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问人类最忠诚的动物朋友是谁,相信大多数人都会给出同样的回答——狗。
狗,又叫犬。
早在一万多年前,人类就已经驯化了狗。“狗”和“犬”,你能分清楚吗?
“犬”字产生较早,甲骨文写作
,是不是很像一只狗的形状?造字本义是狗。
“狗”字产生较晚,金文写作
,左边是
,表示读音;右边是
,是一条狗的形状。造字本义是未成年的小狗。
狗对人们的生活影响非常大。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狩猎时总是带着狗。
“狩”的甲骨文写作
,左边是武器的形状,右边是一条狗的形状。造字本义是打猎。
很多被狩猎的动物的字都是反犬旁,比如“狐狸”“狼”“狮”“猴”等。甚至后来,和狗没有关系的“猪”“猫”也是反犬旁,足见狗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之深。
“奖”的篆文写作
,上面是
,是案上放着一块儿肉的形状,还可以表示读音;下面是
,表示用肉食慰劳狗,以激励狗听从主人的命令。“状”的篆文写作
,本义为狗的形状,后来才泛指形状和样子。
“臭”的甲骨文
也很有意思,下面是一只狗的形状,上面突出狗的鼻子,表示狗循着气味去追寻猎物。
后来,“臭”用来指不好闻的气味,和“香”相对。人们还在“臭”的旁边加上“口”,使它变成了“嗅”,用来表示用鼻子辨别气味。
两只狗如果在一起会怎么样呢?应该会打架吧。“狱”的金文写作
,左右两边都是“犬”,中间的
表示说话、争辩。古人认为,狱讼(打官司)的双方就像是两只犬在对着叫一样。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门下食客众多。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门客出使秦国。秦昭王非常欣赏孟尝君,留下他做了相国。这引起了秦国大臣的不满,他们纷纷劝秦昭王,说孟尝君是齐国的贵族,不可能真心留在秦国。
时间久了,秦昭王相信了那些大臣的话,便把孟尝君和他的门客软禁起来,准备找个借口杀掉。孟尝君派人去见秦昭王最宠爱的妃子,向她求助。妃子爽快地答应了,但希望孟尝君把送给秦昭王的白狐裘再送一件给自己。
孟尝君很为难,因为这样名贵的白狐裘只有一件。他的一个门客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便自告奋勇去王宫,把狐白裘偷出来送给妃子。妃子见到狐白裘后很高兴,说服秦昭王不杀孟尝君,放他回国。秦昭王同意了,并且准备过两天为孟尝君饯行。
孟尝君担心秦昭王反悔,不敢再等两天,立即率领手下,连夜偷偷骑马回国。
第二天,秦昭王果然后悔了,得知孟尝君偷偷走了,便派追兵去抓捕。
孟尝君逃到秦国边境函谷关的时候,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凌晨鸡叫才开门。再等下去,万一秦国的追兵赶到,他们一定难逃此劫。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守关的士兵听到鸡叫后,就打开城门,放他们出去了。
就这样,孟尝君靠着这些会钻狗洞、会学鸡叫的门客,逃回了齐国。
这是《史记·孟尝君列传》中的一个故事。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总结为成语“鸡鸣狗盗”,原本指微不足道的技能,后来泛指小偷小摸的行为。
有一句俗语叫“狗眼看人低”,意思是说有的人品行差,势利眼,看不起人。为什么说狗眼看人低呢?这可是有科学依据的。
狗的体形一般矮小。在狗的眼里,人要比实际身高矮很多。所以,狗压根不怕陌生人,见了陌生人就狂吠乃至撕咬。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弯下腰的人在狗的眼睛里,反而变得很高大。所以,农村还有一句俗话叫作“狗怕弯腰”。
很早很早以前,大地上生活着很多野猪。这些野猪虽然外貌凶狠,但是它们的肉味道极好,所以成了人们狩猎的主要对象。
甲骨文的“豕”写作
或者
,都是嘴巴长长的野猪形象。
来看看甲骨文
,左边是箭头,右边是野猪,表示这是一只中了箭的野猪,这个字便是后来的“彘”。今天,我们已经很少使用“彘”字了,但是在古代,它经常用来指猪。
野猪被驯养成家猪后,繁殖快,肉好吃,被圈养得越来越多,成为人们财富的象征。所以,屋内蓄养猪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
甲骨文的“家”写作
,是由
(宀,表示房屋)和
(豕,表示猪)构成的,表示在屋下养猪,造字本义指定居的家庭生活。
而“猪”字产生较晚,金文写作
,造字本义是家猪。最有名的猪,就是猪八戒了。你知道猪八戒是什么品种的猪吗?
《西游记》中,猪八戒长得白白胖胖的,有人认为他是白猪。其实,古代没有白猪,养的都是黑猪。《西游记》中也说,猪八戒是一个“黑壮汉”。
野猪肉还被用于祭祀。“豚”的甲骨文
就是在“豕”
的旁边加上“肉”字旁
,强调了这种猪的肉很美味。“豚”的造字本义是祭祀用的猪,后来表示小猪,再后来就泛指所有的猪了。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写道:“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诗中的“豚”就是小猪的意思。
“亥”的甲骨文写作
,是由
(豕)分化而来的,造字本义也是猪,后来假借为地支的第十二位。十二生肖中有“亥猪”,其实,亥就是猪,猪就是亥。
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人尊称他为“曾子”。
曾子勤奋好学,但是家境并不富裕。有一次,他的妻子有事情要到集市去。儿子在家里哭闹,不肯放母亲离开。妻子就哄儿子说,等她回来就杀猪吃肉。儿子一听,不哭了。
下午,妻子从集市上回来了。曾子拿出刀,在院子里磨起来。妻子奇怪地问:“你磨刀做什么?”
曾子头也不抬地说:“磨快了刀,好杀猪。”
妻子急忙说:“早上只是为了哄孩子,才那样随口一说。”
曾子停下了磨刀,抬起头,认真地说:“我们不能随便和孩子开玩笑。孩子没有分辨能力,所有的行为都是向父母学习。如果今天你欺骗他,就是在教他学骗人。何况,做母亲的欺骗儿子,儿子以后便不会再相信母亲。这样是不能把孩子教育好的。”
这是记载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谨守诚信,说到做到。
牛身躯庞大,性格温和,还可以用来耕地,是人类生活的好伙伴。
“牛”的甲骨文写作
,字形像动物头部的线描,突出了鼻孔在鼻头上的形状
,向两侧伸出了一对弧形尖角
。有的甲骨文
淡化了牛鼻
的形状。篆文
加强了中间的竖笔,牛鼻子的形状消失。
牛在古代的地位非凡。祭祀时,牛、羊、豕三牲齐全,称为“太牢”。只有羊和豕的时候,称为“少牢”。古代礼法规定,天子祭祀的时候才可以用“太牢”;诸侯祭祀时,只能用“少牢”。这些用于祭祀的牲畜,统称为“牺牲”。后来,“牺牲”才引申成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献出生命。
牛也是分阶级的。最强壮的公牛被称为
(小篆,特),主要用来祭祀,地位非凡。由此,“特”引申为杰出、不寻常、特别。
毛色花杂的牛被称作“物”。“物”的甲骨文写作
,左边是牛的形状
,右边是
(勿)。这样的牛比较普遍,由此,“物”指世界上的一切东西,如“万物”。
还有一些字和牛的动作有关。“牧”的甲骨文写作
,左边的
(攴)像是手拿小棍子的形状,造字本义是放牧牲畜。牵着牛去耕田便是“犁”。牵引着牛向前走便是“牵”,甲骨文写作
,
是圈环的形状,
是绳子的形状,表示农人在牛身上套上圈环或者绳子,拉着它走。
如果有人犯了罪,那怎么办呢?就把他关在牢里。但是最开始,牢里关的可不是人,而是牛。“牢”的甲骨文写作
,外面是围栏的形状
,里面是
(牛),造字本义是牛圈,后来才引申为关押犯人的监狱。
“牟”的甲骨文写作
,是在
(牛)的头上加一张
(口),表示牛叫声。后来,“牟”的本义消失,假借为谋取,组词如“牟取私利”。人们又在“牟”的旁边加上“口”,得到“哞”字,表示牛叫。
还有一些字和杀牛有关。把牛一劈两半,变成“半”,金文写作
,上面的
表示分开。
后人在“半”字旁加上
(刀)的形状,变成“判”,篆文为
。造字本义是用刀分解牛肉。分割牛肉便是“件”,篆文写作
,字形表示分割牛肉,一人一份。后来,“件”的本义消失,引申为量词。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著名的音乐家公明仪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最擅长弹琴。
一年春天,公明仪带着琴来到城郊散步,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悠闲自得地吃草。他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便拨动琴弦,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
谁知,那头大公牛就像没听到一样,还是自顾自地吃草。这让公明仪很受打击。
过了一会儿,公明仪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琴模仿蚊虫振翅的声音和小牛犊的叫声。牛果然有反应了,停止吃草,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似乎在回应公明仪的琴声。
这是东汉牟融的《牟子理惑论》中的一个故事,后来被浓缩为成语“对牛弹琴”,用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羊的饲养历史很长,足有五千多年。母系氏族时期,我国北方草原的原始居民就已经开始牧羊了。
羊的甲骨文写作
或者
,突出了长着双角的羊头形状。
小羊是“羔”,甲骨文写作
,字形表示把
(羊)放在
(火)上烤。简化后,
(火)写成
(四点底)。因为小羊的味道比较美,所以,人们用这个形状来表示小羊。
羊肉如此美味,古人造了一个“羡”,篆文写作
,意思是望着美味的羊肉流口水,引申为因为喜爱而渴望得到的意思。
羊是祭祀时重要的祭品,是吉祥的象征,与牛、猪并称“三牲”。人们在羊的旁边加上“示”,成为“祥”。“示”字旁和祭祀有关系。古人认为,当社会太平安定的时候,就会有祥瑞降下。最高级别的祥瑞称作“五灵”,分别是麒麟、凤凰、龟、龙、白虎。
“善”的金文写作
,上面是羊的形状,代表吉祥;下面是两个
(言),表示两个人交口称赞。造字本义是吉祥美好。古代士兵出征前,经常用羊来祭祀,以祈求战争的胜利。
“义”的甲骨文写作
,下边是
(今“我”字),一种有利齿的武器;上边是
(今“羊”字)。造字本义是威仪,引申为正义。
羊是群居动物,众多的羊聚集在一起,便成了“群”。“群”的金文写作
,上面是
(君),表示读音;下面是
。羊多了之后,气味便会很浓郁。甲骨文便用三只羊
来表示羊群的膻味,这便是“羴”(shān)字,“羴”后来写作“羶”“膻”。
“养”也和“羊”有关,它的甲骨文写作
,左边是
(羊),右边是
(攴),表示手持棍子。造字本义专指养羊,后来才引申为养其他动植物。
历史故事
东汉光武帝刘秀成为皇帝之前,和严光是同窗好友。刘秀平复王莽的叛乱,建立东汉后,请严光入朝为官。严光不愿意做官,改名换姓,隐居起来。
刘秀太想念好朋友了,亲自画下严光的样子,下令全国查访。后来,官府查访到富春江畔有一个渔夫,和画像上的人的样貌很像。这个渔夫每日披着羊裘(羊皮做的衣服,比较简陋)在江边垂钓,还会吟诗唱歌。
听着使者的描述,刘秀认为这个渔夫正是自己的好友严光,便派遣大臣去请他。而事实上,这个渔夫就是严光。一连请了几次,严光都不肯出山。刘秀只好亲自来请严光。刘秀到的时候,严光正躺在床上睡觉。刘秀进去喊醒了严光。严光依旧像往常那样,亲切地喊着刘秀的名字聊天。
刘秀劝严光出山帮助自己。严光拒绝了:“就算是古时候唐尧那样的圣王,要给巢父、许由授予官职的时候,他们还要去洗耳朵呢。还是让我来做陛下的隐士吧!”
最后,刘秀劝不动严光,只能回宫了。
没过多久,刘秀请严光到宫里去玩,两个人像以前一样秉烛夜谈,同床而卧。严光睡熟了,竟然把脚放在刘秀的肚子上。
第二天一早,掌管星象的太史令就急匆匆来觐见,说是昨夜星象异常,有客星冲犯了帝星,怕是有事情要发生。
刘秀笑着说:“不用担心,只是昨夜我的老朋友严子陵与我睡在一起罢了。”
这一次,刘秀不顾严光的反对,依旧封他做谏议大夫。严光还是不肯接受,直接辞官回富春山,身披羊裘,耕读垂钓。
历史上把这个故事称作“羊裘垂钓”。
上古时期有很多野生马群,龙山文化的早期遗址出土了不少马骨。传说,商族的部落首领相土驯化了马。
“马”的甲骨文写作
,形象地突出了马鬃毛飞扬、长尾有蹄的特点。
六畜之中,马的体形最大,所以引申为“大”。金文
简化了甲骨文字形,用抽象的线条代表了复杂的甲骨文。“马”的繁体字写作“馬”,依旧保留有金文的特点。
同样是马,称呼却有很多种。身材高大的马是“骄”(篆文“
”);形体漂亮,擅长奔跑的马被称作“骏”(篆文“
”)。后来,“骄”引申为骄傲,“骏”引申为才智超群的人,和“俊”的意思相同。
马身上的颜色不同,称呼也不同。青白相间的马被称作“骢”(cōng,篆文“
”),黄白相间的马称作“骠”(biāo,篆文“
”)。“骠”后来引申为马快跑的样子,形容勇猛。汉代设立骠(piào)骑将军,霍去病、马超等名将都曾经是骠骑将军。毛色不纯的马被称作“驳”,甲骨文写作
。人们用“驳杂”这个词语来形容混杂,什么都有。
有意思的是,马的年龄不同,称呼也不一样,从小马到大马,各有各的专属称呼。如今经常使用的专属称呼“驹”,金文写作
,指两岁以下的小马。有才华的少年被称作“千里驹”。
在古代,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骑马跨出大门便是“闯”(篆文“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就自称“闯王”。把车子套在马身上出行便是“驾”(篆文“
”),手持鞭子督促马前进便是“驭”。人们经常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组成“驾驭”一词。
马有时候很温驯,有时候也会受惊。马受惊后狂奔便是“惊”(篆文“
”),嘶鸣便是“骇”(篆文“
”)。“惊骇”两个字经常放在一起使用。马乱跑是“骛”(篆文“
”),“心无旁骛”的意思你懂了吧?
成语故事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是春秋时代的孙阳。久而久之,人们便把他原来的名字都忘记了。
有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千里马。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都没有找到中意的千里马。
在从齐国返回楚国的路上,伯乐看到一匹瘦骨嶙峋的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决定买下这匹马。
马主人好心提醒他,这匹马拉车都走不动,买走了也没什么用。伯乐笑着摇摇头,说:“这匹马应该驰骋在战场上,而不是用来拉车。”
说着,伯乐掏出重金。马主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了这匹马,直奔楚国,来到楚王宫,把它献给了楚王。
楚王一见这匹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很不高兴。
伯乐说:“这确实是一匹千里马。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将信将疑,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半个月后,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只觉两耳生风,一会儿工夫就跑到百里之外。
后来,这匹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这个故事演变为成语“伯乐相马”,比喻善于识别人才,荐举人才。
在历史故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汗血宝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故事。那么,汗血宝马真的存在吗?
其实,世界上真的有汗血宝马,它的学名叫阿哈尔捷金马,原产于土库曼斯坦。全世界汗血宝马的数量非常稀少,每一匹的价格都非常昂贵,被土库曼斯坦视为国宝。
经测算,汗血宝马在平地上跑1000米大概仅需1分07秒,令人惊讶。奔跑时,汗血宝马的脖颈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红色物质,鲜红似血,这便是它名字的由来。至于它“汗血”的原因,科学家们提出了很多种假设,但至今尚无定论。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其实,在回答这个难题之前,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鸡,是家禽,还是鸟?
“鸡”的甲骨文写作
,很像是一只昂着脖子准备啼鸣的大公鸡。“鸡”字从鸟,表明鸡是从鸟类驯化而来的,后来才成为家禽。金文写作
,突出了鸡冠的形状。篆文中,“鸡”有两种字形:
或者
。
(鸟)和
(隹)都是“鸟”的意思,简化后,统一写作“鸟”,又把左边字形复杂的
(奚)写作“又”,于是有了今天的“鸡”字。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驯养鸡的国家。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就发现了鸡的踪迹。在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鸡骨,还有一些陶鸡。东周战国时期,周王还设有鸡人官,专司祭祀。
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又称作“鸡日”,也就是鸡的生日。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呢?传说女娲造物的时候,从初一到初七分别造出鸡、狗、猪、羊、牛、马、人。于是,人们就把这几天分别定为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和人日。古人认为,最珍贵的人诞生在初七,并且前面六个生物是人类的“六畜”。
古诗词中,有很多关于“人日”的诗词。具有代表性的是隋朝诗人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成语故事
东晋的祖逖(tì)小时候很贪玩。他长大后,想要报效国家,便开始发奋读书,刻苦习武。后来,祖逖和幼时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们都有着远大的理想,感情深厚,经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
一天半夜,祖逖听到公鸡在叫,便喊醒刘琨,建议每天鸡叫之后起来练剑。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每天鸡叫之后,两个人就起床练剑,白天攻读兵书,从不间断。经过长期刻苦的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优秀人才,被封为将军,实现了报效国家的愿望。
《晋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了这个故事,成语“闻鸡起舞”就出自这个故事。它指听到鸡叫声后,就起床练武,用来形容有志气的人发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