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整理说明

《维摩诘经》,又名《维摩诘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佛说维摩诘经》《维摩诘所说经》《说无垢称经》,另有《维摩诘不思议经》《不可思议解脱经》《净名经》等名。

维摩诘,是梵文的音译,又译作“毗摩罗诘”“维摩罗诘”“毗摩罗诘利帝”等,简称“维摩”,意译为“净名”“无垢称”等。僧肇曰:“微远幽深,二乘不能测,不思议也。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解脱也。”鸠摩罗什曰:“维摩诘,秦言净名。”“自本而寻,则功由净名。原其所由,故曰‘维摩诘所说’也。”经中“维摩诘”以“净名”为名。隋慧远在《维摩义记》中说:“维摩诘者是外国语,此方正翻名曰‘净名’,随义傍翻名‘无垢称’。良以其人法身体净,妙出尘染,内德既盈,美响外彰,寄名显德。”僧肇总结说:“以法名经,所以标榜旨归。以人名经,所以因人弘道者也。”

维摩诘,在经中被称为法身大士,由东方妙喜国化生于娑婆世界,以居士身份,居住在毗耶离城,为娑婆世界众生说法,以使娑婆世界的苦难众生脱离苦海。鸠摩罗什说:“欲显其淳德以泽群生。”因此维摩居士称自己有疾,借诸大菩萨问疾之机,为众生说不思议解脱法门,以平实之语,广弘大乘菩萨道。

此经从古至今共有七种译本,现存三种译本,即三国吴支谦译《佛说维摩诘经》二卷,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唐玄奘译《说无垢称经》六卷,至今皆收藏于《大正藏》第十四册。三种译本都是十四品,但译文有别。三种译本中,尤以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广。

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八年(406)重译《维摩诘经》,由于鸠摩罗什精通梵汉两种语言,译文既有散文的优美,又有辞赋的工整,为后世修学者所推崇。僧肇在本书序言中说:“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尽环中,又善方言。时手执梵文,口自宣译,道俗虔虔,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矣。”

自公元188年东汉严佛调译出《古维摩诘经》,一千八百多年来,此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甚为深远。以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为例,《维摩诘经》不仅影响了魏晋诗文和唐诗,甚至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自隋唐以来,关于《维摩诘经》的绘画、雕刻、戏剧、变文,更是不胜枚举。

《维摩诘经》也是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佛经之一,几乎每个宗派都有关于《维摩诘经》的注疏。欧阳竟无在其所作的《维摩诘所说经品目》中说:“若能熟读此经,常识自足,而后深入诸门,读《大般若经》入般若门,读《华严经》入普贤门,读《楞伽》《深密》诸经入瑜伽门,读《大涅槃经》入涅槃门,然后融会贯通,知释迦一代大乘之教。”

本书作者包括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僧肇、道生、道融等。鸠摩罗什(344—413),龟兹人,罗什尚在母胎时,其母“慧解倍常”,有人说,必定是身怀智子。罗什七岁随母出家,从师学经论,九岁从盘头达多学习杂藏和《阿含经》,年纪虽小,但已声名远扬。罗什二十岁时,即已博读大小乘经论,名闻西域。僧肇在他所著的《肇论》之《般若无知论》中说:“秦乘入国之谋,举师以来之。意也,北天之运数其然也。”姚兴弘始三年(401),罗什被迎入关内,并主持译经。据《出三藏记集》记载,鸠摩罗什从姚秦弘始四年到十五年(402—413)间所翻译的佛教经典,有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涵盖经律论三藏。由于鸠摩罗什梵汉皆通,把汉语的美感和佛经的深义结合得恰到好处,所译佛典在后世几乎成了各个学派、宗派的主要经典依据。

罗什寿命将尽时,与众僧告别:“因法相遇,殊未尽伊心,方复后世,恻怆何言!自以暗昧,谬充传译,凡所出经论三百余卷,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烦,存其本旨,必无差失。愿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

鸠摩罗什弟子三千,著名者数十人,有什门“四圣”“十哲”之美誉。其四位高徒———僧肇、僧叡、道生、道融,被称为“关内四圣”或“什门四圣”。

僧肇(384—414),少时家贫,才思敏捷,后见《维摩诘经》,于是出家,后投入鸠摩罗什门下受业,共入逍遥园译经。《肇论》是僧肇的重要著作。在写出《般若无知论》后,罗什对僧肇说:“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在罗什门下,僧肇被称为“解空第一”。僧肇所注的《维摩诘所说经》,是与《肇论》同样重要的著作。

道生(355—434),亦称竺道生,“幼而颖悟,聪哲若神”,年少出家,十五岁即登讲座。曾去庐山问学于慧远,后受业于罗什。道生曾提出“一阐提皆可成佛”的主张,后又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说。因对涅槃学独有所悟,被后世誉为“涅槃圣”。著有《维摩》《法华》《泥洹》等诸经义疏及《善不受报义》《顿悟成佛义》《二谛论》《佛无净土论》等著作。

道融,东晋十六国时僧人,生卒年不详。《高僧传》有记载,博闻强记,“一披即诵”,十二岁出家,后入逍遥园与罗什译经。罗什曾赞:“佛法之兴,融其人也。”道融性喜幽静,终生弘法不辍。著有《法华》《大品般若》《金光明》《十地》《维摩》诸经义疏。

此次整理,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版《注维摩诘所说经》十卷本为底本。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最好的注本。出版说明中有“据民国间刊僧肇《注维摩诘所说经》十卷影印”字样,书后有《新雕维摩经后序》,写于宋淳化四年(993),由北宋名臣张齐贤述。底本十卷,分为十四品,每卷卷首有“后秦释僧肇撰”字样。参考《大正藏》第三十八册《注维摩诘经》十卷,以及隋智顗撰《维摩经玄疏》六卷、李翊灼校辑《维摩诘经集注》十卷、唐道液集《净名经集解关中疏》二卷、隋慧远撰《维摩义记》八卷、唐窥基撰《说无垢称经疏》六卷等。校勘原则大体如下:

一、只要底本字词句通顺,意可解,便不强作勘正。即使字词句不顺,意不可解,非改不可的,即据参校本勘正,同时出校记。

二、底本有当改而参校本无据者,若无确证,不改,以校记说明整理者之意见。

三、当校本与底本发生冲突、语义两可时,或校本胜于底本者,经本校、理校、他校后再做定夺,必要时出校记。

四、底本有明显讹衍脱倒,径改。

这是我喜欢的一部经典。虽然它的译文如散文诗般优美,其实涉及深邃的修行,又不离日用常行。我自知学养不深,在做一件力所不及的事。这次点校,我当作检查自己学行的一个契机,勉励自己,望有寸进。这本读本,是一个幸运的愧怍者“亦步亦趋”努力的结果。它不够十分好,一定还存在错误,望读者惠予指教,以期日后订正是幸。

杨 丹
2024年9月8日于杭州 2RFfIhb6cDzoIGvEnl2fc1U5yl1NY6pr457ZSLNCr3PWjq9TcogwdiW3DJABdrL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