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孩童在咿呀学语时都会被长辈教授数字:“一,二……”那么,这些数字是如何产生的呢?
远古时代,人们采集或狩猎后要分配劳动成果,这个时候,数字就产生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先从数字“一”开始讲起。
“一”的甲骨文
只有一横。《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一”是宇宙的开始,万物的起源,代表着天。
也有人说,
是一个算筹的形象。筹是类似竹简之类的计数工具。古人在打仗之前,喜欢用筹来估算形势,叫“筹划”。筹算过程是在军帐之中完成的,因此叫“运筹帷幄”。刘邦曾经称赞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二”的甲骨文是两横
,上面的一横代表天,下面的一横代表地。
“三”的甲骨文写作
,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
古人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最开始时混沌一片,天地不分,为一个整体“一”。由“一”分出天地“二”极,这便是“一分为二”的由来。天、地二极之间,又生出人。天、地、人三者,演变出了宇宙万物。这是古人最初的宇宙观。
“三”除了表示次数(数量)为三,也常用来表示数目众多,“三思而后行”指多次思考后再采取行动。汉字在构字中,也常用三个重复的字来表示数目众多,如森、众等。
孟子小时候非常调皮。孟母为了让他受到好的教育,花了不少心血。
最初,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号,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不利于孟子成长,便把家搬到集市附近。谁知,孟子长期在集市生活,耳濡目染,又开始模仿别人做生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搬家,孟母经过慎重考虑,把家搬到了学堂旁边。孟子看到周围的人都在读书学习,就学起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便不再搬家了。
后来,大家用“孟母三迁”表示人应该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到好的习惯。
“天字第一号”是一句俗语,指第一或第一类中的第一号,比喻最高的、最大的或最强的。可是“天字”是什么?它怎么就能代表“第一号”呢?
原来,这句俗语出自古代的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在贡院进行,为便于管理,贡院里的每一间房都要编号,而且是依据《千字文》进行编号的。
《千字文》的第一句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因此,第一排的第一间号房是“天”字号房,也就是“天字第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