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方便品第二 [一]

【注释】

[一]什曰:此品序净名德者,非集经者之意。其方便辩才,世尊常所称叹,故集经者承其所闻以序德耳。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 [一] ,深植善本 [二] ,得无生忍 [三] 。辩才无阂 [四] ,游戏神通 [五] 。逮诸总持 [六] ,获无所畏 [七] 。降魔劳怨 [八] ,入深法门 [九] 。善于智度,通达方便 [一〇 ] 。大愿成就 [一一] ,明了众生心之所趣 [一二] ,又能分别诸根利钝 [一三] 。久于佛道,心已纯熟,决定大乘 [一四] 。诸有所作,能善思量 [一五] 。住佛威仪 [一六] ,心大如海 [一七] 。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 [一八]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 [一九]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 [二〇 ] 。虽处居家,不着三界 [二一]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二二]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 [二三]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 [二四]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 [二五] 。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 [二六] 。受诸异道 [二七] ,不毁正信 [二八]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 [二九]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 [三〇 ]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 [三一]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 [三二]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 [三三] 。入治正法,救护一切 [三四]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 [三五] 。入诸学堂,诱开童蒙 [三六] 。入诸淫舍,示欲之过 [三七]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三八]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 [三九]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 [四〇 ] ,断其贪着 [四一] 。若在刹利,刹利中尊 [四二] ,教以忍辱 [四三] 。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 [四四] ,除其我慢 [四五]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四六]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四七] 。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 [四八]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 [四九]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 [五〇 ]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 [五一]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 [五二]

【注释】

[一]什曰:将序其德,先明修德之所由也。

[二]什曰:功德业也。

肇曰:树德先圣,故善本深殖也。此经之作,起于净名,其微言幽唱,亦备之后文。出经者,欲远存其人以弘其道教,故此一品全序其德也。

[三]什曰:慧明业也。如来已尽,则以智为名。菩萨见而未尽,而能忍受不退,故以忍为名也。

肇曰:所以菩萨无生慧独名忍者,以其大觉未成,智力犹弱,虽悟无生,正能堪受而已,未暇闲任,故名忍。如来智力具足,于法自在,常有闲地,故无复忍名也。

[四]什曰:既具二业,以辩才说法化众生也。

肇曰:七辩也。

[五]什曰:因神通广其化功,亦以神通力证其辩才。如龙树与外道论议,外道问曰:“天今何作?”答曰:“天今与阿修罗战。”复问:“此何以证?”菩萨即为现证,应时摧戈折刃,阿修罗身首从空中而坠落,又见天与阿修罗于虚空中列阵相对。外道见证已,乃伏其辩才。神通证辩,类如此也。

肇曰:经云菩萨得五通,又云具六通。以得无生忍,三界结尽,方于二乘,故言六。方于如来,结习未尽,故言五也。

[六]什曰:智慧能持实相,亦名持。余持,如《大智度论》中说也。

肇曰:总持义同上。经云有五百总持,亦云无量总持也。

[七]肇曰:菩萨四无所畏也。

[八]肇曰:四魔劳我,故致为怨。

[九]肇曰:诸法深义,有无量门,悉善入也。

[一〇 ]肇曰:到实智彼岸,善智度也。运用无方,达方便也。

[一一]什曰:初发心之时,其愿未大,或大而未成。大而成者,唯法忍菩萨也。如无量寿四十八愿,是大愿之类也。

肇曰:大愿,将无量寿愿比也。

[一二]肇曰:群生万端,心趣不同,悉明了也。

[一三]肇曰:三乘诸根,利钝难辩,而善分别。

[一四]肇曰:七住以上,始得决定也。

[一五]肇曰:身口意有所作,智慧恒在前,故所作无失也。

[一六]肇曰:举动进止,不失圣仪。

别本云:具佛威仪。

什曰:谓能变身作佛,举动进止,悉如佛也。

[一七]什曰:海有三德:一曰深广无边,二曰清净不受杂秽,三曰藏积无量珍宝。菩萨三德,义同海也。

肇曰:海有五德:一澄净不受死尸。二多出妙宝。三大龙注雨,滴如车轴,受而不溢。四风日不能竭。五渊深难测。大士心净,不受毁戒之尸,出慧明之宝,佛大法雨受而不溢,魔邪风日不能亏损,其智渊深莫能测者,故曰心大如海。

[一八]肇曰:诸佛所称,人天所敬,彼何欣哉!欲度人故,现居毗耶。

[一九]肇曰:至人不现行。现行六度者,为摄六弊耳。

[二〇 ]肇曰:沙门,出家之都名也,秦言义训勤行,勤行趣涅槃也。

[二一]肇曰:三界之室宅也。

[二二]肇曰:梵行,清净无欲行也。

[二三]肇曰:在家若野,故言远离。

[二四]肇曰:外服宝饰,而内严相好也。

[二五]肇曰:外食世膳,而内甘禅悦之味也。

[二六]肇曰:因戏止戏。

[二七]什曰:现受外道法也。

[二八]肇曰:同于异者,欲令异同于我耳,岂正信之可毁哉?受,谓受学异道法也。

[二九]肇曰:世典虽尽明,所乐在真法。

[三〇 ]什曰:诸有德者,能致供养。能致供养者,复供养此贤,所以为最也。

肇曰:含齿无不敬,净养无不供,故曰为供养之最。

[三一]肇曰:外国诸部曲皆立三老,有德者为执法人,以决乡讼,摄长幼也。净名现执俗法,因此通达道法也。

[三二]肇曰:法身大士,瓦砾尽宝玉耳。若然,则人不贵其惠,故现同求利,岂喜悦之有?

[三三]肇曰:四衢要路,人所交集,随彼所须而益焉。

[三四]肇曰:治正法,律官也。导以正法,使民无偏枉,救护一切也。

[三五]肇曰:天竺多诸异道,各言己胜,故其国别立论堂,欲辩其优劣。诸欲明己道者,则声鼓集众,诣堂求论,胜者为师,负者为资。净名既升此堂,摄伏外道,然后导以大乘,为其师也。

[三六]什曰:如释迦菩萨入学堂,说梵书,梵天下来为证,众人信受,斯其类也。

肇曰:学堂,童蒙书学堂也。诱开,如太子入学现梵书比也。

[三七]什曰:外国有一女人,身体金色。有长者子,名达暮多罗,以千两金要入竹林,同载而去。文殊师利于中道变身为白衣,身着宝衣,衣甚严好。女人见之,贪心内发。文殊言:“汝欲得衣者,当发菩提心。”女曰:“何等为菩提心?”答曰:“汝身是也。”问曰:“云何是?”答曰:“菩提性空,汝身亦空,以此故是。”此女曾于迦叶佛所宿殖善本,修智慧。闻是说,即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将示欲之过,还与长者子入竹林。入林中已,自现身死,膀胀臭烂。长者子见已,甚大怖畏,往诣佛所。佛为说法,亦得法忍。示欲之过,有如是利益也。

肇曰:外国淫人别立聚落,凡豫士之流,目不暂顾,而大士同其欲,然后示其过也。

[三八]肇曰:酒致失志,开放逸门。

[三九]什曰:长者,如今四姓豪族也。声闻法于凡夫为胜,如是展转,佛法最胜也。

肇曰:凡人易以威顺,难以理从,故大士每处其尊,以弘风靡之化。长者豪族望重,多以世教自居,不弘出世胜法也。

[四〇 ]什曰: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

[四一]肇曰:积钱一亿,入居士里。宝货弥殖,故贪着弥深。

[四二]什曰:梵音中含二义:一言忍辱,二言瞋恚。言此人有大力势,能大瞋恚,忍受苦痛,刚强难伏,因以为姓也。

[四三]肇曰:刹利,王种也,秦言田主。劫初人食地味,转食自然粳米。后人情渐伪,各有封殖,遂立有德,处平分田,此王者之始也,故相承为名焉。其尊贵自在,多强暴决意,不能忍和也。

[四四]什曰:广学问,求邪道,自恃智慧,骄慢自大,名婆罗门也。

[四五]肇曰:婆罗门,秦言外意。其种别有经书,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或在家,或出家苦行。多恃己道术,自我慢人也。

[四六]肇曰:正法,治政法也。教以正治国,以道佐时也。

[四七]肇曰:所承处重,宜以忠孝为先。

[四八]什曰:非如今内官也。外国法,取历世忠良、耆长有德,用为内官,化正宫女。

肇曰:妖媚邪饰,女人之情,故诲以正直。

[四九]什曰:昔有一贱人来入城邑,见一人服饰严净,乘大马,执宝盖,唱言不好,乃至再三。彼人怪而问曰:“我严净如是,汝何言不好耶?”贱人曰:“君宿殖德本,获此果报,威德被服,人所宗仰。我昔不种福,鄙陋如是。以我比君,犹如禽兽,故自言不好耳,非毁君也。”贱人因是感厉,广修福业。形尊悟物,所益以弘,况以道法化人哉!

肇曰:福力微浅,故生庶民也。

[五〇 ]什曰:小乘中,初梵有三种,大乘中有四种,余上三地亦如是。梵王虽有定慧,而非出要,诲以佛慧,故言胜也。

肇曰:梵天多着禅福,不求出世胜慧也。

[五一]什曰:梵垢薄而着浅,故为现胜慧。释爱重而着深,故为现无常也。

肇曰:天帝处忉利宫,五欲自娱,视东忘西,多不虑无常。

[五二]什曰:护世,四天王也。诸恶鬼神,残食众生,护世四王护之,不令害也。今言尊者,道力所护,兼及十方也。

肇曰:护世四王,各治一方,护其所部,使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也。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一]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 [二] 。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 [三] 。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 [四] :“诸仁者,是身无常 [五] ,无强、无力、无坚 [六] ,速朽之法,不可信也 [七] 。为苦为恼 [八] ,众病所集 [九] 。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一〇 ]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一一] 。是身如炎,从渴爱生 [一二] 。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 [一三] 。是身如幻,从颠倒起 [一四] 。是身如梦,为虚妄见 [一五] 。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一六] 。是身如响,属诸因缘 [一七] 。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 [一八] 。是身如电,念念不住 [一九] 。是身无主为如地 [二〇 ] ,是身无我为如火 [二一] ,是身无寿为如风 [二二] ,是身无人为如水 [二三] 。是身不实,四大为家 [二四] 。是身为空,离我、我所 [二五] 。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 [二六] 。是身无作,风力所转 [二七] 。是身不净 [二八] ,秽恶充满 [二九] 。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 [三〇 ] 。是身为灾,百一病恼 [三一] 。是身如丘井 [三二] ,为老所逼 [三三] 。是身无定 [三四] ,为要当死 [三五] 。是身如毒蛇 [三六] ,如怨贼 [三七] ,如空聚 [三八] ,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三九]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 [四〇 ] 。所以者何 [四一] ?佛身者,即法身也 [四二] 。从无量功德智慧生 [四三] ,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 [四四] ,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 [四五] 、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 [四六] ,从方便生,从六通生 [四七] ,从三明生 [四八] ,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 [四九] ,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 [五〇 ] ,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 [五一] ,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五二] 。”

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疾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注释】

[一]肇曰:法身圆应,其迹无端,故称无量。上略言之耳。

[二]什曰:上诸方便,以施戒摄人。施戒摄人,则人感其惠。闻其有疾,问疾者众。问疾者众,则功化弘矣。是以广现方便,然后处疾也。

[三]肇曰:虽复变应殊方,妙迹不一,然此经之起,本于现疾,故作者别序其事。

[四]什曰:欲明履道之身未免斯患,况于无德而可保耶?

肇曰:同我者易信,异我者难顺,故因其身疾,广明有身之患。

[五]什曰:诸佛常法,要先以七事发人心,然后说四谛。何等为七?一施;二戒;三生天果报;四说味,味,乐味也;五果报过患,虽有少乐,而众苦无量,众生迷于少乐,而不觉众苦,犹以芥子置于山顶,唯见芥子,而不睹大山也;六教厌离世间;七叹涅槃功德。今不说七法,直说无常者,将以此会积德已淳,慧识修明故也。复次,无常是空之初相。将欲说空,故先说无常,所以但说身,不说余法,余法中少生着故也。

[六]什曰:患至斯受,故无强也。无有能作力也。无坚,体不实也。

[七]肇曰:身之危脆,强力不能保,孰能信其永固者?此无常义也。

[八]什曰:无常故苦,苦则恼生。

[九]肇曰:苦,八苦也,亦有无量苦。恼,九恼也,亦有无量恼。病,四百四病。此苦之义也。

[一〇 ]肇曰:撮摩聚沫之无实,以喻观身之虚伪。自此下至电喻,明空义也。

[一一]肇曰:不久,似明无常义,然水上泡以虚中无实,故不久立,犹空义耳。

[一二]肇曰:渴见阳炎,惑以为水。爱见四大,迷以为身。

[一三]肇曰:芭蕉之草,唯叶无干。

[一四]肇曰:见幻为人,四大为身,皆颠倒也。

[一五]肇曰:梦中妄见,觉后非真。

[一六]什曰:形障日光,光不及照,影由此现。由无明三业隔实智慧,所以有身也。

[一七]肇曰:身之起于业因,犹影响之生形声耳。

[一八]什曰:俄顷异色,须臾变灭。身亦如是,眴息之间,有少有长,老病死变。从如沫至如电,尽喻无常也。或以无坚,或以不久,或以不实,或以属因缘,明其所以无常也。下四大喻,喻空无我也。

[一九]肇曰:变灭不住,似释无常,然皆取其虚伪不真,故速灭不住,犹释空义也。

[二〇 ]什曰:地无常主,强者得之。身亦无主,随事而变,病至则恼,死至则灭。聚散随缘,不得自在也。

肇曰:夫万事万形,皆四大成。在外则为土木山河,在内则为四支百体。聚而为生,散而为死。生则为内,死则为外。内外虽殊,然其大不异,故以内外四大类明无我也。如外地,古今相传,强者先宅,故无主也。身亦然耳,众缘所成,缘合则起,缘散则离,何有真宰常主之者?主寿人是一我,义立四名也。

[二一]什曰:焚烧林野,威声振烈,若勇士陈师制胜时也。实而求之,非有敌也。身亦如是,举动云为,兴造万端,从惑而观,若有宰也。寻其所由,非有我也。

肇曰:纵任自由谓之我。而外火起灭由薪,火不自在。火不自在,火无我也。外火既无我,内火类亦然。

[二二]什曰:虽飘扇鼓作,或来或去,直聚气流动,非有存生寿也。身亦如是,呼吸吐纳,行作语言,亦假气而动,非有寿也。

肇曰:常存不变谓之寿。而外风积气飘鼓,动止无常。动止无常,风无寿也。外风既无寿,内风类可知。

[二三]什曰:澄净清明,洗涤尘秽。曲直方圆,随时所适。实而求之,为者竟谁?身亦如是,知见进止,应事而迁,假缘成用,乘数而行。详其所因,非有人也。

肇曰:贵于万物而始终不改,谓之人。而外水善利万形,方圆随物,洿隆异适,而体无定。体无定,则水无人也。外水既无人,内水类可知。

[二四]肇曰:四非常讫于上。自此下,独明身之虚伪,众秽过患,四大假会,以为神宅,非实家也。

[二五]什曰:离我众生空,离我所法空也。上四句说空无我喻,此直说空无我义也。

肇曰:我,身之妙主也。我所,自我之外,身及国财,妻子万物,尽我所有。智者观身,身内空寂,二事俱离也。

[二六]什曰:会而成知,非真知也。求知不得,同瓦砾也。肇曰:身虽能触而无知,内识能知而无触。自性而求,二俱无知。既曰无知,何异瓦砾?

[二七]什曰:无作主而有所作者,风所转也。从无知至无作,更释空无我义也。

肇曰:举动事为,风力使然,谁作之也?

[二八]什曰:须陀洹虽见四谛,犹惑净色,故四非常后,次说不净也。复次,上说无常、苦、无我,此说不净门,为破四颠倒,故说四种观行。行此观已,然后能于身不着。身不着已,然后能学法身。故先说厌法,后说法身也。

[二九]肇曰:三十六物,充满其体。

[三〇 ]什曰:此明无常所坏,所以苦也。自此以下,尽说苦喻也,为灾病苦也。丘井以下,总喻生老病死,众苦无量也。

肇曰:虽复澡以香汤,衣以上服,苟曰非真,岂得久立?

[三一]肇曰:一大增损,则百一病生。四大增损,则四百四病同时俱作,故身为灾聚也。

[三二]什曰:丘井,丘墟枯井也。昔有人有罪于王,其人怖罪逃走,王令醉象逐之。其人怖急,自投枯井,半井得一腐草,以手执之。下有恶龙吐毒向之,傍有五毒蛇复欲加害。二鼠啮草,草复将断。大象临其上,复欲取之。其人危苦,极大恐怖。上有一树,树上时有蜜滴落其口中,以着味故,而忘怖畏。丘井,生死也。醉象,无常也。毒龙,恶道也。五毒蛇,五阴也。腐草,命根也。黑白二鼠,白月、黑月也。蜜滴,五欲乐也。得蜜滴而忘怖畏者,喻众生得五欲蜜滴,不畏苦也。

[三三]肇曰:神之处身,为老死所逼,犹危人之在丘井,为龙蛇所逼。缘在他经也。

[三四]什曰:念有死分,无定期也。

[三五]肇曰:寿夭虽无定,不得不受死。

[三六]肇曰:四大,喻四蛇也。

[三七]肇曰:五阴,喻五贼也。

[三八]什曰:昔有人得罪于王,王欲密杀,箧盛四毒蛇,使其守护,有五怨贼拔刀守之。善知识语之令走,其人即去,入空聚落,便于中止。知识复言:“此处是恶贼所止。若住此者,须臾贼至,丧汝身命,失汝财宝,宜速舍离,可得安隐。”其人从教,即便舍去。复见大水,缚筏而渡。渡已安隐,无复众患。王,喻魔也。箧,喻身也。四蛇,四大也。五怨贼,五阴也。空聚落,六入也。恶贼,六尘也。河,生死也。善知识教令走者,谓佛菩萨教众生离恶魔,弃四大,舍五阴。众生从教,虽舍远三患,而未出诸入聚落,未免怨贼。复教令乘八正筏,度生死流。度生死流已,坦然无为,无复众患也。

肇曰:六情喻空聚,皆有诚证,喻在他经。是故《涅槃经》云:“观身如四大毒蛇。是身无常,常为无量诸虫之所唼食。是身臭秽,贪欲狱缚。是身可畏,犹如死狗。是身不净,九孔常流。是身如城,血肉筋骨,皮裹其上,手足以为却敌楼橹,目为孔窍,头为殿堂,心王处中。如是身城,诸佛世尊之所弃舍,凡夫愚人常所味着,贪淫、嗔恚、愚痴、罗刹止住其中。是身不坚,犹如芦苇、伊兰、水沫、芭蕉之树。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亦如画水,随画随合。是身易坏,犹如河岸临峻大树。是身不久,虎狼、鸱枭、雕鹫、饿狗之所食啖。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宁以牛迹盛大海水,不可具说是身无常,不净臭秽。宁团大地使如枣等,渐渐转小,如亭历子,乃至微尘,不能具说是身过患。是故当舍,如弃涕唾。”

[三九]肇曰:阴,五阴。界,十八界。入,十二入。此三法假合成身,犹若空聚,一无可寄。

[四〇 ]肇曰:吾等同有斯患,可厌久矣,宜共乐求佛身。

[四一]肇曰:近见者,谓佛身直是形之妙者,未免生死寒暑之患,曷为而求?将为辩法身极妙之体也。

[四二]肇曰:经云,法身者,虚空身也。无生而无不生,无形而无不形。超三界之表,绝有心之境。阴入所不摄,称赞所不及。寒暑不能为其患,生死无以化其体。故其为物也,微妙无象,不可为有。备应万形,不可为无。弥纶八极,不可为小。细入无间,不可为大。故能出生入死,通洞乎无穷之化。变现殊方,应无端之求。此二乘之所不议,补处之所未睹,况凡夫无目,敢措心于其间哉?聊依经诚言,粗标其玄极耳。然则法身在天为天,在人而人,岂可近舍丈六而远求法身乎?

生曰:夫佛身者,丈六体也。丈六体者,从法身出也。以从出名之,故曰即法身也。法者,无非法义也。无非法义者,即无相实也。身者,此义之体。法身真实,丈六应假,将何以明之哉?悟夫法者,封惑永尽,仿佛亦除,妙绝三界之表,理冥无形之境。形既已无,故能无不形。三界既绝,故能无不界。无不形者,唯感是应。佛无为也,至于形之巨细,寿之修短,皆是接众生之影迹,非佛实也。众生若无感,则不现矣。非佛不欲接,众生不致,故自绝耳。若不致而为现者,未之有也。譬日之丽天,而影在众器。万影万形,皆是器之所取,岂日为乎?器若无水,则不现矣。非日不欲现,器不致,故自绝耳。然则丈六之与八尺,皆是众生心水中佛也。佛常无形,岂有二哉?以前众患,皆由有身,故令乐佛身也。然佛道迹交在有,虽复精粗之殊,至于无常,不应有异。而令乐之,宜明其意。既云即是法身,非徒使知无有身患,乃所以用断一切众生病矣。斯又引使乐法,乐法之行,下法是。以行于法者,得佛身也。

[四三]肇曰:夫极妙之身,必生于极妙之因。功德、智慧,大士二业也。此二业盖是万行之初门,泥洹之关要,故唱言有之。自此下,虽别列诸行,然皆是无为无相行也。以行无相无为,故所成法身亦无相无为。

[四四]肇曰:五分法身。

[四五]肇曰:禅,四禅。定,四空定。解脱,八解脱。三昧,三三昧。此皆禅度之别行也。

[四六]肇曰:诸,即上六度也。波罗蜜,秦言到彼岸。彼岸,实相岸也。得无生以后所修众行,尽与实相合体,无复分别也。

[四七]肇曰:七住以上,则具六通。自非六通运其无方之化,无以成无极之体。

[四八]肇曰:天眼、宿命智、漏尽通,为三明也。

[四九]什曰:始观时,系心一处,名为止。静极则明,明即慧,慧名观也。

肇曰:止,定。观,慧。

[五〇 ]肇曰:必断之志,必集之情,此二心行之纲目也。

[五一]肇曰:真实善根所以生,不放逸功业所以成,此二心行之要用也。

[五二]肇曰:发无上心,岂唯自除病,亦济群生病。 UCxSGcCV1VKVxh4WMuHLdda3aSQOEgZK9eyQcGg/FUnIdkiMT/oIuBSgzrATiaR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