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万国博览会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举办过多届世界博览会。在这许多届精彩的世界博览会之中,1851年的伦敦水晶宫首届世界博览会因“充当了一次和平竞赛的场地”以及“召唤了不同国家的人们为了同一个目的欢聚一堂”而永载史册。这个吸引了众多观者前来的共同目的是:为见证一个前所未有的进步时代而惊叹。

维多利亚女王异常骄傲地写道:“这是一个充满快乐、自豪、满足和深深感激的时刻,这是和平与善意的胜利,是艺术的胜利,是商业的胜利,是我亲爱的丈夫的胜利,是我的国家的胜利。” 这段文字出自1851年7月18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日记。据推测,女王很有可能通过一场集会将类似的自豪情绪分享给了6 063 986名普通群众。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多的人在短短的五个月时间内聚集在一个地方,他们出身不同,国籍也不同(即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英国人,即女王的臣民)。这个数字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支军队的人数,几乎等同于拿破仑军队人数的十倍。

不过,此次集会却并非什么革命抗议活动,而是一次和平的集会。参与此次集会的所有人——包括只需乘坐几分钟的马车就可以到达集会现场的女王本人——都经历了现代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全民集会。现场溢满了对“现代性”的自信和骄傲自豪的精气神,令所有人陶醉。人们来到伦敦,参观海德公园,见识大英帝国的发达,然后带着更加笃定的念头回到自己的家乡,坚信自己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并且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1851年,大英帝国的万国博览会令前来参观的人大开眼界。

1848年的革命风暴令欧洲大陆各个国家的旧政权风雨飘摇,有些甚至一度被推翻。不过,这股强劲的风暴吹到大英帝国的领土上时已经变成了强弩之末,并未掀起多少风浪,也未能引起多大的社会和政治动荡。与巴黎、维也纳和其他欧洲城市里激烈的武装斗争相比,英国革命者们显然温和得多。宪章运动的发起者们力图在不动摇本国旧有政治制度乃至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进行社会改革。1848年4月10日,英国工人阶级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示威活动,总体上来看,此次活动可以说是一场十分和平的争取民权的集会了。法国、意大利、普鲁士、奥地利如火如荼的武装对抗和街头巷战,对于伦敦、利物浦和爱丁堡的居民们来说不过是报纸媒体上的一条热门报道而已。

对于控制着上、下两议院的英国贵族统治者们来说,这种与欧洲大陆国家的强烈对比再次证明了英国所推行的这种自由的(抑或是他们自认为“自由的”)制度是多么天纵英明。英国人由此更加有理由认为,自己的国家就是比欧洲其他国家——不,是世界上的所有其他国家——更进步、更“文明”。从历史上来看,英国这种将自己视为“自由堡垒”的价值观(其中还包括慷慨地给予各方庇护)无数次地帮助这个国家抵御了他国强势君主的入侵,包括西班牙的腓力二世(PhilippⅡ)和法国的拿破仑(不过,1940—1941年的英国也迎来了其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强势君主)。受到英国庇护的不仅有像法国国王路易·菲力浦这样的末代君主,还有许多完全站在保守势力对立面的革命者,比如卡尔·马克思(自1849年6月以来,马克思一直居住在伦敦)。

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的阿尔伯特亲王十分热衷于现代文明与科学技术。1840年2月,阿尔伯特亲王与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成婚。然而,作为一个非英国人,他始终未能真正融入英国的上流贵族阶层,这实在令他感到沮丧。除此之外,身为英国权势最盛的女人的丈夫,无所作为也常常令他感到郁闷。经过长时间的筹备,阿尔伯特亲王和工业设计师亨利·科尔(Henry Cole)提出,英国应当举办一场真正国际化的经济、技术和文化博览会,一场无论在规模还是国际化程度上都超越以往任何展览的大型博览会。不过,在说服政府官员、议员和企业家时,阿尔伯特亲王与科尔颇费了一番周折。1850年1月,万国博览会皇家委员会终于成立了。仅仅经过了16个月的筹备,万国博览会就在1851年的5月按照原计划准时开幕了。博览会虽然规模浩大,却并未加重英国人民的税收负担,这一事实表明,皇家委员会的工作还是做得很到位的。

数以万计的展品大大突破了迄今为止所有博览会的规模,不仅如此,万国博览会的展览馆也呈现出了革命性的创新。英国建筑师(同时也是德文郡公爵庄园的首席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为他的雇主建造了一座绝美的玻璃宫殿。令英国议会中大多数议员(尤其是阿尔伯特亲王)感到高兴的是,帕克斯顿在玻璃宫殿的设计中融入了“未来感和宏大感”的理念。整座宫殿由293 655块玻璃、330个支架和2 300根锻铁支柱建造而成。整个宫殿规模宏大,当阳光照射在玻璃上反射出璀璨无比的光芒时,观者无不惊叹。无论观者身在伦敦何处,都能够毫不费力地找到这座建筑。这就是长600多米、纵深约150米的著名玻璃宫殿——水晶宫。水晶宫位于海德公园内,建筑面积约为84 000平方米。海德公园里的树木并未被全部砍伐掉,而是留下了一部分,和水晶宫融为一体,成了人工建筑物中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

面对一场规模如此庞大的博览会和一处占地面积同样巨大的玻璃展览馆,人们不禁生出担忧:如果这些玻璃被各种不可控的外力——比如突如其来的一场风暴——震碎了,会有多少人因此丧生?倘若数千人同时在玻璃展览馆中逗留,岂不会导致室内氧气含量急剧下降,参观者窒息而死?任由阳光经由玻璃屋顶直接照射进展览馆里,固然会让整个大厅明亮通透,却难免致使室内温度上升,参观者岂不会燥热难耐?最后这条担忧还是颇为合理的,因为1851年的夏天的确是一个炎夏,很有可能会让习惯套着多层衣物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客人们大汗淋漓。不过,消夏降温的问题却被几处茶点冷饮区顺利解决了。一个名叫施韦普(Schweppe)的商人用5 000英镑办理了经营许可证,在展览馆内卖起了冰镇的水和气泡饮料,帮助游客们提神醒脑、消暑凉夏。不过,充足的冰镇饮料和食物供应却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问题:皇家委员会应当提前在海德公园里建造更多的厕所。说到厕所,我们不得不提一下这个时代出现的又一大突破:一个名叫乔治·亨宁斯(George Hennings)的制造商对出现于19世纪20年代的如厕设备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那就是冲水厕所。厕所被建造在海德公园中,距离水晶宫不远。据皇家委员会工作人员的估计,展会期间,共有827 000人次前来“参观”了这项新发明。不过,此时的伦敦尚未建设起一套能够正常运转的污水系统,这直接导致了万国博览会结束后几年霍乱疫情的暴发。

除了上面提到的疑虑外,万国博览会还引起了人们另外的担忧。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么多外国人同时在伦敦活动,这些人会不会带来霍乱这样的传染病呢?即便没有带来传染病,引来了欧洲各地的扒手和抢劫犯,那也好不到哪里去。不过,事实证明,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前来参展的其他国家并没有把它们的犯罪分子“送到”伦敦,而只是送来了它们的特产和文化产品。尤其是法国,送来的展品非常丰富——这一举动看起来似乎并不怎么合理,因为在许多国家看来,英吉利海峡两岸的这两个大国可以说是“世仇”了。德意志邦联的各个州也派遣了代表前来参展;俄国的展品到来得有些晚,这是由于波罗的海的封冻期比预期时间要长很多,运载着展品的船只不得不在圣彼得堡和雷瓦尔港口停留了很长时间。最终,有将近100 000件展品被运送到了伦敦。从4月底开始,来自不列颠群岛、大英帝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以及其他国家的游客陆续涌入伦敦这座大都市。令英国人担忧的混乱并没有变成现实——这证明了,皇家委员会的预案十分完美,铁路运输也承受住了压力,首次被证明可以成为一种大众运输方式。

1851年5月1日,万国博览会开幕了。数千人在街道两旁排开,迎接维多利亚女王的车队前往开幕式现场。仅仅开幕式当天,就有多达20 000名游客涌入了水晶宫。伦敦的街道拥堵异常,驶向海德公园的马车足足超过了3 000辆。第二天,《泰晤士报》( The Times )就对这一盛大的开幕仪式进行了报道,称其具有划时代、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是“‘世界’概念诞生的第一个早晨,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共行一事” 。尽管这个时代是一个民族主义逐渐觉醒的时代,但此时伦敦的空气中却充盈着跨越种族、跨越国界、跨越语言的和谐气氛。

维多利亚女王、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还有两个孩子被眼前各式各样的现代科技产品惊呆了:他们的身后跟着600万辆蒸汽驱动的车辆(其中有一辆车的轮子直径甚至超过了2米),还有电力驱动的各种机器、各种老虎和狮子样式的毛绒玩具、重现北美印第安人生活场景的模型、一架帮助天文学家探索无限宇宙的高达5米的望远镜以及令外行人看起来有些毛骨悚然的外科手术器械,只有冰冷的手术器械旁边放着的用于麻醉的小瓶氯仿才令参观者稍稍松了口气。我们完全能够想象得到,维多利亚女王在看到博览会上那颗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光之山”(Koh-i-Noor)——时有多么激动,她眼眸中的光有多么明亮。现如今,镶嵌着这颗钻石的王冠被存放在伦敦塔里,成了英国的国宝。女王被这场盛大的博览会震撼到了:“宏大的盛会开幕了。这是一场全面而彻底的胜利。我从未见过这样的海德公园——目之所及,人头攒动。坚固的铸铁拱顶,宽敞的展览大厅,摇曳的棕榈树,无边的花海和纪念碑,数不清的参观者,高亢的号声,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了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永生难忘。”

现场的所有参观者都与维多利亚女王的感受相同。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在他的诗歌中如此感叹道:“这个星球上能够产生的一切美物、一切有用之物都在这里了。”(All of beauty,all of use/That one fair planet can produce.)面对如此丰富多样的财富和琳琅满目的产品,有一名游客甚至感到“无所适从” 。万国博览会甫一开幕,就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功,这是连皇家委员会的官员们都始料未及的。尽管入场的门票并不便宜,但人们的步伐丝毫没有受到阻挡:按照现在的物价估算,万国博览会的季票几乎相当于400欧元,日票的价格更是超出了普通工人阶级的消费能力。不过,随着夏季和英国议会休会期的到来,一周中总会有几天放出一些价格低至一先令的特价票。

在某个不提供特价票的日子,一个衣着考究、胡子拉碴的32岁男子毫不心疼地掏钱购买了略显昂贵的全价票。这个男子名叫罗杰·芬顿(Roger Fenton),来自兰开夏郡(Lancashire)的罗奇代尔市(Rochdale)。这座城市位于工业发达的大城市曼彻斯特以北15千米处,也是一座工业化发展迅速的城市。罗奇代尔市的纺织业十分发达,是英国纺织品的主要出口地。芬顿的祖父是当地著名的纺织企业家,为芬顿家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芬顿的父亲是一名银行家,于1832年当选下议院议员。殷实的家境令罗杰·芬顿没有太大的谋生压力,足以让他去追求自己的兴趣。青年时期的芬顿原本在伦敦学习法律专业,但很快,他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天赋。于是,他与妻子一起前往巴黎,师从法国著名画家保罗·德拉罗什(Paul Delaroche),完美临摹了卢浮宫的诸多名画。至于芬顿在法期间是否曾经在巴黎美术学院就读过,我们不得而知。但能够确认的是,他返回伦敦后,继续跟随艺术家查尔斯·卢西(Charles Lucy)学习绘画技巧。很快,芬顿就学成出师了。他笔下的人物肖像画栩栩如生,质量上乘。1849年,芬顿开始定期举办个人作品展。今天,前来参观万国博览会的芬顿被水晶宫里展出的各式相机、冲印照片的器具还有摄影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惊呆了。这场展览给芬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离开海德公园后,芬顿下定决心投身于摄影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1851年10月15日,万国博览会圆满闭幕。盛会的结束不免令维多利亚女王意犹未尽。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这场博览会对于大英帝国来说无疑是百益而无一害的。万国博览会让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声名大噪,彻底坐稳了世界第一大帝国的宝座。它让全世界看到,大英帝国的商品质量最牢靠、科技最先进,在经济、贸易、政治和国际关系上也最为“开明”,堪为模范。万国博览会激发了人们对于实现“全世界国家和谐共处”的希冀。此时,欧洲各大国之间已经维持了将近一代人时间的和平。或许,万国博览会的精神会激发出一种全新的竞争形态,即各国之间的竞争完全在贸易、经济、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展开。


注释
延伸阅读:

Michael Leap man:The World for a Shilling.How the Great Exhibition of 1851 shaped a nation.London 2001. pQyiX5R4XIsqLpsM+joE9RUS9izTvV3gCZUKwh+dZ9RlEIXc+5iKCeCoM7cxzv6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