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百源之上,志学少年

在北宋那片文星璀璨的夜空中,邵雍是一颗独特而深邃的星辰。他不像欧阳修那般文采飞扬,名满天下;也不像王安石那样锐意革新,搅动朝堂。他更像一位静观天地的智者,一位安坐于自家茅舍,却将整个宇宙的运行规律了然于胸的先知。他便是邵雍,字尧夫,后世尊称他为康节先生,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共同奠定了此后八百年中国思想的基石。要真正理解这位奇人,必须回到那片塑造了他心性与智慧的土地——共城百源。邵雍的祖籍在范阳,即今天的河北涿州,但他年少之时便随父亲迁徙,定居在了共城,即今日河南辉县的苏门山下。这里有一处名为“百源”的胜地,泉水淙淙,林木葱郁,仿佛是为一位未来的哲人准备的天然书斋。正是在这片灵秀山水的滋养下,一个名叫邵雍的少年开始了他那近乎传奇的求学之路。

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大多将目光投向科举考场,视功名利禄为人生正途。然而,少年邵雍却展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志向。他读并非为了敲开官场的大门,而是源于一种纯粹的、对知识本身的渴望。他似乎天生就明白,真正的学问不是用来换取荣华富贵的工具,而是用来理解世界、安顿心灵的钥匙。于是,在苏门山下的百源之畔,他为自己筑起一间简陋的学室,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开始了一场与古圣先贤的漫长对话。《宋史》中用极为简练而震撼的笔触描绘了他当时苦学的状态:“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这短短的十六个字勾勒出一幅令人动容的画面。在寒冷的冬日,他不去生火取暖,任凭刺骨的寒风考验着他的意志;在炎热的夏夜,他也不用扇子驱赶暑气,让淋漓的汗水浸透他的衣衫;甚至在无数个夜晚,他根本不曾躺下休息,只是通宵达旦地沉浸在书海之中。这已经超越了我们通常理解的“勤奋”,这是一种近乎苦行的自我磨砺,一场意志对肉体的绝对胜利。

这种极端的自律并非毫无目的的自虐,而是一种深刻的哲学预备。通过主动剥离所有物质上的舒适,邵雍是在训练自己的内心,使其达到一种超然的专注状态,不受任何外界干扰。这就像一块璞玉,必须经过最严酷的切磋琢磨,才能显露出内在的光华。他在用这种方式将自己的心智打磨成一面澄澈的镜子,一泓不起波澜的静水,为日后映照宇宙万物的幽微之理做着最扎实的准备。他读书的范围也极为广博,“于书无所不读”,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百家杂说,只要能找到的书,他都拿来细细研读。这种海纳百川的阅读为他构建了一个异常宏大的知识框架,也让他逐渐意识到仅仅闭门读书,是远远不够的。

几年的苦读之后邵雍开始感到一种局限。他担心自己虽然读了万卷书,但若不行万里路,见识终究还是不够广博。真正的智慧不仅存在于书本的字里行间,更隐藏在山川河流的脉络里,隐藏在世间万象的生灭变化之中。于是,他毅然走出了那间简陋的学室,开始周游天下,去亲身感受这个世界的广阔与深邃。他行走在宋朝的山水之间,观察风土人情,体悟历史变迁,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世界一一印证。这次游历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与胸襟,也让他立下了更加宏伟的志向——他要像古代的圣王那样,成就一番有益于世人的功业。

就在他游历归来,满怀壮志却又略感迷茫之际,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引路人出现了。这位贵人就是时任共城县令的李之才。李之才并非一位普通的官员,他是一位精通《易经》之学的大学者,是那个时代少数掌握着象数学问精髓的人物之一。一个有趣且意味深长的细节是,并非邵雍去拜访这位学问高深的县令,而是李之才听闻了邵雍苦学之名,主动前来造访这位隐居在苏门山下的年轻人。在那个时候,邵雍既无功名,也无著作问世,生活困顿,几乎一无所有,但他那纯粹的向学之心,却像一道光芒穿透了贫穷与寂寞的遮蔽,吸引了真正识货的人。

李之才在与邵雍的交谈中立刻发现这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稀世美玉。他被邵雍的勤奋与才华深深打动,决定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他传授给邵雍的并非寻常的儒家经义,而是一套独特的、用《易经》的卦象与数字来推演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学问,也就是所谓的“象数学”。这门学问在当时属于一种秘传之学,其源流可以追溯到宋初的道家高人陈抟,经由种放、穆休,最终传到了李之才手中。这是一种“易外别传”,它所探究的是宇宙的终极蓝图和万物演化的数学模型。

对于邵雍而言,得到这套学问就如同得到了一把能够解开宇宙之谜的钥匙。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道路的选择。接受这门学问意味着他将告别通过科举入仕的主流人生轨迹,转而踏上一条更为幽深也更为宏大的探索天人之道的圣贤之路。这个在百源之上的决定奠定了他一生的方向。从此,他更加发奋用功,沉浸在卦象与数字的玄妙世界里,渐渐地,他对天地万物有了一种全新的体悟。他不再去追求世俗的功名,而是选择了一种大隐于市的生活方式,潜心修养自己的德行与智慧。他待人真诚和善,无论对方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是有学问的士人还是不识字的孩童仆役,他都能一视同仁,融洽相处。据说,每当他乘坐牛车出门,人们只要远远听到车声,都会争相跑出来迎接,亲切地喊着:“我家先生到了!”这份发自内心的爱戴与尊敬,已经预示着这位从百源走出的志学少年未来将成为整个时代的心灵导师。 QlRkOMSdPiXMjSJYnj1A3n+pN6rf60/7u2WP/qpyOYDNU6jUnI55JoUZdKjhRic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