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
听见黑夜里的生命涌动

心理援助热线以其便捷性、匿名性和专业性,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心理支持平台,尤其是在应对突发心理危机、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援助热线团队编著的《未挂断的人生》一书,以30年接线经验凝结成23个真实案例,为读者掀开了心理热线这一隐形生命救援站的神秘面纱。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实录,更是一曲关于倾听、理解与希望的生命赞歌,在展现心理热线工作肌理的同时,亦引发了我们对单次咨询效能及传统文化在心理危机干预中本土化应用的深度思考。

全书共分为七个部分,涵盖青少年成长、家庭关系、婚姻情感、职场压力、自我成长、精神障碍及危机干预,每个案例均以第一视角呈现接线员与来电者的对话现场。这些案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折射出当代社会普遍的心理困境:95后职场新人阿吉在IT行业高压下的辞职冲动,反映出青年一代对工作意义的迷失;全职妈妈程玲在婚姻背叛与育儿压力中的自我怀疑,暴露出亲密关系与社会角色的双重挤压……接线员通过细致的对话引导,如焦点解决治疗中的例外提问(“你有没有哪次考试可以做得更好?”)、认知行为疗法中的自动化思维识别(“当你说‘我很笨’时,有没有相反的证据?”),帮助来电者从混沌的情绪中锚定问题核心。这些案例不仅是临床记录,更是千万个普通人的心理侧写,让读者在他人的故事中照见自己,消解羞耻感—— 原来那些“难以启齿”的痛苦,早已通过热线化作千万通深夜倾诉,成为可以被专业拆解、被温柔托举的生命议题。

心理援助热线的独特性在于其工作模式为单次咨询为主、即时干预优先,这对接线员的临场反应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书中案例凸显了单次咨询的“有限且有效”——虽然无法展开长程心理治疗,却能通过即时的情绪兜底、资源挖掘与认知扰动,为来电者搭建心理救生筏。例如,面对因校园欺凌而陷入社交恐惧的王旭,接线员并未深究其童年创伤,而是聚焦当下可行动的小步骤——“明天能否先和辅导员说一句‘谢谢’?”这种“聚焦解决而非纠缠问题”的思路,暗合焦点解决治疗的核心理念: 相信每个人都是自身问题的专家,心理咨询师只需协助其看见已有的力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接线员在技术应用中始终保持人性温度(比如,对反复来电的阿荭持续数年的耐心倾听)。

从案例到普通人的心理自救,这部作品的价值远超专业工具书范畴,它为普通读者打开了三重认知维度:

` 看见心理问题的普遍性。 心理援助热线案例中更多的是非疾病状态的情绪困扰(比如,职场倦怠、亲子冲突、情感迷茫等)。这些未达到诊断标准的心理困境,恰是热线服务的主要场域。它提醒我们:心理求助不是病态标签,而是如同身体感冒般正常的情绪调适。

` 理解即时干预的深远意义。 单次咨询或许无法根治问题,但接线员可以通过例外提问帮助来电者捕捉生命中的积极瞬间(比如,李立意识到“英语成绩好证明自己有学习能力”),通过正常化技术让其接纳痛苦的普遍性(“很多人在青春期都会有类似的自我怀疑”)……这些瞬间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可能在来电者心中激起长期涟漪。

` 见证微小改变的力量。 每个案例的结尾,来电者往往会从“绝望到想自杀”到“愿意试试你的建议”,这种看似微小的转变恰是心理干预的本质——不是颠覆人生,而是在暗礁密布的海域为航船调整航向,让阳光重新照进舷窗。

心理援助热线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而是让来电者听见自己声音的扩音器。在心理健康服务尚未完全普惠的今天,心理援助热线是触达边缘群体的重要通道。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现专业技术,更在于传递一个朴素的信念: 每个 生命都值得被倾听,每个困境都存在破局的可能。 当接线员在凌晨三点倾听失恋者的啜泣,当他们用焦点解决技术帮厌学少年找到“多背一个单词”的勇气,当他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困境间搭建理解的桥梁,这些瞬间就构成了心理热线的精神本质—— 它是黑暗中的灯笼,未必能照亮整个深渊,却让你看到希望。 对于心理学从业者来说,书中案例是珍贵的临床教科书;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它是理解自身情绪的镜子;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本书呼吁我们拆除心理问题的污名化,让每个灵魂在波涛汹涌时都能勇敢地拨打心理援助热线电话——12356。因为电话那头,有一群专业而温暖的倾听者。再深的黑暗中,也有生命潮汐的涌动,而听见,就是改变的开始。


心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医师
2025年5月
于杭州
1pkSE5kbRfXwlVWXkVzALzvgsUO0JmpWn/7z7Ig4erc6fQSX8kI3U04pUPUjC88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