气养血、顾护阴血为先。其著作中很多疾病均以四物汤为基础方灵活化裁,无论寒热虚实均可用,四物汤是治疗女科疾病的首方。正如《坤元是保》曰:“四物汤调经、胎前、产后,悉以此方加减,真女科司总也。”《女科万金方》曰:“四物汤调荣滋血气,妇室正相当。”
郑氏妇科先贤运用四物汤不仅灵活加减化裁成他方治疗各种妇科疾病,而且对四物汤的剂量、选材、服用时间也很有讲究。如《产宝百问》曰:“春倍川芎加防风,夏倍白芍加黄芩,秋倍地黄加天冬,冬倍当归加桂枝。”《女科济阴要语万金方》曰:“四物各等分,水煎,按四时加减用。”又曰:“欲止血,用当归头、白芍;欲行血,用归尾、赤芍;欲养血,用归身、白芍;欲活血,当归全用。熟地黄须怀庆,杭州熟地力浅,不堪用,大抵地黄性滞,泥膈引痰,除止血外,诸方欲行血消痰皆宜少用,若必要用须以姜汁制之。”
5.脏腑辨证,脉法精微,四诊合参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它透过复杂的病情和矛盾的症状,找到疾病的本质——病机,采取针对病本的治疗而达到“一摧其本,诸症悉除”的目的。但辨证论治并非易事,往往由于医者学术的偏向、眼界的局限、思辨的错误等,不能客观准确地辨证,或偏执一方一法,或见某病、某症只用某方,失去了中医治病的精髓。郑氏先贤的很多医著如《坤元是保》《女科万金方》《郑氏女科秘方》《女科集义》等以其开放的兼容并收的学术思想、熟练的四诊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客观严谨的思辨能力,对妇科疾病的辨证不偏不倚,深入细致而准确,为妇科临床树立了典范。郑氏妇科辨证施治以脏腑为核心,实践中重视本脏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包括奇恒之腑。
郑氏妇科认为诊脉对于辨证用药有着重要的作用,临诊中非常注重指下脉形。如《坤元是保》正文首述脉法,详细介绍了六淫外因、七情内伤、饮食劳倦、三部表里、六极绝脉以及经带胎产等诸脉法,指出:“然欲投药,又必先察其脉,辨外感寒热气食之有无,而后可也。”《女科万金方》首篇即是《诊脉切要歌》及《诊浮沉迟数滑涩诀》。《薛氏济阴万金书》曰:“心肝二部要平和,或数或迟经痛起。尺脉强弱虚实看,血如不足尺微涩。腹中癥瘕脉沉牢,带下数疾不能止。”《产宝百问》对六部脉所对应的脏腑做了详细阐述,描述了四总脉、四时平脉以及病脉、违时不治凶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脉法精微,“玩索有得,终身用之有不能尽”,然“非神圣工巧,不可轻言”,其精微之处不是一般医者能完全掌握的,所以郑氏先贤明确告诫要四诊合参,不可不知脉而妄用。正如《坤元是保》所言:“望闻问切,医家兼用,无可耻者,可耻在不知脉而妄诊。”时刻体现了四诊合参。
1.服用时间讲究 郑志洁开具膏方的时间非常讲究,要求从立冬到次年立春前,即11月上旬到次年2月上旬,服用约3个月,其余时间不开膏方。郑志洁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只有隆冬封蛰之际,填精养血膏方进补效果最佳。
2.辨证论治 补虚泻实为妇科膏方之大法。然虚有气血、阴阳之分,脏腑、冲任之辨。临床妇人纯虚者有之,然兼瘀、兼痰湿、兼气滞者亦不少,郑志洁仔细辨证论治,补虚泻实,以平为期。
3.调气理血,调理冲任 妇女以血为本,气与血相互依存,故经、孕、产、乳多易耗血伤气,损伤冲任、胞宫而产生各种妇科疾病。因此,郑志洁开具膏方非常注重调气理血、调理冲任。但在辨证时必须分清病在气在血、属寒属热、属虚属实的不同。病在气者,以调气为主,佐以理血。虚者补之,常用党参、黄芪、灵芝、炒白术、赤茯苓、山药等健脾益气;滞者行之,常用柴胡、香附、郁金、路路通、木香、枳壳等理气行气,并佐以养血或活血或凉血。病在血者,以理血为主,佐以调气。血虚者补血养血,常用当归、制首乌、丹参、鸡血藤等;血瘀者活血祛瘀,常用当归、丹参、川芎等;血热者清热凉血,常用丹皮、地骨皮、生地黄等;血寒者温经散寒,常用艾叶、木香、吴茱萸、小茴香等;出血多者或日久不止者固涩止血,常用煅牡蛎、煅龙骨、海螵蛸等;如气血两虚者气血双补,常用八珍汤、归脾汤加味;气虚夹瘀者,补气佐以活血祛瘀;血虚气滞者,补血中佐以理气行滞。
妇科病是冲任、胞宫受损而发,故调理冲任为郑志洁的重要治法之一,膏方也不例外。冲任病变的发生,临床上有虚实之分。虚证者往往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气血虚弱,冲任亏损所致,常见的疾病有月经失调、不孕、闭经、滑胎、崩漏等,治以补益冲任、温通冲任或固摄冲任。补益冲任常用药物有党参、黄芪、熟地黄、五味子、灵芝、鳖甲、山药、续断、桑寄生、杜仲、当归、丹参、川芎、仙茅、淫羊藿等,温通冲任常用药物有吴茱萸、炮姜、艾叶、肉桂等,固摄冲任常用药物有补骨脂、海螵蛸、桑螵蛸、金樱子、煅龙骨、煅牡蛎等。实证者往往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导致气血失和,痰、湿、瘀阻而致冲任气血阻滞所致,也可由于各种原因直接损伤冲任,如流产、清宫、生育过多或经期产后调摄失宜,也可因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累及冲任而致病。常见的疾病有癥瘕积聚、带下病、盆腔炎、恶阻、倒经、月经失调、闭经等。治疗以疏调冲任,清泄冲任,或镇冲降逆,疏调冲任,常用药物有当归、香附、怀牛膝、川芎、柴胡、郁金等,清泄冲任常用药物有生地黄、黄芩、丹皮、黄柏、黄连等,镇冲降逆常用药物有紫苏梗、紫石英、木香、槟榔、半夏、竹茹等。
4.调肝补肾 冲任二脉隶属于肝、肾。肝为藏血之脏,与冲脉相通,肝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肾为先天之本,天癸之源,肾以系胞,故肾气旺盛主宰着女子的生长、发育、月经和孕育的生理。
调肝养肝是郑志洁开具膏方的重要原则之一。妇女由于经、孕、产、乳、人工流产等数伤于血,易致肝血偏虚,肝气偏盛。肝失疏泄者疏肝理气,常用柴胡、香附、郁金、路路通、夜交藤、合欢皮等;肝郁化火者或怒动肝火者清泄肝火,常用夏枯草、甘菊花、丹皮、生栀子等;肝阴不足者滋阴养血柔肝,常用白芍、北沙参、当归、制首乌、鸡血藤等;肝阳上亢者平肝潜阳,常用钩藤、生石决明、龙骨、牡蛎、天麻;肝经风热上扰头痛者清肝熄风,常用僵蚕、甘菊花、钩藤、刺蒺藜。
补肾也是郑志洁开具膏方治疗妇科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补肾对各年龄阶段的妇科疾病都很重要。如肾阳不足者温肾助阳,常用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川断肉、炒杜仲、金毛脊、巴戟天、肉苁蓉、仙茅等;肾阴亏耗者滋养肾阴,常用桑寄生、淮山药、怀牛膝、山茱萸、桑椹子、女贞子、墨旱莲等;阴阳两虚者,育阴潜阳或阴阳双补等法辨证用药。
5.健脾和胃,顾护胃气 李东垣在《脾胃记·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胃主收纳、腐熟水谷。《灵枢·玉版》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素问·玉机真藏论》中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说明胃气之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存亡。临床上诊治疾病,郑氏十分重视胃气,常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诸气皆虚,先扶胃气。脾胃为生化之源,化源乏竭,病必不愈。故每张膏方最后均选用新会皮、焦神曲、大腹皮、路路通、炒枳壳、淮山药、山楂炭、佛手、砂仁、老苏梗中的5~6味药健脾和胃理气,冀以助运苏胃开气,和中通络,畅通三焦气机,与补益药配伍使之补不碍胃,滋而不腻,补而不滞。胃阴不足者,常用肥玉竹、麦冬、石斛养阴而不滋腻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