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雕塑艺术的鉴赏要素

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艺术表达形式,以独特的立体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与绘画等二维艺术形式不同,雕塑作品存在于真实的空间环境中,其本身所占据的空间以及与周围空间的关系都成为作品艺术表达的一部分,鉴赏者应该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感受其艺术魅力。

在中职艺术课程体系里,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鉴赏能力,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还能促进其创新思维与文化理解能力的发展。雕塑作品的鉴赏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空间感

1.整体空间布局

在鉴赏雕塑时,首先要引导学生考虑其与周围空间的整体布局,思考雕塑与周围空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比如,在宽广的广场中心矗立的大型雕塑,它的尺寸、高度以及整体形态需与广场的开阔性相得益彰。想象一下巴黎协和广场上的卢克索方尖碑,它那挺拔的身姿在广场上傲然挺立,成为视觉的焦点,与周边的宏伟建筑、宽阔道路以及精致绿化共同编织出一幅庄重而宏大的场景。相反,室内的小型雕塑则需与室内空间的尺度、装饰格调紧密相连,它们往往以精致细腻的姿态,成为室内环境中的一抹艺术亮色。

2.自身空间形态

接下来,我们要深入雕塑的内部,探索其空间形态的变化。这包括雕塑的体积、形状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以亨利·摩尔的一些抽象雕塑作品为例,他巧妙地运用孔洞、凹陷等元素,打破了传统雕塑的封闭感,创造出层次丰富、变化多端的内部空间。这样的设计使得观赏者的视线能够穿透雕塑,感受到实体与虚空之间的奇妙互动,从而体验到一种空灵、神秘且充满韵律的空间美感。这种独特的视觉感受,正是雕塑空间形态变化的魅力所在。

(二)材质质感、特性与表现力

不同的材质具有各自独特的物理特性和艺术表现力,会极大地影响雕塑作品的最终效果。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人们对材质的感知会引发特定的视觉心理反应。

大理石因其坚硬、细腻的质地,适合表现精致、柔美的形象,例如,古希腊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那光滑的肌肤质感、优美的身体曲线通过大理石的特性得到了完美呈现。青铜材质则具有良好的韧性与可塑性,如中国古代的后母戊鼎,凭借青铜的厚重质感,彰显出礼器的庄严与神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触摸(若条件允许),感受材质的纹理、色泽,体会不同材质带来的独特质感。

1.质感与主题契合度

艺术家在创作时,会根据作品的主题和情感需求,精心挑选材质。这种选择并非随意,而是为了让材质的质感与主题表达相得益彰。比如,当我们想要表现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粗糙且有纹理的木材便成为理想之选。木材的自然纹理和岁月留下的痕迹,仿佛为老者增添了几分年龄感和生活的厚重。而若要展现现代科技感,金属材质则以其光泽和冷峻感脱颖而出。经过精心打磨和抛光,金属表面呈现出简洁、时尚且充满未来感的视觉效果,完美契合了科技主题。

2.主题表达、形象塑造与象征意义

雕塑作品通过塑造具体形象来传达主题思想,这些形象往往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以罗丹的《思想者》为例,作品塑造了一个低头沉思的男性形象,他肌肉紧绷,手托下巴,仿佛沉浸在无尽的思考之中。这一形象不仅展现了人类对真理和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还通过人物的姿态、神情和整体造型,让观赏者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哲学内涵。

在中国传统的石雕艺术中,形象塑造的象征意义同样显著。狮子形象常被置于宫殿、庙宇等建筑门前,以其威严的造型和夸张的神态,展现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象征着守护和辟邪。马被视为吉祥物,代表着勇气、力量和忠诚等美好品质。石马雕塑在园林、广场和古代武将墓地等场所最为常见,如霍去病墓前的《立马》,便是这一象征意义的典型代表。

3.文化与历史背景关联

理解雕塑作品的主题需要结合其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

比如,古埃及的法老雕像,造型庄严肃穆,人物姿势多为正面直立、双臂紧贴身体两侧,这种固定的程式化形象与古埃及的宗教信仰、法老的神圣地位以及当时的丧葬文化密切相关,他们认为法老死后会变成神灵,雕像则是承载灵魂的容器,所以通过这种特定的形象塑造来体现法老的神性和永恒性。

又如文艺复兴时期大量出现的以圣经故事或古希腊神话为题材的雕塑作品,背后反映的是当时古典文化的复兴以及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艺术家们借助这些传统题材来表达对人性、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追求。 IYVVAjCTj67sGKx8owl2Y6wFzsK/MBaXwdKNkueSZckF4qNSGTnMq24tIzjULCG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