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陈氏妇科

一、流派渊源

陈氏妇科中医流派百年传承,肇始于清代宫廷御医陈耀宗,奠基于其子陈筱宝,发展于筱宝公膝下二子陈盘根、陈大年,父子三人在临证治病上颇有建树,得“陈氏妇科一门三杰”之美誉。第四代传人陈盘根长子陈惠林、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妇科王大增、李祥云传承陈氏妇科中医流派的学术思想,兼收并蓄,力求创新,在继承中加以发展,将陈氏妇科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确立了其在现代妇科中医领域学术界的地位。在第五代学术继承人徐莲薇带领下的中医妇科团队,是目前国内具有完整的传统中医妇科学术体系和建制的临床学科之一。

1.陈耀宗(1819—1894) 清代宫廷御医陈耀宗,是陈氏妇科中医流派的创始者。陈耀宗32岁以其精湛的医术入选太医院,专施养生保健,防病于未然。当时正值太平军时期,据内务府档案记载,咸丰皇帝寝食俱废,疾病不断。耀宗常侍身旁,配养生保健药方用以延年益寿。陈耀宗重视医德修养,终身将“三德”(心德、口德、行为德)作为行医宗旨。所谓“三德”,就是与人为善、同情贫苦和弱者的心德,说话讲究分寸、从不语出伤人的口德,言必信、行必果、守信誉的行德,并以此教诲子辈,被陈氏后人代代口传身教。

2.陈筱宝(1873—1937) 陈耀宗之子陈筱宝,字丽生,为陈氏妇科第二代传人。其师诸香泉深得傅青主、叶天士诸家之学,专长妇科,名重当时,筱宝公尽得其传。中年时,筱宝公得宋代名医陈素庵《妇科医要》手抄本,苦心研读其中医理与经验良方,领悟其精髓。筱宝公并未满足于此,而是广事搜罗各家医书,以素庵《妇科医要》为主体,参详了傅青主、叶天士、徐灵胎等妇科医著,触类旁通、相得益彰;通过潜心研读,精益求精,在理论指导下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基础上理论学习,兼收并蓄、参透颖悟各家学说,将理论与经验良方进行归类整理,使其中医妇科的学识产生质的飞跃,终自成一家,总结出陈氏妇科流派的基本学术思想。

3.陈盘根(1897—1976)、陈大年(1900—1975) 陈盘根为筱宝公长子,为陈氏妇科流派第三代传人。幼承家学,熟背汤头歌诀和中药配伍,少年时完成学业后,经常于父亲临诊时立其身侧,细心观察父亲临床诊要,并多加研究,18岁即开业独立应诊。新中国成立后,除设私立门诊外,曾参加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工作,兼任上海市多家医疗机构专职妇科中医师。行医60余年,对女科闭经、痛经、带下、产后月经不调、不孕症及妇科各类疑难杂症诊疗尤多,并结合其临床实践,创新研制了许多有效方剂,诸如陈氏调经丸、陈氏玉液金丹、清湿愈带丸等,深得广大病家称赞。著有《陈筱宝女科医案汇编录》《陈氏妇科临床心得》《妇科要略》《陈氏“妇宝”:临床应用——100例疗效分析》等。

陈大年为筱宝公次子,为陈氏妇科流派第三代传人。幼时就读于私塾,1916—1918年入学上海法文书馆(现光明中学),晚上随父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方药知识。1918—1924年受业于沪上儒医苏列候,出师后于1924年以祖传中医妇科开业于南市三牌楼,时年仅21岁。1952年10月开始,陈大年应邀以特约妇科中医师身份参加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工作;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成立,任中医妇科教研室主任;1960年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成立,放弃开业,出任龙华医院妇科主任,并将祖传的陈文昭补解的《素庵妇科医要》捐赠给上海中医学院。历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医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计划生育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妇科学分会委员、上海市第三和第四届政协委员、上海民盟盟员,并担任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现上海体育大学)等诸多专业医科及关联大专院校的中医顾问。著有《中国妇产科医学发展简史》《妇科入门手册》《中医中药治疗月经病百例之临床分析》《陈氏妇科临床要诀》《妇科陈筱宝的学术经验简介》等论著和论文,参与编写全国中医学院妇科教材。行医5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诊中善调治月经病、不孕症、产后病及妇科杂病,远近闻名而来求诊者甚众。一再指出“治病易,识病难;识病易,明理难”,治病重在识病明理,才能用药对症,用药宗叶天士“诊断明确,用药宜轻”。

4.陈惠林(1923—2021)、王大增(1924—2020)、李祥云(1939年生) 陈惠林为陈筱宝长孙、陈盘根长子,为陈氏妇科流派第四代嫡传继承人。自幼随祖辈研习祖传医学,勤学岐黄经典。曾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学习西医,后来承担家族使命学习中医,1944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并于当代名医秦伯未门下学习《黄帝内经》,跟随叔父陈大年学习妇科。陈惠林行医已逾60春秋,数十载理论修养和诊务实践的积累,尤对妇科疑难病症和不孕症,经验丰富,悬壶之际,每投刀圭,无不对症,甚至能立起沉疴,求治者接踵不暇,被誉为江南“妇科圣手”。1984年退休后,定居香港行医,并注册创立香港陈氏医药有限公司,以陈氏祖传方开发了“妇宝”“神效镇心丸”“益肾宝”“立公宝”“参芪精华”“疗痛灵”等中成药,促进了陈氏妇科的推广应用。还经常奔走于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及我国香港和台湾,推进各地的中医药学术交流,弘扬海派陈氏妇科要旨。在陈惠林的率领下,陈氏兄弟姐妹陈佩珍、陈瑜珍、陈德鸿、陈林达、陈建珍等活跃在国际中医舞台上,不断扩大陈氏妇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王大增,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二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49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毕业后参加上海市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师从沪上中医妇科名家陈大年,受先生言传身教,深得其传,整理总结陈大年临床经验,并发表相关论文。20世纪60年代龙华医院建院初期,陈大年进行中医妇科学教学工作,医院至今仍保存有其编著的讲义、教材多册;20世纪80年代,王大增将上海中医学院收藏的陈大年捐赠的《素庵妇科医要》手抄本刊印成《陈素庵女科补解》,促进了陈氏妇科学术思想的传播。王大增继承了陈大年的学术思想,又有创新发展,认为妇科病重在治肝,重视调理气血和冲任,用药轻而灵动,主张传统的辨证论治与西医学病理生理相结合,首创化瘀通腑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清心平肝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为同行专家所肯定。王大增自1960年在龙华医院工作,历任龙华医院妇科教研组主任、妇科主任、上海市天花粉协作组临床组长、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及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妇科顾问等职。

李祥云,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64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六年制中医系,毕业后进入龙华医院工作迄今,师从陈大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50多年。历任龙华医院妇科教研室主任、上海市中医妇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妇科医疗协作中心副主任等。李祥云尊古而不泥古,治疗疾病不拘一法,内外合治,在学术上率先提出了“肾亏瘀阻”的观点,应用于妇科临床取得满意疗效。创立了很多有效处方,被收录在《全国妇科名医验方集锦》及“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等书中。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10余篇,著有《不孕不育的中西医治疗》《中医治愈奇难病集成》等多部专业著作。

在第五代学术继承人徐莲薇带领下的龙华医院妇科团队,在继承前辈医家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妇科理论体系,不断创新,龙华医院妇科形成一套陈氏妇科中医流派特色技术,是目前国内具有完整的传统中医妇科学术体系和建制的临床学科之一。妇科传承团队不但传承了专科临床特色,还开展优势病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将临床与教学、临床与科研相结合,不断拓展陈氏妇科中医流派的学术内涵。

二、学术思想

陈氏妇科学术渊源于陈素庵、傅青主,历代学术继承人根据上述学术思想的指导,诊治疾病自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独到见解,富有特色。其主要学术思想为:强调患者以元气为本;妇科以调治血分为要;妇人杂病以调肝为中心环节。在治疗上强调保护元气,“适事为故”;主张调经重气药配合;不孕首辨任脉通调与否;治癥瘕当顾护胃气;通调月经以“调”为要;益气养血慎防损胎;产后宜补虚祛瘀温化。历代传承人在诊治经、带、胎、产多门疾病的过程中,传承并发展形成特色诊治方法,包括:化瘀通腑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清心平肝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益气活血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补肾活血、攻补结合治疗不孕症等。

1.强调患者以元气为本 陈氏妇科推崇徐灵胎“元气存亡”之论,认为凡人有病,元气不损,虽重可治,元气既伤,虽轻难愈。病之可以缓和调治者,不宜因于急切图功而轻投峻厉之药以戕正;病之必须攻邪取效者,亦宜寓补于攻,配合补益之品以扶正;总以不损伤元气为主,维护元气为先。即以调经为例,月事之失调,乃由于七情郁结、六淫外烁,导致冲任为病,而使经行失序,治法多主用疏条气机;即使瘀阻经络,经闭不行,亦不宜快利破气。陈筱宝曾告诫说:“峻药取快一时,虽当时获效,而元气暗损,祸患潜伏。”在治疗上主张保存元气之充沛,人体自能调节却病;故“气为血帅”之论,对妇科疾病之诊治,尤其有指导意义。

2.妇科以调治血分为要 前人对于妇人疾病之论治,首重血分,有“枯者滋之,瘀者行之,逆者顺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等治疗原则,陈氏认为这些治则都是正确的,但是滋血宜取流畅,行瘀宜取和化,顺气应取疏达,清不可寒凉,温不宜辛燥。例如,对月经不行之施治,若因风冷寒湿而致血滞者,当温经散寒、行滞祛瘀,但须顾虑血分,倘过于辛热,则血热妄行,上为吐衄,下为崩败、暴下之患,损伤阴血,病遂难治。陈氏妇科对《黄帝内经》“适事为故”的理论,有深切之体会,因此对妇人疾病,处处以养血、和血为主。

3.妇人杂病以调肝为中心环节 陈氏妇科认为妇人一生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三个不同阶段:青春时代,主重在肾;中年时期,主重在肝;垂暮之年,主重在脾。女子青春时代,正当肾气旺盛之年,任脉通,太冲脉盛,天癸至,月事以时下,当青春时代,月事之反常为病,主要关键在肾。中年时,由于人事环境复杂,情志拂逆为多,故肝气郁结,气盛暴厉,为肝阳亢旺;七情所伤,关乎肝木,肝木之变,虽少壮老年皆有关联,而特别多出现于中年时期,所以中年期间以调肝为最主要。垂暮之年,则肾气衰落,天癸竭,地道不通,气血虚弱,血液来源衰少,病患因血不足,当益血之源,脾乃藏营而统血,故主要关键在脾。陈筱宝推敲厥阴之治,最服膺王旭高对肝病的几种治疗法则——疏肝、泄肝、抑肝、柔肝、缓肝、疏木培土、泄木和胃。特别对“疏木培土”“泄木和胃”,有深切体会,亦有所发挥,在妇科方面应用尤广。

三、膏方特色

陈氏膏方源于陈耀宗,至第四代和第五代传人时与时俱进,发扬光大。用药注重顾护脾胃,肝肾同调,以血肉有情之品防重于治,善用理气、活血药物防膏方滋腻。

1.能治能防,标本兼治 膏方多用于补虚扶弱、抗衰延年、纠正亚健康状态、防病治病等。膏方治疗妇科疾病,以调治慢性病为优势,可发挥膏方之“大方”优势,更好地兼顾阴阳气血,滋补之力更优,作用更全面,具有比汤剂治疗更好和更持久的疗效,对于更年期综合征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可有效缓解更年期月经失调、烘热、失眠、乏力、抑郁、烦躁等症状。对于卵巢功能下降患者,及早膏方干预,可减缓卵巢功能下降的趋势,防重于治。主要药物组成包括补益类药物,可使气血同治,阴阳并补,重视阿胶、龟甲胶、鹿角胶、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的运用,可以达到补肾滋肝、养血填精之用;治疗类药物应根据辨病辨证,损其有余,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滞邪;调和类药物主要有饴糖、山楂、冰糖、蜂蜜等,以起到调和诸药、改善口味、缓急补益的作用。临床使用时还须注意上述三类药物配伍,使全方补而不腻,用药寓攻于补,攻补兼施,动静结合,注重肝肾同调,脾肾并补以治本,养血活血,理气行滞为常法。

2.治养结合,药补相宜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精者,身之本也。”肾主生殖,藏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精血同源,互为滋生,重视健脾运,补而不滞,防虚不受补。膏方为冬令进补之方药,滋补肝肾则精血旺盛可充养五脏,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中阴血,使肝体充养;滋补肾阴,可使阴液上乘而水火相济;调理肝气,可助气机疏泄而使五脏气机流利;疏肝养血则肝血充足,可化为精气填充肾中真精;调补肝肾,可平衡五脏、调和气血。膏方滋补之力较强,性质黏腻重浊,因而需补益之中兼用理气、消导之品,常配伍木香、砂仁、枳壳等,以促进脾胃升降;加用山楂、谷芽、麦芽、神曲等健脾助运,促进吸收,且不碍胃,损伤脾气;食、药与胃气相合,则消化功能倍健而助化生水谷之功,促进补益之效。因此,无论食物还是药物,均需顺应胃气,以助脾运化。脾肾和调,滋补肝肾,五脏平衡,气血和调,人体方气顺和畅。膏方既要考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针对气、火、痰湿、瘀血等不同病理产物,适当加以行气、清热、化湿、活血之品,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

3.整体调理,因人制方 在服用膏方前常根据患者的生理特点和疾病的性质,给予适当的“开路”药,或祛除外邪,或消除宿滞,或运脾健胃,处处照顾脾胃的运化功能。对于体虚气弱,精亏血少患者,擅用血肉有情之品,既可填精益血、滋补强壮,又可改善人体虚劳状态,增强机体功能。临床常选用鳖甲胶、龟甲胶、陈阿胶以增强滋阴养血补血之功,鹿角胶具有温肾阳、补精血、强筋骨的作用,根据辨证,与鳖甲胶、龟甲胶等配伍,可治疗阴阳两虚之腰膝酸软、乍热乍寒等症。

4.标本兼顾,合理配伍 本虚标实,肾气不足,气血乏源,治疗时重用补益药,同时考虑瘀血因素,加用活血通络药物以治标,使“络道通畅”。如对输卵管不畅患者,可加用三棱、莪术、鸡血藤、川乌等养血活血,温经散寒,祛瘀通脉;在滋补的同时,选桃红四物加益母草,使气血通调。膏方药性和缓,在滋补药基础上使用活血化瘀消癥瘕药,完全可以做到祛邪而不伤正。如对子宫肌瘤患者,在益气补血、补肾固本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消瘤散结,达到“祛瘀而不伤正,扶正而不助邪”的目的。 l1kzxMtRB5ECnm0SM8sEpf+Pm+4F5FSyd8Y/CVpspGhNYohk1gkRbbs39o4xIE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