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在造字的时候,依据人的形体,创造了一大批和“人”相关的字。
首先来看
,这是一个侧立的人形,是甲骨文的“人”。
有意思的是,不同生长阶段的“人”,在甲骨文中有不同的表达。来看这个字形:
(甲骨文),
、
(金文),
(篆文),都像是在妈妈肚子里的小婴儿,它便是“包”。“包”引申为裹起来,或者是装东西的袋子,如“包饺子”“书包”。
婴儿出生以后,有好几种字形来表示,比如
(篆文,了)和
(篆文,已)。共同的特点都是胎儿的大头向上,表示已经出生。稍加引申,这两个字都演变出停止、结束的含义。“争论不已”就是争论不休,“了结”就是结束。
婴儿稍微长大一点儿,便是“子”。“子”的甲骨文字形
,由脑袋
、头发
和双脚
构成。有的甲骨文字形
,强调了脑袋和挥动的手臂。
等小孩子长出门牙,便是
(甲骨文,儿),上面的
强调了只长出两颗门牙的嘴巴。“儿”的造字本义指小孩子,后来引申为儿子,如“儿女”。
小孩子慢慢会长大,“大”的甲骨文字形
像是张开双臂双腿的人形,以大人(成年人)的形象来表示大小的“大”。金文
、篆文
承续了甲骨文的字形。隶书
开始变形,失去了手的形状,而把它简化成了一横。
大”字下面加上一横
(甲骨文)便是“立”,字形像是一个人站在地上,造字本义指站立。“大”字下面加一点
(金文)就是“太”。这是一个指事字,这一点表示“大”的最高程度。
“长”的甲骨文写作
,像一个人
头发飘散
的样子。古代中国人认为须发是父母所赐,不能随意剔剪,因此年龄越大,须发越显眼,成为年老的象征。造字本义指年老、年纪大的,如长辈、长者、长子、长兄。
“老”的甲骨文写作
,像是一个满头白发
的老人
拄着拐杖站着。《说文解字》中说,年过七十就可以称作“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孟子的话,意思是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
清朝乾隆皇帝让纪晓岚主持编写《四库全书》。有一年夏天,天气特别炎热,纪晓岚便脱掉上衣,光着膀子校阅书稿。
纪晓岚正看得专注,忽然听到外面通报乾隆皇帝来了。他来不及穿衣服,但是又不能光着膀子见驾。怎么办呢?纪晓岚急中生智,一头钻进了桌子底下。
过了好一会儿,纪晓岚还以为乾隆皇帝走了,便探出身子问:“老头子已经走了吗?”他话音刚落,却发现乾隆皇帝正坐在旁边。
纪晓岚吓坏了,也不敢再躲藏,急忙钻出来跪在地上见驾。
乾隆皇帝清清楚楚地听到“老头子”三个字,大怒:“‘老头子’三个字作何解释?”
纪晓岚叩了一个头,从容地解释道:“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天母地之谓子,简称‘老头子’,这是尊称。”
乾隆皇帝听了纪晓岚的话,哈哈大笑,转怒为喜,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夸奖他才思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