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案例6
合肥“创新高地”养成记

核心阅读

合肥被称为“全球增速最快城市”,其GDP从2005年的853亿元增至2023年的12673.8亿元,涨幅达到惊人的1486%,2023年,合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新增百亿产值工业企业6户,总数22户。2024年,合肥GDP突破至13507.7亿元,再攀高峰。合肥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被《自然》与《科学》杂志誉为“未来硅谷”。从一批国家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全面启动,到“科学岛”的研究成果享誉全球;从一系列激活创新动能的人才政策出台,到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在合肥呈集成发展态势,一批重大前沿及产业创新平台建设颇具规模,合肥“创新高地”的形象已然深入人心。科技创新使合肥爆发出巨大生产力,主要创新指标稳居省会城市第一方阵,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榜前20、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国家创新型城市10强。

1952年,合肥刚成为省会之时,曾自嘲是“中国最大的县城”。合肥的经济总量直到1984年才超过芜湖,到1989年才超过安庆,2004年时,合肥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仅排76名。那么,开局不利的合肥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创新高地”的呢?

神秘创新基地“科学岛”的崛起

“科里科气”是合肥人引以为傲的口头禅,说的是合肥无处不在的科创气息。

科技创新的“地基”在1969年打下。那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经周折,最后落户合肥。从此,开启了一座城和一所高校的“双向奔赴”。

中科大的落户,带来的是中国科学院各大科研院所的接连布局。1978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合肥西郊成立“科学岛”,如今已有7个研究所,拥有30多个装备优良的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以及10多个大型技术物理实验平台,先后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和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等两个重大科学装置。

“科学岛”最“出圈”的一次,是“哈佛八剑客”回归——接受“科学岛”召唤,更因为合肥“强磁场”吸引,8位“哈佛博士后”陆续回国,来到合肥,走进小岛,组建起一个完整的生命科学方向的科研团队,共同攀登科学高峰。科学岛上的“大咖”当然远不止他们。几十年来,一批批心怀梦想的科学家来到岛上,凭借挑战极限、刻苦攻关的精神,一次又一次打破国际技术壁垒,激起惊涛骇浪。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所自主研发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又被称为东方超环,“人造小太阳”),是全球首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2017年,“人造小太阳”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5000万度等离子体持续放电101.2秒的高约束运行,实现了从60秒到百秒量级的跨越;2018年底,首次实现了1亿度等离子体放电,实现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2020年4月,在1亿度超高温度下运行了近10秒,创造了新的纪录;2021年5月,实验创造1.2亿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的世界纪录;2023年4月12日,“人造小太阳”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

“人造小太阳”的成功建设和运行,是我国核聚变研究的里程碑式突破,为我国未来独立设计建设运行核聚变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世界核聚变研究贡献了“合肥力量”“中国力量”。

科学岛上还有另一个大科学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相比“人造小太阳”,它的光芒也毫不逊色。与极低温、超高压一样,强磁场也可为科学研究提供极端实验环境,是科学探索的“国之重器”。2008年5月,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落户科学岛,2017年9月通过国家验收,这也意味着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荷兰、日本之后,第五个拥有稳态强磁场装置的国家。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研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岛的强磁场研制团队经过多年自主创新,打破国际技术壁垒,成功克服关键材料国际限制、关键技术国内空白等重大难题,建立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实验系统,实现了我国稳态强磁场极端条件的重大突破。从“一无所有”到“世界第二”,科学岛研制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仅用了8年。

固体所研制的“着陆器缓冲拉杆材料”,各方面性能指标均优于技术要求,助力“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天问一号”成功着陆;智能所参与研制的“无容器材料实验腔体子系统”,攻克了数个复杂的关键技术,成为“天和”核心舱的核心装置……

“养人”养出创新天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曾说道:“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

养人首先要“引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刚落户合肥时,合肥薄弱的产业基础,与中科大的基础性研究成果难以匹配,有人评价为“二线城市一流科研”,中科大的毕业生很少愿意留在合肥。为了留住和引进创新人才,合肥在人才政策上真金白银投入。2017年6月推出“人才新政20条”,直接对标沪杭等一线城市。2018年4月26日,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如果说前一个政策是为了吸引人才,那么后一个政策就是为了滋养人才。此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在医疗服务、子女教育、人才落户等方面享受优待,高达50万元的住房或租房补贴、5年免费人才公寓、买房不限购……在政策高地的支撑下,合肥正朝着人才高地的目标加快迈进。

养人,还要有宽松的科研环境。2018年1月,“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国家大科学装置项目落地合肥,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运行,合肥专门成立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任务就是给科学家跑腿。过去,一个大科学装置从立项到开工,项目用地、规划建设,科学家样样都要操心,大量时间耗费在填表盖章、报审批上。公司成立后,科学家只管专心做科研,公司派专人跑程序。因此,这个项目在当年的年底即完成用地、配套等审批工作,比以往至少缩短一半时间。

另外,合肥还出台政策鼓励科学家创业。如天使投资基金管理办法,支持高层次人才团队创办科技企业,给予大力度的基金投资,投资允30%的容错率,容错率范围内的正常投资亏损按尽职免责原则处理。为最大程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合肥在全国较早开展国家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等措施;采用多种投入方式支持各类主体创新创业;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出台科技创新条例,组建科创集团……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

2022年,合肥新招引高校毕业生超过30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5万人,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40家,常住人口比上一年增长16.9万人,合肥成为人口净流入城市。

让“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合肥高新区有一条著名的“量子大道”,这里分布着量子测量、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量子技术三大产业化方向的企业。在科研屡攀高峰的同时,量子技术的产业化探索也给未来的生产生活带来无限畅想。量子测量利用量子态对环境非常敏感的特性,可以大幅度提高测量物理量的精度,使检测单个癌变细胞、更准确地测量大脑活动信号、“看清”纳米级芯片内部的电路结构成为可能。国仪量子深耕量子测量产业化,研发的一批高端科学仪器已交付高校、企业、医院等海内外近百家单位。

2021年7月,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与合肥市“一拍即合”,达成协议,项目一期总投资150亿元,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过500亿元。从谈判到签约,23天;从签约到开工,42天。短短几年,合肥就聚集了新能源汽车规模以上企业超过300家,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等产业链。

1988年出生的江如海,是合肥中科智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一直驰骋在“无人驾驶”的广阔征途上。鲜有人知的是,当年他带领技术团队积累了十余年的无人驾驶技术,却因缺少资金,无法转化。关键时刻,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为其团队提供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平台和启动资金,以及超过70%的股权激励。一年多时间,中科智驰就实现了从技术成果到量产盈利。像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这样的协同创新平台,合肥与大学大院大所大企累计共建了30个。以平台创新为支点,合肥形成了高效运转的科创产业“加速器”。

2021年合肥平均每天诞生3.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22年1月24日,合肥市A股上市公司69家,居省会城市第7;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13家,居省会城市第2、全国城市第6。在GDP突破万亿元城市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合肥位居全国城市第14、省会城市第6。合肥高新区在169家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升至第8,合肥经开区在217家国家级经开区中综合排名跃居第10。在2012至2022这十年间,安徽GDP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实现了在全国各省市中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发展。2022年上半年,安徽省GDP已跻身全国十强,增速居长三角首位。

思考讨论

1.城市发展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在众多指标之中,经济总量变化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合肥GDP的增速不仅在全国位列第一,而且被称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城市”。你认为合肥经济总量快速成长的秘诀是什么?

2.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合肥是个“养人”的地方?合肥“养人”都体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人才在合肥创新高地养成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3.你认为合肥的惊人增速是昙花一现还是可持续的?怎样做才能维持甚至加快合肥的高速发展?未来引领合肥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教学建议

本案例主要适用于第六章第一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第七章第一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部分的辅助教学。案例主要介绍了合肥从资源洼地发展为“创新高地”的过程,合肥以科研为血、以工业为骨、以人才为魂,构筑起城市高速、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组织教学建议

第一,在本案例教学的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对话等互动的方式使学生快速进入案例情境。可以邀请学生们谈谈对于合肥这座城市的印象,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现在的合肥较之过去发生了哪些变化。最好能够选取一些具有冲击力的、抓人眼球的前后对比图片,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案情中来,按照教学案例的逻辑和思路,主动去思考和追问合肥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创新高地”“全球增速最快的城市”的。

第二,在使用本案例时,可围绕教学主题进行适当的内容延伸和拓展,案例本身更具有丰富性和饱满性。授课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查阅资料任务,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查找和梳理近年来合肥取得的重大科技突破。这一学习整理过程本身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案例,使其更快地进入教学主题。

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从细节上把握合肥“创新高地”养成的过程。通过本案例要使学生明白,无论是基础科学研究,还是城市经济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科学岛”从建成,到基础研究的威力开始释放,再到科研融合促进产业迅速发展,使合肥成为“创新高地”,发展的每一步、每个细节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使用本案例时,可以从多角度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学生知道,尽管科技创新是企业、城市乃至国家发展最直接的加速器,但创新发展本身仍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特别是从事基础性研究工作,必须脚踏实地,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第四,要通过本案例向学生特别说明科研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意义。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创新的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非研究本身。应当通过本案例的组织讨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研价值观,使其认识到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使科技创新成果真正服务于国家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满足,才是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总结提升建议

第一,创新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本案例中,合肥惊人的发展速度正是来自科技创新所提供的强大驱动力。合肥在1952年刚成为省会之时,还是个“其貌不扬”的“大县城”,经济总量甚至落后于同省的安庆和芜湖。在改革开放大潮来临时,合肥不仅加速其工业化发展进程,而且不断进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瞄准世界前沿做强基础研究,投入大量资金开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并积极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正是科技创新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使合肥拥有了“创新高地”“未来硅谷”之美誉。这表明,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使发展拥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才能使发展的质量更高、速度更快且可持续。

第二,创新发展既要潜心科研,又要注重成果转化,不断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科学研究不是投机,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而是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和“坐住冷板凳”的定力。与此同时,必须及时将科研成果产业化,使其造福社会。创新驱动发展乃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在本案例中,一方面,合肥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等重大基础研究中所实现的突破性创新,离不开科研人员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合肥正是将科研作为一项长远的工程,持续投入,汇集一切优势科研力量协同攻关,才能收获累累硕果;另一方面,及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硕果”也是成就合肥的关键性因素。合肥市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积极促成创新成果落地,加大产学研融合,并为科学家创业出台多项鼓励政策,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

第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世界科技强国竞争的着力点,要成为科技强国,就必须拥有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科研是创新之血,一流的科研机构、大学和创新型企业则是活血之源,是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得以涌现的动力源。合肥的崛起,离不开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科研创新成果的输送,合肥的产业化发展也不会如此迅速。正是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大院大所的坐镇,合肥才能在科技创新资源上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才能在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

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先导性,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引领国家未来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同基础研究相似,对未来产业的投入并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不会在短期内体现在GDP的增速上,但是对于城市乃至国家的经济结构优化和长远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作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城市”,合肥能够一直保持其增速,为城市发展续航,同它抢抓机遇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有着直接关系。合肥瞄准量子技术、类脑智能、靶向药等对未来经济社会变迁起到关键性、引领性作用的产业,顺势而为,目光长远,提前布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尽管发展未来产业具有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同时意味着放弃一些短期收益,但创新发展从来都不是以一事一项目论成败,用舍得的精神抓创新,以开放的胸怀抓产业,才能真正通过创新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续航。

第五,人才引领驱动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开放优厚的人才政策和创新创业环境,是创新发展重要的前提保障。要想用好科研人员,要想推动企业家积极投身创新事业,既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使他们“名利双收”。合肥能够成功汇聚天下英才搞创新,与其推行的一系列“养人”政策和举措有着密切关系。不断加大对基础科研和未来产业的培育力度,在示范应用、资金支持、政府重视和包容的创新创业环境上同时发力,是合肥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法宝,正是给予了创新创业者极大的政策扶持,才进而形成强大的人才集聚效应。“养人”的合肥在其创新基因的不断裂变中释放潜能,为城市的高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无限动能。

■案例启示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才能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合肥之所以能够从资源洼地摇身一变成为创新高地,正是因为其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的道路。一方面,立足当下,不仅推行一系列“养人”政策,依托当地科研机构、大学和创新型企业专注科技研发,而且及时让科研成果落地,完成成果产业化,不断使高精尖创新成果“裂变”为接地气的产业;另一方面,目光长远,富有战略思维,着眼全局,谋定而后动,布局未来产业,为创新发展持续开辟新赛道。 6KJAY/5IoUzfrIbss8P6hZLkGFMYeNTOvqzOXY7nV1/HOipvgy2Bq2BHK7aChZZ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