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时期,玄风大盛,士大夫们以所谓的“三玄”——《道德经》《庄子》《周易》为理论基础,就“有无”“本末”“体用”等哲学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王弼对《道德经》进行注释,从此之后,《道德经》王弼注本就成了最为流行的版本。
王弼,字辅嗣,曹魏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西北)人。生于公元226年,卒于公元249年,年仅二十四岁。他十余岁时,即笃好老庄,先后著《道略论》,注《周易》《道德经》,提出“有”皆始于“无”、“无”为万物之本等理念。王弼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
王弼本在章节次序、文字及少数义理方面与帛书《道德经》都有所差异,但从整体看,并无本质不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不同,就是王弼本中“道经”在前,而“德经”在后。根据道家“道生万物”的思想,王弼本“道经”在前、“德经”在后的安排更符合老子思想,从逻辑上看也更具合理性。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王弼本虽然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但为了与帛书《道德经》甲本、乙本进行更清晰、直观的比照,我们也依照帛书,把“德经”安排在前,“道经”安排在后。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方便读者对照阅读,绝不意味着我们认为这种安排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