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信空调成立于1996年,是中国最早致力于变频空调研发、生产和推广普及的企业,是集空调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企业。公司多年来始终坚持“技术立企”,利用沉淀的技术优势,推进技术的迭代升级。截至2020年,已取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成果超过3000项,年产能1200万套以上,产品远销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图1-1展示了海信空调发展大事记。从产品和技术层面看,海信空调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变频空调的发展和推广阶段(1997-2010年)。海信作为国内第一个变频空调的研发和量产品牌,一直以变频专家的角色在能效升级和技术标准层面推动着国内空调行业变频空调的规模化发展,到了2010年变频空调已经在家用空调产品中占据主流地位。
第二个阶段是引领家用空调行业产品家具化阶段(2010年至今)。海信从2008年就开始预研圆柱柜机产品,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克服了送风距离、送风量、噪音及能效比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后,在国内率先上市技术领先的艺术化圆柱柜机产品,之后又推出了耳目一新的苹果系列挂机产品,推动了家用空调行业的空调产品家具化。
近年来,海信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2021年5月31日,海信家电发布公告称,其已完成收购日本三电控股株式会社(简称日本三电)的股权交割手续,以214.09亿日元(约13.02亿元人民币)认购日本三电定向增发的83627000股普通股股份,持有约75%的表决权,正式成为日本三电的控股股东。
图1-1 海信空调发展大事记
海信空调的快速成长离不开2008年引入的TCP对标法,当时海信空调面临着激烈的行业竞争环境,不断上涨的成本压力,以及大客户持续压价的困境。TCP对标法的引入从根本上帮助海信空调缓解了这一困境。下面将详细介绍TCP对标法的引入背景。
1.激烈的行业竞争环境
我国空调行业发展30年来,龙头企业居多,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见图1-2)。
在空调行业发展过程中,除了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行业内企业数量、主要龙头企业也不断变化,空调行业格局的变迁背后反映的是不断增强的制造优势、适应时代变化的渠道优势和品牌效率的综合优势。20世纪80年代,空调仅限于一些特殊单位、部门使用,进口空调在内地几乎是一统天下的局面,且以窗机为主。进入90年代,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住条件改善,空调作为耐用高档消费品开始进入家庭(如图1-3所示)。直至1997年,整个空调行业都处于发展初期,卖方市场特征明显,合资与内资品牌百花齐放,行业规模扩大,空调产量大幅提升,企业间的竞争要素主要是产能。这一阶段空调完成从高耗能奢侈品向产业政策放开后耐用消费品的转化,行业逐渐进入黄金时期。
图1-2 中国空调行业发展历程
图1-3 20世纪90年代的空调
1997年以后,空调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低门槛高盈利的行业特征吸引了一批小厂纷纷进入,空调行业随后出现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局面,并于2001-2002年迎来第一次库存危机,产能亟待出清。小厂主动发起价格战,开启恶性竞争,致使空调市场一度出现以价博量的混战局面。其间上游持续上涨的原材料成本因价格竞争无法转嫁,这在2005年成为压垮小厂的最后一根稻草,下游国美等电器连锁企业崛起,从产业链价值中分走部分利润,使得空调品牌商进一步受到挤压。这种白热化的价格竞争叠加上下游的双重挤压,使得空调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下降。
截至2005年,行业完成了市场出清,初步形成了格力、美的、海尔三足鼎立格局(如表1-1所示)。经过此次价格战,空调企业纷纷调整战略,开始重视产品质量和渠道策略。随后空调行业开始呈现结构性高增长,三四线市场需求崛起,格力和美的通过自建专卖店,深化渠道建设,下沉市场布局,进一步巩固了寡头地位,而海尔则因推行零库存失去渠道进攻性,逐步丧失了龙头地位。此外,这一阶段的空调企业逐步推进产业链一体化,比如通过压缩机等核心零部件自制提高产品适配性、出货稳定性并降低成本。此外,空调企业还利用规模优势推动成本下降。
表1-1 2005年行业初步形成三大阵营
图1-4 空调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图
2008年,行业内各企业由产能竞争转向专利竞争。随着空调能效等级标准不断提升,各大空调企业纷纷进行专利研发,构建产品壁垒,抢占市场份额。企业通过使用波特五力模型,对行业竞争现状进行分析,如图1-4所示(“+”代表对企业有利,“-”代表对企业不利)。空调行业竞争激烈,空调企业品牌众多,行业逐步形成了格力、美的、海尔三足鼎立的较为稳定的市场格局,而奥克斯、华凌、TCL、长虹等强势品牌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三超多强”的行业竞争环境使得空调企业的客户议价能力较弱,因此空调企业间频繁爆发价格战,以占领市场。
海信空调也不得不在价格上做出让步,以换取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这种竞争策略无疑会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给海信空调的成本管理带来一定压力。为实现既定的利润目标,海信空调急需引入一套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帮助其在提供质高价优产品的同时,仍能保有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盈余。
2.不断上涨的成本压力
空调的材料成本所占比重较大,高达80%,而铜、铝等大宗商品作为空调的主要原材料,自2005年起价格不断上涨。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SMM 1#电解铜的平均价格为57910元/吨,较2020年4月的价格(50090元/ 吨)上涨约15.6%;SMM A00铝现货价升至16770元/吨,较2020年3月最低位(13000元/吨)上涨约29%。
此外,过去20年,我国人力成本逐渐攀升。2005年以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五倍有余,特别是制造业劳动力越来越稀缺(见图1-5)。部分发达地区制造业用工成本甚至高于工业机器人成本。这进一步加剧了海信空调的成本压力。
图1-5 2005-2019年我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与增长率
同时,新能效标准的不断出台要求空调企业持续进行研发投入,这对海信空调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回顾国内空调能效标准变化史,我国自1989年首次制定空调能效标准以来,30多年里共出台7部房间空调器能效标准,对空调的能效要求逐渐提高。到2022年,我国家用空调等制冷产品的市场能效水平提升30%以上;绿色高效制冷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20%;实现年节电约1000亿千瓦时。高能效标准给相关技术带来新要求,而技术达标后需进一步寻求突破,这倒逼空调企业转型升级,持续开展研发活动。然而在市场售价上,新能效产品与旧能效产品的售价基本持平,这意味着企业无法通过提高产品售价来补偿研发支出,只能依靠自身的成本管理能力。
3.大客户持续压价的困境
2007年,海信空调与惠而浦确立OEM战略合作关系,惠而浦成为海信空调海外市场最大的OEM客户。然而,惠而浦要求海信空调每年降低5%的产品成本,并且空调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和性能只能提升不能下降,否则便终止合作。
为应对这一挑战,海信空调与惠而浦多次商议讨论,计划在顺德成立联合降本团队,学习借鉴惠而浦在深圳设立的TCP成本分析团队的降本经验。据悉,该团队在短短两年内就完成了惠而浦与韩国三星和LG洗衣机产品的成本对标,成果显著。2008年8月,海信空调与惠而浦确定了长期可持续的成本控制方案,以实现双方约定的成本控制目标。海信空调专门与惠而浦成立了联合TCP项目组来负责该项事务。自此,海信空调开始初步尝试实施TCP对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