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课视频
信息艺术设计作为当前计算机图形学、大数据、人工智能与艺术设计交叉形成的新兴领域,其内涵、理论、设计方法、设计工具、应用方式等都亟须确立,并形成有效路径,使相关从业者能够习得。全球高校设计专业从不同侧重点开设了本科及研究生相关课程,包括“信息设计”(Information Design)、“信息可视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信息图表设计”(Information Graphics Design)等。信息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三个方面:①学科交叉、探索“艺术+科技”融合创新路径,如麻省理工学院的Media Lab、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②探索文化观念与新媒体形式的表达融合,如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③探讨其作为设计研究工具的价值,如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等。信息,在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和艺术设计中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与信息有关的艺术与设计领域无疑是多元复杂的,其认知也多有不同。本书将“信息艺术设计”描述为:一切需要以信息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工作的艺术与设计形式。
同时,相关信息问题主要包括:对批量数据的高效加工、对无序信息的有效组织、对信息价值的创新发掘、对信息体验的优化升级等。本书将倡导一种将信息作为主导创意及设计的媒材/介质,进而自然生成其创意、形式、相应产品的创新性设计方法。同时,尝试用这一方法来指导各类不同对象的设计。
此外,我们将信息艺术设计的庞杂形态归为三大类来进行方法论的构建,分别是:信息可视化设计、信息(交互)艺术、信息(交互)系统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侧重于非交互、静态媒介(如纸媒)、信息结构或层级相对简单的项目类型设计;信息(交互)艺术侧重于纯艺术指向的信息观念性、诗意性表达;信息(交互)系统设计侧重于交互式、跨媒介、复杂性信息的项目类型设计。我们对信息艺术设计方法应用实践层面的解析也会依此框架展开。需要强调的是,三者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区分,甚至经常是互为彼此的;区分只是为了方便从设计方法上对其进行把握与操作。
下面,我们来看与信息艺术设计三大类相关的典型应用场景。
报纸作为纸媒的标志性媒介之一,在网络、多媒体、自媒体、智能媒体的不断冲击下,以跨媒体方式展现出自身的进化。对事物/事件的信息化发掘与可视化表达,已成为新闻媒体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澎湃新闻的美数课和财新网的数据新闻等。对日常生活中细微之事的关注,已成为增强体验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我们带来深入数据内部、获取更加本质信息的阅读体验。“中国人起名的变化”可视化设计(图0-1)从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姓名”出发,通过对1930—2008年不同年代中国人起名特色进行字符统计,结合可视化的网页设计对姓名编码含义进行交互式解读,引导参与者感悟极具特色的时代精神,创造出生活中来自细微之处的生动体验,也为大众观察、理解本土文化提供新的窗口。
图0-1 “从汉族人名的演变可以看出什么?”可视化设计
可视化设计借助数字化方式和媒介,迭代了传统产业,为过去的读者、现在的用户提供了优质服务,开辟了新的社会观察视角,提升了信息获取效率,增强了用户体验。
当代艺术与设计的边界日趋模糊,新的艺术或设计概念不断涌现,如批判性设计(Critical Design)、思辨设计(Speculative Design)、生物设计(Bio Design)、食品设计(Food Design)等。艺术家们反思设计的先入为主,对现有技术潜力进行理性思考,推测事物在未来社会的可能性或可能的社会形态。“机器幻觉:球体”(Machine Hallucinations:Sphere)信息交互艺术(图0-2)探索数据叙事美学,让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合作,为全球最大的球幕建筑Sphere设计了一个涌现性的数字表皮。艺术家选取大量自然生物图片训练出相关AI模型,再由人工智能通过算法自由想象与发挥,源源不断地生成艺术形式与数字内容。
图0-2 “机器幻觉:球体”信息交互艺术
“机器幻觉:球体”信息交互艺术是对数据叙事的发挥,人工智能运用从图片中解析出的数据进行艺术创作。其身份模糊,是艺术还是设计?是信息艺术、人工智能艺术还是媒体建筑艺术?事实上,我们无须纠结于此,而应关注由信息这一视角与思维带来的无限可能。
“宇宙的刻度”(The Scale of the Universe)信息交互系统(图0-3)以可视化和互动方式展示了自然界中各种不同尺度的物体和现象。用户通过对滚动条的拖动来放大或缩小视图,查看从原子尺度到超星系团尺度的各种物体。滚动条从人类尺度(1.7m)开始,向外(右向拖动)可探索到月球、恒星、星系和星系团,向内(左向拖动)可探索到微生物、分子、原子和亚原子粒子;每个尺度上的物体都有相应的信息和解释(如大小、发现历史等),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物体的特征和重要性。
上述系统是教育领域的数字化教辅工具,能帮助学生理解宇宙的大小和各种物体的相对尺寸。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信息系统而存在,区别于传统概念上的网站设计。
在以上信息艺术设计场景中,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创新与自我创新,以解决问题,或实现最大增益。信息可视化、信息(交互)艺术、大数据信息系统……跨媒体阅读、未来设计、网络新情境设计……设计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并无陈规陋习,需要强烈的社会革新意识与对思维习惯的突破。
图0-3 “宇宙的刻度”信息交互系统
设计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型科学,而设计师是社会创新的行动者与推动力。人工智能开创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曾提出一种可能的设计理论与实践:作为人工科学(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的设计。他指出“设计是与自然科学截然不同的新型科学——隐藏在所有制造艺术背后的预先构思活动——一门思考的艺术”。西蒙倡导建立“设计科学”,“旨在改变现有条件的行动路线”,使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从经济人、社会人转变为决策人。而设计是面向未来的——“与事物的现状无关,与事物的未来可能性有关,‘与偶然相关’”。因此,每个通过行动对现状进行优化的人都是设计师。
以文化创意旅游行业的数字化产品设计为例,一个设计的生成需要在问题语境中系统思考(图0-4)与理性推演,然后做出最佳决策,并以社会问题的解决,而非简单地按某一设计类型制作(伪设计)出某种形式。
图0-4 设计生成的语境思考
在数智时代,对与之相应的生活、生产方式——“信息方式”(Mode of Information)的理解、认知与研究变得极其重要,因为它意味着设计服务社会及其成员的信息化转向的内涵所在。传媒学家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从生产方式对社会形态的塑造维度,概括了从后工业时代到计算机时代及其后社会形态、行为的特点——信息方式。信息方式是数智时代生产与生活方式的统称。电子媒介进入我们的日常交往,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感知自我和现实的方式,引发了各种新的信息生产、消费方式,重塑着我们城市的物理空间与社交关系网络。
美国社会科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斯科特·佩奇(Scott E. Page)认为与信息方式匹配的新思维方式是“模型思维”(Model Thinking)——一种通过建立逻辑推理框架来捕捉问题本质,并运用数学、统计等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模拟的能力。每个模型都是某一知识体系的结构化图式,辅助我们思考和判断。同时,每个人都要成为“多模型思考者”(Many-model Thinker),建立一种抛弃习惯经验,主动切换成思考逻辑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应用多个模型(Multiple Models)来组织数据,在数据和信息带来的连通性、复杂性中,使逻辑一致性优先于直觉,获得真正的实用知识,从而带来更明智的选择、更准确的预测和更稳健的设计。
综上,信息艺术设计仍在不断的发展与自我进化中,信息方式、多模型思考者、锐意创新者或决策人,都是可能性而非标准。信息艺术设计需要我们投身于此并勇于去创造,发现并解决我们时代的社会问题,彰显属于我们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