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氏医学源于南宋,迄今已绵延860余年,传承30代,有医传可考者约350人,其中不乏历任太医院院使、御医等名家。何氏世袭传承主要有五支,分别聚族而居于镇江城内、松江城内、奉贤庄行镇、青浦北竿山和青浦重固镇。这五支中有众多杰出的医家,被录入《中国医学人名志》《中国医学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以及地方谱志中,他们的许多著作被收录于《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他们的事迹、医案、诗稿被历代医家、学者所记载,如陆以湉《冷庐医话》、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姚椿《晚学斋文集》、石韫玉《独学庐诗文集》等。
何氏医家以诊治内、妇科疾病专长。现存医学专著50余种,载医案5000余例,创自制方50余首。从现存妇科文献看,十三世何应璧、何应豫,二十二世何元长,二十三世何其伟(书田)、何其超,二十四世何鸿舫、何昌福、何昌龄(端叔),二十八世何时希,二十九世何新慧等医家在妇科病诊治方面均有突出成就,他们的著作中富含妇科病诊治理论与经验。如明代镇江支何应璧所著《医方捷径》,书中记载了妇女胎、产、经、带四大病证的诊断要点和选方用药,既概括了祖辈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又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为后辈所习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何应豫著《妇科备考》,此书集前贤医论之精华,诊病讲究辨证论治,既循规据典,又灵活变通。清代青浦竿山重固支何元长在其《何元长医案》中有诊治月经病及胎前产后病,从其方药中,可见既有何应璧的经验,亦有他的思路和特色。何书田,是何元长之子,在他所著的《竿山草堂医案》中记载诊治如经闭、崩漏、痛经、瘕癖等病证。他除继承其父何元长的理论,又提出新的诊治思路。何鸿舫,是何书田第三子,《何鸿舫医案》中诊治月经不调、痛经等病证,大多继承父辈经验,然又有自己独到的用药特点。何端叔,是二十三世医何其章(何元长之子)之子,他所著的《何端叔医案》中妇科病案虽不多,但不仅传承了祖辈的理论思想,更擅于灵活化裁治法方药以适应患者的种种变证。现代以降,何氏后辈医家均沿袭了他们的思想和经验,并参以己见,如二十八世何时希、二十九世何新慧在妇科病诊治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可谓继承发扬而光大。
1.何应璧(明,十三世) 号继充,丹徒人,是何渊的七世孙,何钟的四世孙。《镇江谱》谓其“太学生,性颖悟,于医独有神解,由是名震海内。”著有《医方捷径》《增编药性赋》。《医方捷径》主要论述伤寒病、杂病、胎前产后病、小儿病的脉证预后及治疗汤方,所创乌陈汤、和气饮的立法思想,奠定了何氏妇产科的诊治思路和特色。
2.何应豫(明,十三世) 其生卒年代及生平事迹不详,然从“何氏医家世系图”(原载于何时希所著《何氏八百年医学》)中可知,他与何应璧(十三世)、何应时(十三世)同宗,均是何钟(九世)的四世孙,当生活于明末清初。著有《妇科备考》,主论胎前、临产、产后诸疾,以及月经不调、不孕等病证,其特点是有证有方,方全法备。他医术甚精,经验丰富,既具何氏特色,又博采众方,自成体系。
3.何元长(清,二十二世) 字元长,号澹安。《青浦谱》谓其:“医术盛行,性豪迈,喜宾客,尤好施与。晚年迁居福泉山重固镇,自号福泉山人。”何元长精通内、妇科,著述颇多,如《伤寒辨类》《治病要言》《何元长医案》等。在《何元长医案》中收录的医案计有960余则(不包括复诊),涉及病证50余种,包括心脑、肺、脾胃、肝胆、肾膀胱等内科疾病和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带下、胎前产后病等,以及五官科疾病。何元长医学理论精深,功底扎实,经验独到,善于治病求本,用药精细,轻清灵动,讲究炮制。医案阐述简洁明了,是临床医师和医学生不可多得的学习典范。
4.何时希(1915—1997,二十八世) 上海人,名维杰,字时希,号雪斋,以字行。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特约研究员、教授,上海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文献研究所学术顾问,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等职。他继承家学,是何书田六世孙,亦是青浦重固支系的传人。自幼随祖父习医,后又经私立上海中医学院学习,19岁时拜沪上名医程门雪为师,跟随20年,并在沪悬壶应诊。从事中医教学、临床60余年,尤其在妇科方面以其优渥的家传,又深得名家指点,加上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出版了数种妇科专著,如《女科一知集》《妊娠识要》等。自创效方,在治疗痛经、盆腔炎、不孕症、崩漏、妊娠中毒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中,屡起沉疴,影响极巨。
5.何新慧(1952,二十九世) 上海人,何其章(小山)七世孙女,祖父何承耀,亦为青浦名医,是青浦重固支系的传人。1982年于上海中医学院本科毕业,1989年于上海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特聘专家,上海近代中医流派临床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竿山何氏中医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从事中医教学和临床工作40余年,主持的伤寒论课程,2009年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曾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上海市教育局、上海市卫生局等18项课题的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她致力于何氏医学的传承和研究,研制成功“中医医案检索统计系统”,建立了何氏医案文献数据库。撰《中华中医昆仑·何时希卷》《海派中医妇科流派研究·何氏妇科》《何氏28世医书新编》(列入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目录)等著作和论文。指导带教41名研究生,其中21名博士生。她运用何氏妇科理论,重视阴阳和调,尤擅从调治肝脾、气血入手,治疗月经不调、痛经、慢性盆腔炎、不孕、胎前产后等病证,疗效颇佳。
1.妇科病变,肝脾为要 妇女经、带、胎、产四大类病,临床表现的病证众多,如月经病、不孕症、带下病、盆腔炎、妊娠病、产后病等,这些病变的机制,可涉及许多脏腑功能的失常,何氏医家对此有众多的论述。如十三世何应璧认为肾阴、肾阳亏虚是罹患妇科病的重要病机,在辨治中十分注重肝脾两脏,尤其是从二十二世何元长以后,诊治妇科病,多从肝、脾入手。再如月经病临床常见有痛经、崩漏、闭经等,表现虽不同,但病机均与肝、脾有关,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不行,气滞血瘀多见经阻腹痛;肝气郁还可伤络,肝阳旺亦可伤络,冲任络伤则经下颇多;脾虚寒凝则经行腹痛;脾虚生血无源则经闭不行。二十三世何书田重视肝、脾病变以外,对于一些兼夹证提出脾肾两亏、肝肺同病、肝肾亏虚、阳明胃火等病因病机,提出临经腹痛,兼下血块,月经阻滞,兼瘕癖攻冲乃奇经八脉病的理论。
月经病可责之肝,亦可责之脾。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妇女月经正常与否,不仅和肝的调节作用有关,与脾的化源统摄作用亦十分密切,二十四世何昌福对“脾不统血”的理解有独到之处,他认为月经过多,甚则暴崩,或经期超前,月事频来是谓之;经候不通,月事愆期或闭阻亦谓之。可见脾之统领血液功能,具有通、摄的双向作用,这与中医理论是相合的,脾虚则气不摄血而见崩漏,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故见月经涩少,甚则经闭。此外,肝脾两脏可相互影响而共同致病,如肝强脾弱,导致既有气滞不行,又有血虚不盈、气血不和,月经因而不能如期而至。
子痫是妊娠病中的重证,二十八世何时希认为其病因中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是关键,如肝气郁结,木旺则生火,火盛则生风,因此治疗中平肝熄风是不可缺少的。又如妊娠呕吐(中医称“恶阻”),频繁呕吐,看似胃气上逆属实证,实则吐伤胃气,胃虚及脾,脾虚不能养胎致胎气弱,不久胎且萎死,因此急补脾气是上策,可用野山人参3g,煎取浓汁,取一部分,掺入冷开水使淡,慢慢服之,人参补中气、安胃气、固胎气,助其母子生生之气,药证相合,不必顾忌。
何氏医家诊治妇科病注意到奇经八脉的病理变化,认为临经腹痛,兼下血块,月经阻滞,兼瘕癖攻冲乃奇经八脉病,奇脉不调致病各有特点,大凡月经愆迟属冲脉,腹痛属任脉,腰痛属带脉。月经病与冲脉的关系尤为紧要,而冲脉的功能与肝脾两脏功能紧密相连,因血统于脾,而藏于肝,冲脉为血海,能调节十二经气血,肝脾功能正常则血海调节有常,肝脾功能异常则冲脉不能司其责,或通或闭,诸症蜂起。
2.调治肝脾,重在和理 何氏医家治疗妇科病大多从肝、脾入手,治法方药有其独特之处,善于用和理法。“和理”的宗旨是使肝脾两脏功能协调,更好地统领气血。和理法的具体应用则根据辨证而定,如肝火上乘,脾失健运,拟和肝化热,参以导滞之法;肝郁气滞,脾不克运,则取疏肝健脾法。十三世何应璧常用乌陈和气汤,乌陈汤中有当归、香附、芍药等药;和气饮中有川芎、陈皮、茯苓等药。何元长亦喜用疏肝健脾,调气和血法治疗妇科病证,常用当归、白术、香附、茺蔚子、茯苓、白芍等药,这既是他治病思路和大法的体现,亦是继承了先辈的经验。可见调和肝脾是何氏历代医家治疗女科疾病的主法。后辈对和理法又有不少拓展,如何鸿舫使用和理法还常用暖肝温胃法,选用吴茱萸、泡黑姜等药诊治月经不调、痛经等病证。何端叔用柔肝补肾法治疗腰酸,月经量少、色淡,认为此乃肝脏血衰,阴既下虚,阳易上浮,治当柔养;还从血分疏利法治疗经停而发肿胀者,因此证多属血郁,血脉得通,水气亦随之而去。何昌福在诊疗中十分重视扶持脾气,常用白术、茯苓、党参,甚则高丽参等健脾药配和血要药当归、理气要药香附一起使用。
和理法不仅调和肝脾两脏的功能,还有调和气血之意。为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何氏医家常用乌陈汤合四物汤双调气血。对四物汤的加减运用有独到之处,如经候先期者是血热,加黄连;过期来者是血虚,加人参、黄芪、白术;过期色淡者痰多,用(川)芎、(当)归二味合二陈汤服;过期紫黑有块,血热也,必作痛,加香附、黄连,血实气滞加醋炒莪术、延胡索、木香。肥人不及日数而多,血有热,加香附、南星、半夏、黄连、白术;瘦人血枯经闭者,加桃仁、红花,或服越鞠丸,气充经脉,故月事频。经水过多,加黄芩、白术;经水涩少,加葵花、红花;经水适来适断,或有寒热往来,宜先服小柴胡汤去寒热,后四物汤和之;经行不止,加阿胶、地榆、荆芥穗;经行后作痛,气血俱虚,宜四物汤合四君子汤;经水过多,淋漓不断,及妊娠调摄失宜,胎气不安,或损动漏血伤胎,加阿胶、艾叶、甘草。此四物汤的加减几乎囊括了月经病的诸多病证,可谓是言简意赅,提纲挈领。
总之,何氏医家诊治妇科病重视肝脾、气血,善于用和理法。“和理”的宗旨是使肝脾两脏功能协调,更好地统领气血,从而达到气血调和。和理法的具体应用则根据辨证而定,如肝火上乘,脾失健运,拟和肝化热,参以导滞之法;如肝郁不畅,脾不克运,则取疏肝健脾法,或柔肝养胃法,或暖肝温胃法等。
膏方功效和缓持久,既可用于治病,又可用于调补,有扶正祛邪,调整人体内环境,达到阴阳和谐的作用。因此,膏方亦是何氏医家所常用的剂型之一,且有独到的使用方法和处方经验。其特色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从膏方的适应病证看,何氏医家多用于治疗慢性病,或对于疾病恢复期的善后调治,或高年体衰等情况,常以膏方调养。二是从膏方的施用看,何氏历代医家治疗疾病善以汤药与膏滋药协同应用,如朝服汤药,晚服膏方;或朝服膏方,日服汤方;或汤方、膏方间日服用;或先服汤方,后服膏方,以增进并维持疗效。大凡汤方以祛邪为主,膏方以扶正为主,或膏方在汤方基础上增加药物数量以顾及兼症。三是从膏方组成和剂量看,随证而定,灵活不拘,可以是小方量少,仅服三五日,亦可大方量多,可服一个月左右。
总之,膏方的应用可以促进患者体质的改善,恢复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在祛病保健、延年益寿方面能起到较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