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受蒙台梭利教育的儿童,之所以能够展现出我前面所说的专注力,是因为他们自主选择了专注的对象。正因为这是自己做出的选择,才能够点燃“动力(内在动机)”的引擎。
多项实验表明,当人们进行自主选择、不被外部的报酬或者强迫所影响时,他们会更有动力,产出的结果质量也更高。
例如,1969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Edward L. Deci)使用解谜游戏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将参与解谜的被试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被告知,若解谜成功每个人将得到1美元的报酬;另一组则未收到任何奖励提示,德西希望借此让他们去享受解谜本身所带来的乐趣。
在解谜进行约30分钟后,德西告诉所有人可以休息。借此机会,他通过魔术镜观察被试在没有报酬因素干扰的自由时间里都在做些什么。
实验结果显示,那些被告知解谜成功将获得报酬的参与者,在自由时间里开始对与解谜无关的活动表现出兴趣,例如阅读杂志。 对他们而言,解谜等同于报酬,一旦没有了报酬,他们对解谜本身的兴趣也随之消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未被设定报酬的被试,即便在休息时间,也依然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了解谜活动中。
除此之外,用惩罚代替金钱报酬的实验,也得出了相同的结果。当被试得知解谜失败将受到惩罚时,与得知解谜成功将获得金钱报酬时一样,其对解谜的动力也有所下降。同样,在两人一组,以战胜对方为目标的实验场景中,也得到了一样的结果。竞争意识最终同样对被试的动力产生了消极影响。
也就是说,取得成果后将获得报酬、未能取得成果将受到惩罚、在竞争中获胜就等于取得成果等这些外界的控制,会让原本让人感到快乐的解谜活动,转变为必须要去做的工作,进而对人的内在动机产生消极影响。
那么,动力低下会影响成果的质量吗?
在完成上述实验之后,德西又以大学生为实验对象,研究了外界的控制对学习成绩产生的影响。
这次实验和解谜实验一样,也把被试分为两组。第一组被试事先得知学习结束后将进行考试,随后他们开展三小时的神经生理学学习;另一组被试则被告知,学习完成后需要把所学内容进行分享和讲解。
与之前的实验一样,这个实验也是通过调查问卷测试被试的内在动机。测试结果显示,被告知学习后要进行考试的那一组被试的动力更低。
而且,被告知学习后需参加考试的被试,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远低于以向他人讲解为目标进行学习的另一组被试。
也就是说, 对成果进行评价、为了战胜他人而进行的竞争等,这些我们一直相信能够激励我们的因素,不仅会削弱我们的干劲,还会给成果本身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基于成果的奖励机制、与他人的竞争模式,以及成绩评价体系,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十分普遍。当然,达成工作业绩目标、通过入学考试和资格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等,这些事情本身并不是坏事。然而关键在于,需要去完成的事情应该由“自己”来选择,而不是听“别人”说该去做什么。
通过一系列实验,爱德华·德西将激励干劲的方法系统归纳为“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该理论指出,除自主性(autonomy)外,胜任感(competence,相信自己能够做到的信心)和归属感(relatedness,与他人建立联结所带来的安全感)同样重要,如图1–1所示。当这三种人类基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的内在动机将被充分激发。
图1–1 激发干劲的自我决定理论(SDT)
自我决定理论是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对产生内在动机,也就是所谓的动力所需的因素所进行的一个总结。
德西认为,内在动机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所采取的自主性的行动,是在拥有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的胜任感、并感受到与他人建立起情感联结时所产生的动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实验表明,来自外界的报酬、激励措施以及同他人的竞争会降低人的内在动机。由内在动机驱动的行为不仅在成果质量上更具优势,相比依赖外部奖励的行为,也更具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