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支付工具通常会结合消费信贷类产品,如信用卡、阿里花呗、京东白条等,支付消费时会伴随着不同形式的资金占用,利息争议因此成为用户与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常见法律纠纷之一。如何在确保支付服务的高效性与便捷性的前提下,合理规制利息收费、保护消费者权益,已成为电子支付法律框架中的重要课题。
我国现行法律对支付工具的利息问题已有一定的规定。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典》明确要求经营者在提供相关服务时,需充分告知消费者可能产生的费用和利息。然而,电子支付工具利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该类工具是最为普及的金融产品,但规则却并没有和产品普及度一样简化。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电子支付工具的利率上限、违约金等问题成为讨论的焦点。本章将深入探讨电子支付工具在利息方面的争议,提出改进电子支付工具利息规制的建议,以期推动形成更加公平透明的利息收费体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促进电子支付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