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一个人格健全、情操高尚、精神蓬勃却学习不好的孩子往往不被看作榜样,因为一些家长根本不注重这些方面。而一个成绩好的孩子,无论他人文情怀多么淡薄、心胸多么狭隘、精神世界多么苍白、动手能力多么差,都会成为一些家长心中的好榜样。而那些只关注学习成绩的学生在顺境中或许还能平安无事,但是一个人的一生能够永远平安无事吗?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不顺的时候。遇到不顺,遇到挫折、挑战,那些只关注学习成绩的孩子就易于走极端,变得一蹶不振,或者伤害自我、亲人以及社会。
如果我们唯成绩论,说明我们自身的价值体系导向没有与时俱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脱节。我们应扪心自问:我们的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在我们心中,成功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我经过对周围朋友和一些学生的调查发现:有的小学生是为父母而学,有的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找个好工作,比如当公务员。家长心目中成功的标准大都是挣大钱、当大官、成大名,认为只有这样才算是成功人士,才算是有出息,但这种成功只是结果意义上的成功,而不是过程上的成功。有些家长持短视教育观、结果教育观,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在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的时候,会恐慌,过度焦虑,于是盲目跟风报各种兴趣班,让孩子在千军万马中挤上独木桥,至于孩子是否感兴趣、能否学到知识、将来是否快乐,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一些父母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各种学习活动,不断地激励孩子上进,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这其实源于家长的过度焦虑。家长对孩子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恐慌,并把这种恐慌转移到孩子身上,让孩子什么都学,什么都要学好,胜出常人。父母永远是不知足的,“鸡娃”是“我执”的表现。生病时,希望孩子赶快好起来;病好了,希望孩子学习好;学习好了,希望孩子的业余爱好更丰富。
我有位邻居,养育了三个孩子,小女儿备受父母、哥哥和姐姐的宠爱,家长对她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家务一律不用做。小女儿在学习上也很用功,顺利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结婚生子,是邻居们口中的好榜样。结婚三年后,小夫妻闹矛盾后离婚,小女儿回到娘家后,待业在家,不出去工作,好吃懒做,经常打骂父母,邻里关系闹得也非常紧张,邻居们都说她“没有长大成人”。家长后悔不迭,后悔当初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作为人应具备的最根本的底色——爱、良知,导致她在人格方面甚至连一个婴儿都不如。这正是家长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略道德等方面教育的结果。
某日,我在公交站牌等公交车,不一会儿,车门打开了,广播里放出:“请先下后上,尊老爱幼,给有需要的乘客让座……”学生们一个个拼命往车里挤,然后抢座位,只有个别学生主动给身边老人和带小孩儿的乘客让座位。在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甚至上幼儿园时,成人就教育孩子在公共场所要排队、有秩序……但有些孩子的行为和他们听到的道理是分离的。家庭、学校、社会经常强调道德、良知的重要性,但是家长应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做到了呢?我们如果做不到,极有可能成为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人,怎么能给孩子做好榜样呢?说到底,是我们的价值观出现问题了。
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而非一时的得失。每个孩子成长的花期都不同,家长要放慢脚步,耐心等待,信赖孩子,做孩子的榜样。家长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当自己变得越来越好了,所有的事情都会变好。“鸡娃”不如“鸡自己”,身教胜于言传,家长只有自己先变得优秀,孩子才能变得优秀。
“鸡娃”不如“鸡自己”,
“我执”变“执我”。