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过度强调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可能会引发“成年后再努力也是徒劳”的疑问。许多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中写道:“3岁以内是胜负的关键。”我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么4岁之后的教育就毫无意义了吗?
在撰写这本书时,我已经47岁,是不是太迟了?事实并非如此。 即便在成年后,大脑仍能通过学习不断成长。
可塑性是大脑的特点之一,这意味着我们在处理事情时,大脑的构造和处理模式会发生变化。并且,这种可塑性会伴随我们的一生。也就是说,即使在成年之后,我们的大脑结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以下是一些令人震惊的实验结果。
大脑中有一个被称为视觉皮层的区域,它负责处理眼睛所接收的视觉信息。然而,天生失明者由于缺乏视觉输入,其视觉皮层通常处于非活跃状态。那么,当他们学习盲文时,大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世界著名脑神经学家理查德·J.戴维森(Richard J. Davidson)通过实验发现,在阅读盲文的过程中,原本不活跃的视觉皮层会被激活,转而参与盲文信息在大脑中的处理工作。
失聪者的听觉皮层通常处于非活跃状态。但实际上,聋哑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其听觉皮层也会参与信息处理。由于没有听力输入,听觉皮层失去了它原本的工作,转而寻找新的用武之地。我认为,这也证明无论处于何种状态,大脑结构都具备可塑性。大脑构造本身是可以被人为改变的。
另外,有时我们会听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神经细胞(即神经元)会逐渐减少”的观点。实际上,神经细胞的数量在幼儿时期是最多的,随后确实会逐渐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
神经细胞是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每个神经细胞都有一个名为突触的突起结构,神经细胞通过突触与其他神经细胞进行信息传递与交互,众多神经细胞由此相互连接,最终形成神经网络。如果神经细胞的数量减少,人们往往会感觉智慧的源泉也随之枯竭,这似乎构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然而,大脑神经细胞数量的减少绝不意味着能力的下降。
成年后神经细胞的减少,是通过淘汰多余的神经细胞,进而提升处理效率。这就像森林中的“疏伐”策略,为了使目标树木茁壮成长,通过砍伐其他树木来确保阳光和养分的充足供应。
即便拥有高度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其最初设计的电路在物理层面也不会发生改变。然而,大脑具有可塑性,为了提升效率,其结构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具备在出现故障时自我修复的能力。
我想再次重申,真的没有太晚这回事。不论几岁,我们的大脑始终具备持续发展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