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实践教学示例

剪纸与走秀·翩若惊鸿话剪纸

下面,以作者指导并获“黄炎培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的实践项目《翩若惊鸿话剪纸》为例,阐述工艺美术作品的创新实践教学路径。

(一)项目背景

中国剪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形式以静态张贴状态存在,其现代应用与社会功能亟待拓展。本实践通过“剪纸+走秀”跨专业融合,突破静态展示局限,探索非遗艺术在服装设计、舞台表演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实现非遗活化需求。

(二)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掌握剪纸技法、服装设计与舞台表演的综合实践能力。

素养目标:培养跨专业协作能力、文化自信与创新思维。

情感目标:感受剪纸艺术的渊源与坚守,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职业竞争力。

(三)实践设计

1.跨专业协作模式

学生团队:工艺美术(剪纸)+舞蹈表演专业学生混合编组。

师资团队:剪纸教师、剪纸传承人、形体教师。

2.项目流程

调研阶段:非遗工坊考察、传统剪纸纹样与现代工艺设计案例分析。

设计阶段:确定“翩若惊鸿话剪纸”主题,融合汉代至清代剪纸艺术演变,设计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剪纸作品系列。

技术路径:剪纸技法(剪、刻、烫)+舞台表演(走秀编排)。

(四)教学过程

1.技法分层传授

基础阶段:教授传统剪纸技法(阴刻、阳刻、套色),结合现代工具(激光雕刻机)提升效率。

进阶阶段:运用人体工学知识,将剪纸图案与服装版型结合,以设计出适合人体穿着的剪纸作品。

材料创新:选用植绒布、闪光纸等新材料,增强舞台视觉效果。

实践阶段:学生分组完成从剪纸纹样设计→服装打版→立体裁剪→走秀排练的全流程操作。

2.创意启发

文化溯源:通过剪纸艺术发展历程讲解、剪纸纹样寓意解析(如龙凤象征吉祥),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

跨界思维:组织学生观摩服装设计案例与时尚走秀视频,激发将剪纸元素解构为现代设计语言的能力。

3.思政渗透

非遗教育:通过剪纸图案,讲解民俗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德育融入:通过团队合作强化责任意识,在舞台表演中培养自信与表现力,实现“技”“艺”“德”三维育人。

(五)实践设计

1.项目实施阶段分解(共20课时)

2.各阶段详细设计

(1)调研与分析阶段(4课时)

任务1:非遗剪纸文化调研(2课时)

活动:分组参观当地剪纸非遗工坊,记录传统纹样(如“福禄寿”“四季平安”)并分析其寓意。

成果:撰写调研报告,提炼3个可转化的文化符号。

任务2:现代服装设计趋势分析(2课时)

活动:通过“VOGUE”等平台分析近3年服装秀中的剪纸元素应用案例(如Alexander McQueen的镂空设计)。

成果:制作对比表格,总结传统与现代设计的差异与融合点。

(2)创意设计阶段(4课时)

任务1:主题确定与概念板制作(2课时)

活动:①集体讨论确定“翩若惊鸿”主题,关联汉代“长袖舞”文化。②利用网络技术收集汉代服饰、剪纸纹样、现代舞台美学图片,制作数字概念板。

任务2:剪纸纹样数字化设计(2课时)

活动:①使用Adobe Illustrator将传统纹样解构为矢量图(如将“云纹”转化为几何线条)。②通过激光雕刻机在植绒布上输出纹样,测试镂空效果与服装贴合度。

(3)技法转化阶段(6课时)

任务1:剪纸技法与服装结构适配(3课时)

活动:①设计组学生用硫酸纸制作纹样模板,剪纸组学生根据人体模型,在植绒布上尝试剪裁。②教师示范“阴阳刻交替法”处理作品接缝处的装饰性镂空。

任务2:材料创新实验(3课时)

活动:①测试闪光纸、PU皮、植绒布等不同材质的舞台表现力。②学习热烫塑形工艺,使剪纸纹样在成品上呈现立体浮雕效果。

(4)成品制作与展示阶段(6课时)

任务1:服装剪裁与组装(4课时)

活动:①剪纸组学生将纹样烫贴在对应位置,使用立体裁剪法开始剪裁。②走秀组学生试穿并提出活动便利性改进建议。

任务2:舞台呈现(2课时)

走秀设计老师设计好走秀动线,结合剪纸纹样的光影效果编排动作(如转身时展示背部镂空纹样)。待达到展示效果后在学校舞台进行展示。展示过程中,使用手机或专业摄像机拍摄完整视频,课下进行效果分析并进一步完善作品。

3.跨专业协作机制

角色分工:

设计组:负责纹样设计、激光雕刻、烫贴工艺。

剪裁组:负责版型设计、立体裁剪、缝制。

表演组:负责走秀编排、舞台表现、宣传视频拍摄。

(六)评价反馈

1.过程性评价

技法考核:剪纸精度、作品结构合理性。

创新维度:传统元素现代转化能力、团队协作表现。

2.结果性反馈

学生所创作的作品获2024年第七届菏泽市黄炎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学生组)一等奖。作品经菏泽电视台、中国山东网等媒体报道和网络平台传播,提升了学校的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学生反馈:“跨专业合作打开了艺术视野,非遗不再是‘老古董’,也能很时尚。”

(七)实践小结

1.成果与价值

教学模式:形成了“非遗+动态化”教学模板,创新了剪纸艺术的动态化呈现形式,为非遗进校园提供了可复制的教学实践。

学生发展:培养了一批兼具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思维的复合型人才,部分学生作品被艺术设计公司采纳。

2.改进方向

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非遗工坊”实训基地,推动项目成果市场化。

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如AR剪纸虚拟展示),提升教学效果。 soFCnf5tlKIHat+wgH0ylxYVHCQI68UyuDoTKtY9e3Jnwt/SS9YRPbOJr5mi0JB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